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
- 作品数:6 被引量:81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全身麻醉对剖宫产产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血气分析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8年
-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术孕妇血流动力学及新生儿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将本院80例行剖宫产分娩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4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全身麻醉,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对比两组产妇围手术期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差异,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及血气分析指标。结果两组产妇手术时间以及切皮至胎儿取出时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麻醉至胎儿取出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产妇在切皮时及胎儿取出时的HR和MA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新生儿1分钟及5分钟时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二氧化碳分压及氧分压水平比较,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产妇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身麻醉应用于剖宫产能够维持产妇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对新生儿Apgar评分及血气指标无明显影响,具有较好应用价值。
- 张明徐铭军
- 关键词:剖宫产全身麻醉硬膜外阻滞血流动力学血气分析
- 超声引导颈内静脉穿刺与解剖定位穿刺方法的比较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术病人的最佳头位,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中路法)在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方法:选择择期妇科手术患者100例.取头位0°,左偏30°和左偏最大角度时.分别测量右侧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以上数据均为投影在冠状面的冠状轴长度。计算动静脉重叠率.动静脉重叠率(%)=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宽度(cm)/颈总动脉宽度(cm)×100%。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右颈内静脉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右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和头部左偏30°时,颈总动脉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最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ra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与超声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按传统穿刺方法.如果多次穿刺来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9.7mm左右.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穿刺条件逐渐变差.穿刺时左偏角度不应超过30°。
- 张明徐铭军
- 关键词:超声引导颈内静脉
- 氟比洛芬酯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效果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氟比洛芬酯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由于脂质微球作为其载体可以使药物更多地聚集在创伤部位发挥作用,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少[1]。本文比较术前或术毕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早期镇痛的作用。
- 韩斌张明赵国胜
- 关键词:妇科外科手术
- 不同头位下超声与体表解剖定位在颈内静脉穿刺中的比较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与体表标志定位在颈内静脉穿刺术患者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并探讨患者的最佳头位。方法选择患者100例,取头部正中位、左偏30°和左偏最大角度,分别测量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动静脉重叠率)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动静脉中点距离)。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颈内静脉穿刺的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确定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与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最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法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m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法与超声定位法在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如果多次穿刺未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1 cm左右甚至更多,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误穿动脉的风险逐渐增高,应该尽量减少左偏角度完成操作。
- 张明赵国胜韩斌徐铭军
- 关键词:超声引导颈内静脉
- 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单独或混合用药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的比较被引量:40
- 2016年
-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舒芬太尼单独或混合用药连续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9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3~35岁,身高155~170 cm,在出现子宫规律收缩,进入第一产程后进行分娩镇痛。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罗哌卡因组(R组)、舒芬太尼组(S组)和罗哌卡因混合舒芬太尼组(RS组)。经L3,4行连续蛛网膜下腔穿刺置管。R组注入首剂量罗哌卡因(0.6 mg/ml)5 ml,随后连接电子镇痛泵,输注0.2 mg/ml罗哌卡因;S组注入首剂量舒芬太尼(1.6 μg/ml)5 ml,随后连接电子镇痛泵,输注0.2 μg/ml舒芬太尼;RS组注入首剂量罗哌卡因0.3 mg/ml +舒芬太尼0.8 μg/ml混合液5 ml,随后连接电子镇痛泵输注0.1 mg/ml罗哌卡因+0.1 μg/ml舒芬太尼。3组镇痛泵参数设置:背景输注剂量5 ml/h,锁定时间15 min,PCA剂量5 ml,总容量100 ml。3组注入首剂量后30 min时连接镇痛泵,产后2 h停药。维持VAS评分≤3分。于镇痛前、注入首剂量后5、10和30 min时记录VAS评分。于镇痛前、镇痛0~30 min、30~60 min、90~120 min时段和第二产程记录宫缩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记录产妇恶心呕吐、瘙痒、侧切、器械助产、剖宫产、硬脊膜穿刺后头痛的发生情况和缩宫素的使用情况。出生后1、5、10 min时记录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3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时Apgar评分均≥7分。与镇痛前比较,R组镇痛0~30 min时宫缩间隔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P〈0.05),S组和RS组镇痛各时段宫缩间隔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R组比较,S组和RS组注入首剂量后5、10 min时VAS评分升高,镇痛0~30 min时宫缩间隔时间缩短,持续时间延长,S组瘙痒发生率升高(P〈0.05或0.01);与S组比较,RS组瘙痒发生率降低(P〈0.01),各时点VAS评分、各时�
- 韩斌徐铭军张明
- 关键词:酰胺类舒芬太尼
- 不同镇痛药物对术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比较舒芬太尼和帕瑞昔布对预防妇科肿瘤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6年3月在我院全麻下行择期腹腔镜宫颈癌或子宫内膜癌手术的患者91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组45例(SF组),帕瑞昔布组46例(P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采用血浆靶控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诱导与维持,手术结束前10 min,SF组静脉推注舒芬太尼0.2μg/kg,P组静脉推注帕瑞昔布40 mg。记录患者苏醒期的生命体征,疼痛评分,术毕至拔除气管导管时间;拔除气管导管后1 h评估苏醒期的镇静评分和躁动分级;记录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术毕时P组MAP与S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30 min P组VAS评分与S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组患者拔管时间与SF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帕瑞昔布是预防苏醒期躁动安全有效的药物,舒芬太尼镇痛效果较好,但可能会导致患者苏醒期延长。
- 韩斌徐铭军张明
- 关键词:舒芬太尼帕瑞昔布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