张智 作品数:12 被引量:218 H指数:9 供职机构: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 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更多>>
长江流域不同种植区气候因子对冬油菜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7 2019年 气象因子对长江流域油菜(Brassica napus L.)主产区影响很大。为明确长江流域影响油菜生长的关键气象因子,基于长江流域25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气象数据及1437个田间试验冬油菜产量数据,分析5个不同区域(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长江上游高海拔区、长江中游二熟区、长江中游三熟区和长江下游)冬油菜生育期内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结合产量数据分析不同种植区油菜产量的气候限制因子。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冬油菜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3.2℃,≥0℃积温为3620℃,昼夜温差7.8℃,总日照时数984h,太阳辐射量为2631 MJ·m^-2。油菜生育期内热量资源呈现增加的趋势,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37℃,而昼夜温差每10年缩小0.21℃;而日照资源则逐年降低,每10年日照时数降低45h。油菜全生育期总降水量平均为680 mm,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长江流域气象因子与油菜产量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平均气温和≥0℃积温与产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中长江中游二熟区生育前期(9月-11月)和长江中游三熟区生育后期(3月-5月)平均气温每增加0.1℃,油菜分别减产53和40 kg·hm^-2;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油菜增产,其中长江上游低海拔区后期昼夜温差每增加0.1℃,产量增幅为39 kg·hm^-2;降水量与产量主要呈现负相关关系,尤其是后期降水量每增加10 mm,油菜减产约12~39 kg·hm^-2。从整个生育期来看,长江上游(低海拔区、高海拔区)主要影响油菜产量的气象因子为昼夜温差、降水量和日照时数;长江中游二熟区主要受气温、积温、降水量和太阳辐射的影响;长江中游三熟区的限制因子为气温和积温;而长江下游则受到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太阳辐射的影响。 丛日环 张智 鲁剑巍关键词:冬油菜 长江流域 昼夜温差 日照时数 中国化肥投入对油菜成本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8年 近年来,中国化肥过量投入的现象十分普遍,由此所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此外,化肥滥用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投入,而且不利于农民增收,因此,提升农业化肥的使用效率既是农业绿色发展的必要措施,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油菜为例,探究在油菜生产中如何改善化肥投入结构以及减少化肥投入量。为探究油菜生产中化肥投入对成本效率的影响,首先利用中国10个油菜主产省市1543份大田实验数据,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出油菜产出值最大时的氮肥最佳投入值、磷肥最佳投入值以及钾肥最佳投入值;其次,借用成本效率函数模型估算出中国油菜主产省份的油菜成本效率;最后,基于化肥投入合理性的视角,探讨油菜生产中的成本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生产中化肥投入结构不合理显著降低了油菜成本效率,其中油菜生产中的氮肥过量投入以及钾肥投入不足,对油菜成本效率均有显著负向影响。因此,在今后化肥投入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户合理施肥的宣传力度,增加测土配方技术补贴力度,引导化肥企业提供更为科学适用施肥配方。 刘成 杨雪 周晓时 冯中朝 张智 丛日环关键词:油菜生产 配方施肥 氮肥 磷肥 钾肥 长江中游农田土壤微量养分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33 2016年 为了更好地掌握长江中游土壤肥力状况,运用地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41 943个土壤样品的微量养分(铁Fe、锰Mn、铜Cu、锌Zn、硼B)含量的分布特征和空间变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土壤有效态Fe、Mn、Cu、Zn、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8.0、27.2、3.05、1.71、0.41 mg kg-1。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Fe、Mn均以江汉平原区较低,Zn以湖南省较低,Cu、B空间分布较为不均;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土壤微量养分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Fe、Mn、Cu含量为缺乏或严重缺乏的面积比例分别降至0.1%、2.2%和0.1%,而Zn和B分别为30.8%和17.7%。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成土母质对土壤微量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微量养分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越来越突出,亟须根据土壤微量养分的分布特征进行分区管理。 张智 任意 鲁剑巍 郑磊 苗洁 李小坤 任涛 丛日环关键词:微量养分 ARCGIS 农田土壤 长江中游 四川省不同区域水稻氮肥施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4 2015年 2005—2009年,在四川省不同区域布置水稻氮肥田间试验,通过研究施氮对水稻生长的影响,拟明确氮素吸收特征和氮肥利用效率,为不同区域水稻推荐施氮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用氮肥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成都平原区、川中丘陵区、盆周山区和川西南山地区的增产率分别为22.4%、33.7%、38.9%和33.1%。不同区域间由于地形、气候、土壤肥力等差异较大,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施用氮肥可使百千克籽粒吸氮量提高0.19 kg,当吸氮量为281.8 kg hm-2时,川西南山地区水稻产量可达10.0 t hm-2。氮肥吸收利用率以成都平原区最低(32.2%),盆周山区最高(36.7%),不同区域农学效率平均变幅为11.5~14.4 kg kg-1。地形差异是影响四川省不同区域水稻氮肥施用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区域的地形差异合理调整氮肥用量是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张智 王伟妮 王伟妮 马红菊 苟曦 鲁剑巍 鲁剑巍 李小坤关键词:水稻 氮肥 氮肥利用率 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效果初探 被引量:5 2014年 在湖北省水稻主产区布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养分运筹试验,分析水稻种植时秸秆还田对氮肥不同施用时期及比例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等量氮肥条件下2次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显著低于3次施肥处理,而在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3次施用的稻谷产量略低于2次施肥处理,试验表明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能够保持稻谷产量持续在较高水平,其产量与3次施氮、3次施氮配合秸秆还田以及高量氮肥3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均无显著性差异。氮肥2次施用配合秸秆还田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可达到41.6~60.8 kg/kg。研究结果说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可以通过氮肥前移的调控措施保证稻谷产量,同时将氮肥利用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丛日环 张智 刘秋霞 戴志刚 曾艳芹 李小坤 任涛 鲁剑巍关键词:秸秆还田 氮 水稻 长江流域冬油菜产量差与养分效率差特征解析 油菜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广泛的种植,中国用750万公顷的种植面积为世界油菜籽产量贡献了20%,然而食用油自给率仍然不足40%。长江流域光温和水土资源充足,是我国油菜主产区,该区域油菜作为冬季作物,常与水稻、玉米等进行一年两熟... 张智关键词:冬油菜 气候条件 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2014年 研究明确不同措施对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含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为适宜改良剂的筛选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设置优化施肥及不同措施(石灰、有机肥和秸秆)等6个处理,比较各处理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还原性物质含量、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合理施肥可以显著地降低冷浸田土壤还原性物质总量,并提高水稻产量,增幅为26.2%。石灰和有机肥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可显著提高土壤氧化还原电位,降低土壤还原性物质浓度,增产14.2%。石灰和秸秆混合施用不仅显著提高土壤Eh,而且降低土壤活性还原性物质和Fe2+含量,降幅分别为40.0%和49.3%,显著增产19.8%。优化施肥、石灰和秸秆的配合施用均是消减冷浸田还原性物质含量的有效措施。 张赓 李小坤 鲁剑巍 汪金平 熊又升 吴礼树 任涛 张智关键词:冷浸田 氧化还原电位 石灰 有机肥 秸秆 一种冬油菜优化施肥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冬油菜优化施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根据目标区域的近三年产量,确定目标区域冬油菜的目标产量;2)确定土壤养分供应等级和冬油菜施肥产量反应及农学效率;3)结合目标产量、产量反应、农学效率及土壤养分供应等级... 丛日环 鲁剑巍 李小坤 任涛 何萍 马军伟 张洋洋 张智文献传递 基于GIS的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及pH状况 被引量:30 2016年 为了掌握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养分状况,在湖北、湖南、江西三个省份调查和取样分析5 463份土壤数据的6个指标(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硼和pH),基于Arc GIS平台,采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4个不同油菜种植区域(二熟制山地区、二熟制平原区、三熟制山地区、三熟制平原区)的土壤养分状况。结果表明,长江中游油菜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均处于适宜/丰富的含量水平,基本没有5级和6级水平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分布。从不同区域来看,以上3个养分指标总体均表现为三熟制地区养分含量高于二熟制地区。长江中游仍有1.82×10~5 hm^2区域土壤速效钾处于缺乏的水平(30~50 mg kg^(-1))。土壤有效硼含量仍有待提高,尤其是在三熟制地区,土壤有效硼缺乏(5级和6级)的比例仍高达13.6%~20.4%。土壤pH多集中在6.0左右,但是三熟制地区仍然有较高比例(约35.7%)的土壤pH处于4.5~5.5。综上所述,长江中游不同种植区域土壤养分性状存在差异,尤其是三熟制地区仍有相当比例需要提高土壤有效硼和改良酸性土壤。 丛日环 张智 郑磊 苗洁 任意 任涛 李小坤 鲁剑巍关键词:油菜 土壤 硼缺乏 恩施州耕地土壤pH近30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2017年 以第二次土壤普查(1980—1983年)和耕地质量评价(2010—2013年)两个不同时期恩施州土壤pH数据为基础,对恩施州耕地土壤pH近30年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明确了恩施州耕地土壤pH值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了导致土壤pH变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以期为制定土壤酸化控制对策提供理论指导.结果表明:2010—2013年,恩施州pH<6.5的酸性土壤占耕地面积的98.4%,6.5~8.5中性偏碱性土壤仅占耕地面积的1.6%;与1980—1983年相比,酸性土壤(pH<6.5)面积比例提高了61.4%,中性偏碱性土壤(pH在6.5~8.5)面积比例减少了61.2%,pH>8.5的强碱性耕地土壤在全州已基本消失.1980—1983年,pH<6.5的耕地土壤主要分布在来凤县、利川市、宣恩县和咸丰县,面积比例分别为74.4%、63.5%、61.3%和60.7%,至2010—2013年,恩施州酸性土壤分布更加广泛,各县市酸性土壤(pH<6.5)面积比例均达到96%以上.近30年来,恩施州土壤呈酸化趋势,土壤pH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格局.不同区域、不同耕地利用类型土壤pH值均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耕地土壤pH整体下降了0.90,其中,旱地土壤pH下降了1.14,水田土壤pH下降了0.87,旱地土壤酸化程度大于水田.恩施州土壤酸化主要受肥料结构、配比变化及高产作物收获带走大量盐基养分等人为因素影响. 胡敏 向永生 张智 丛日环 黄飞跃 张军强 尚莉莉 鲁剑巍关键词:土壤酸化 水田 旱地 第二次土壤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