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文亚

作品数:15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血小板
  • 8篇急性
  • 7篇缺血
  • 7篇脑梗
  • 6篇血管
  • 5篇血管病
  • 5篇血性
  • 5篇脑梗死
  • 5篇脑血
  • 5篇脑血管
  • 5篇脑血管病
  • 5篇梗死
  • 4篇动脉
  • 4篇细胞
  • 4篇活化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缺血性脑血管
  • 3篇缺血性脑血管...
  • 3篇卒中
  • 3篇脑血管病患者

机构

  • 15篇浙江省人民医...

作者

  • 15篇张文亚
  • 10篇顾苏兵
  • 9篇陈桂花
  • 7篇张剑梅
  • 6篇周永列
  • 5篇于民
  • 5篇赖小彪
  • 3篇张继业
  • 2篇邱莲女
  • 1篇王美萍
  • 1篇林明
  • 1篇王奕琪
  • 1篇刘芳
  • 1篇耿昱
  • 1篇郭舜源
  • 1篇林高平
  • 1篇施天明

传媒

  • 4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浙江医学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医学研究通讯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2015年浙...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5
  • 2篇2003
  • 3篇2002
  • 4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液炎症相关因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卒中的关系被引量:2
2001年
于民陈桂花张文亚
关键词:颈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血液炎症相关因子
大脑中动脉狭窄致血小板活化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关系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致血小板活化机制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超高磁场(3.0T)MRA和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78例脑梗死患者大脑中动脉和周围血血小板表面糖蛋白CD62_p、Ⅱ_b-Ⅲ_a表达,并与45例非脑梗死头晕患者对比。结果:78例脑梗死患者见MCA狭窄71例(91.03%),其中轻度MCA狭窄24例,中度MCA狭窄27例,高度MCA狭窄20例;其相应CD62p、Ⅱ_b-Ⅲ_a表达阳性率分别达(4.07±2.99)%、(1.33±0.64)%:(4.96±4.54)%、(2.20±0.87)%和(6.01±4.34)%、(2.31±1.06)%,高度MCA狭窄者活化血小板明显高于正常者和轻度狭窄者(P<0.05)。结论:MCA动脉狭窄引起血管剪切力重构,导致血小板活化,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血栓形成的重要机制。
顾苏兵陈桂花张剑梅张文亚
关键词: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狭窄剪切力活化血小板血栓形成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周围血白细胞表面ICAM-1表达变化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血白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 1)表达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39例脑缺血急性期患者和 5 2例健康人周围血白细胞上ICAM - 1。结果 急性脑缺血患者发病 48小时内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上ICAM - 1明显增高 ,病后 2周中性粒细胞上ICAM - 1下降 ,而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上ICAM - 1表达仍高。结论 ICAM - 1通过中性粒细胞。
顾苏兵周永列张文亚赖小彪张剑梅
关键词:白细胞ICAM-1
活化血小板、白细胞粘附分子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
2005年
在动物实验中已发现,脑缺血急性期,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CD62p)、凝血酶敏感蛋白(thrombospondin,TSP)、血小板源内皮细胞粘附分子(CD31)、白细胞表面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VCAM-1)等表达增加,参与脑缺血发病.但在脑缺血患者急性期血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表面的上述分子物的变化尚不清楚,我们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活化血小板、白细胞粘附分子,以探讨它们在发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顾苏兵周永列邱莲女张文亚陈桂花张继业赖小彪张剑梅
关键词:白细胞粘附分子活化血小板急性期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细胞间粘附分子VCAM-1
多发性脑梗塞患者智能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2001年
张文亚于民
关键词:多发性脑梗塞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CD62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面P选择素 (CD 62P)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及其与动脉硬化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 2 6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 48小时以内CD 62P的改变 ,其中 10 9例脑梗塞患者于恢复期进行复查。结果  (1)脑梗塞急性期CD 62P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 <0 0 1) ;(2 )初发脑梗塞组恢复期CD62P较急性期明显下降 (P <0 0 1) ,而复发脑梗塞组恢复期CD 62P较急性期无明显下降 (P >0 0 5 ) ;(3 )脑梗塞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恢复期CD 62P较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高 (P <0 0 5 ) ;(4 )脑出血伴脑梗塞者CD 62P明显升高。结论 活化血小板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过程。
张文亚顾苏兵
关键词:脑梗塞CD62P缺血性脑血管病血小板
血液应激因子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讨血清急性蛋白 (APP)、血清纤维蛋白原、血白细胞 (WBC)、血糖等应激因子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  194例脑卒中患者在发病 3天内检测血清 APP、血 WBC、血纤维蛋白原及血糖等 ,入院当天及发病 15天时给予神经功能评定 ,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好转患者的各项血液应激因子水平及并发症的发生数均显著低于恶化患者 (均 P <0 .0 1)。在扣除年龄和血压等有关因素的影响后 ,应激因子水平与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有显著的相关性 (均 P <0 .0 1)。结论 血液应激因子作为应激反应的标志物 ,其升高的时机与水平能预测脑卒中患者的预后及并发症的概率 。
于民张文亚陈桂花
关键词:脑卒中预后应激反应应激因子APP血糖
脑梗死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3.0TMRA)测定186例CI患者颅内和颈部动脉,并与121例轻度头昏患者对照。结果:186例CI患者有动脉狭窄164例(88.17%)。狭窄动脉分布:①颅内动脉狭窄率为83.54%,颈部动脉狭窄率为51.83%。②前循环单一动脉狭窄60/164例(36.59%),其中颅内50例,颈部10例;后循环动脉狭窄38/164例(23.17%),其中颅内21例,颈部17例。③合并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两条以上动脉狭窄66/164例(40.24%)。46~60岁组患者以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54.05%),其中主要为颅内大脑中动脉;>60岁组前循环动脉狭窄比例相对有所减少(30.08%),而后循环动脉狭窄(26.02%)和多发动脉狭窄(43.90%)明显增加(P<0.05)。结论:46~60岁CI患者动脉狭窄以前循环颅内动脉为主,>60岁CI患者后循环动脉狭窄和累及前后循环颅内和颈部动脉的多发动脉狭窄相对明显增加。
顾苏兵施天明林高平王奕琪张剑梅张文亚郭舜源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造影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TSP、CD36表达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2001年
目的 :探讨血小板表面凝血酶敏感蛋白 (TSP)、CD3 6表达改变与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10 9例脑缺血患者发病 48h内血小板TSP和CD3 6。结果 :(1)脑血栓形成和腔隙性脑梗死患者TSP明显较健康对照组增高。脑血栓形成者CD3 6增高。 (2 )TSP与不包括脑栓塞的脑梗死容积呈正相关 ,TSP与CD3 6、CD62p呈正相关。结论 :TSP可作为血小板活化指标 。
顾苏兵周永列张文亚陈桂花
关键词:TSPCD36流式细胞术血小板
血清急性时相蛋白与脑卒中预后关系的初步探讨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蛋白 (APP)与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16例脑卒中患者在发病3天内检测血清APP水平 ,分析其与临床转归的关系。结果 70例血清APP水平正常患者的临床好转率 (92.9% )明显高于46例APP水平升高患者 (26.1% ,χ2=44.85,P<0.01) ,而并发症的发生率 (5.71% )则明显低于后者 (63.04% ,χ2=46.33,P<0.01)。血清APP水平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值呈显著负相关 (P<0.05或<0.01)。结论
于民张文亚陈桂花
关键词:急性时相蛋白预后应激反应中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