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奇峰

作品数:11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牙弓
  • 2篇上颌
  • 2篇牵张
  • 2篇牵张成骨
  • 2篇口腔
  • 2篇矫治
  • 2篇X线
  • 2篇成骨
  • 1篇蛋白
  • 1篇底面
  • 1篇动物
  • 1篇动物模型
  • 1篇多生
  • 1篇多生牙
  • 1篇牙弓形态
  • 1篇牙合
  • 1篇牙科
  • 1篇医生
  • 1篇胰岛
  • 1篇胰岛素

机构

  • 8篇浙江大学医学...
  • 6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海南省人民医...
  • 1篇梧州市红十字...

作者

  • 11篇张奇峰
  • 6篇邹淑娟
  • 2篇郭婧
  • 2篇程敏
  • 1篇赵志河
  • 1篇孙洁
  • 1篇刘人恺
  • 1篇刘泽萍
  • 1篇马晓晴
  • 1篇马晓晴
  • 1篇李贵凤
  • 1篇欧阳玉玲
  • 1篇姚华
  • 1篇程敏
  • 1篇王慧明
  • 1篇黄旭
  • 1篇陈小滨
  • 1篇李志勇
  • 1篇王宁
  • 1篇张强

传媒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上海口腔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广东牙病防治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口腔医学研究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牙科X线片拍摄辅助定位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牙科X线片拍摄辅助定位装置,包括咬合块和卡尺,所述咬合块的上下咬合面的至少一面上开设有牙弓形态的槽沟,底面中央开设有可供所述卡尺插入固定的卡尺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能够从三维的角度帮助医生进...
张奇峰马晓晴欧阳玉玲
文献传递
构建腭中缝牵张实验大鼠动物模型被引量:3
2010年
背景:以往曾采用猴、犬、猪、兔等大动物作为腭中缝牵张动物模型,但存在费用高,样本量小,检测抗体难获得等缺点。Wistar大鼠头部较宽阔,便于腔方面的操作,且成本低,繁殖率高,作为腭中缝牵张模型,有可能克服以上缺陷。目的:建立大鼠腭中缝牵张实验动物模型,为进一步进行腭中缝牵张的实验动物研究提供基础。方法:5周龄Wistar雄性大鼠20只,平均体质量65g,随机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0只。实验组采用0.014澳丝弯制双眼圈簧样扩弓装置,插入第一、二磨牙牙间隙,用光固化树脂粘结在大鼠磨牙舌侧进行固位;对照组安装未加力的同型扩弓装置。主动加力1周。在扩弓结束后分别对大鼠腭中缝进行X射线片,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上颌骨X射线片发现实验组腭中缝明显扩宽,磨牙明显颊向倾斜。经光镜观察发现,实验组腭中缝偏口腔侧明显增宽,间充质细胞呈梭性,与牵张力方向一致。在其下方出现创伤性炎症反应,有明显的出血区。结果证实,实验大鼠腭中缝牵张动物模型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具有操作简单、设计科学、可重复性强的特点。
郭婧张奇峰李贵凤刘泽萍周静邹淑娟
关键词:上颌快速扩弓动物模型口腔组织工程
bFGF和IGF-Ⅰ在生长期山羊颅骨缝牵张成骨中的时空表达及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生长期山羊颅骨冠状缝受牵张力作用后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时空表达。方法选用12只生长期山羊,用自制牵张器按0.4mm/d的速率扩张颅骨冠状逢。在牵张结束后第0、2和4周分别处死4只动物,取骨缝标本作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另取2只未进行缝牵张的动物作为对照。结果bFGF与IGF-Ⅰ在牵张骨缝组织中均呈高水平表达。bFGF主要在成纤维样细胞与成骨细胞中表达,IGF-Ⅰ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新生骨小梁边缘的成骨细胞和埋入新骨基质中的骨细胞,在骨缝扩张的0~2周这两种生长因子的表达最强。结论张应力可刺激颅骨缝细胞分泌bFGF与IGF-Ⅰ,这两种骨生长因子在骨缝牵张成骨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刘人恺张奇峰马晓晴程敏邹淑娟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
大鼠矢状缝牵张体外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建立大鼠矢状缝牵张体外模型,为进一步进行矢状缝牵张的实验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35只体重相近的12日龄雄性SD大鼠无菌条件下解剖出矢状缝,安放牵张装置,随机分成7组,加力0周的空白对照组,加力2周的0.000 00 N、0.002 94 N和0.005 88 N组,加力2周并保持2周的0.000 00 N、0.002 94 N和0.005 88 N组,并进行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大体观察,大鼠颅骨块体外培养4周后,各组培养液均无污染、各组弹簧均无脱落;形态学观察表明实验组大鼠矢状缝在加力2周后明显扩宽,在随后2周保持时间内,骨缝宽度略有减小;组织学检测显示出典型的骨缝牵张成骨组织学变化,且0.002 94 N组较0.005 88 N组成骨更加活跃。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大鼠矢状缝牵张模型满足研究需要,具有设计科学、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强的特点。
张奇峰郭婧沈庆冉程敏邹淑娟赵志河王宁
关键词:体外模型
多发性多生牙13颗1例被引量:7
2006年
张奇峰邹淑娟
关键词:埋伏多生牙正常牙好发部位前磨牙区发育不全
前牙舌侧粘接装置在深覆(牙合)患者正畸中的应用
2014年
目的 观察前牙侧粘接装置在深覆(牙合)患者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21例深覆(牙合)患者采用复合树脂材料制作前牙舌侧粘接式打开咬(牙合)装置,以进行正畸治疗.结果 21例深覆(牙合)患者均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结合打开咬(牙合)装置,咬(牙合)打开时间:Ⅱ°深覆(牙合)平均(3.5±1.4)个月,Ⅲ°深覆(牙合)平均(5.4±1.2)个月;所有患者均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覆(牙合)达到Ⅰ°或接近Ⅰ °,并顺利进入下一阶段治疗.结论 采用前牙侧粘接装置有利于快速地使咬(牙合)打开,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矫治深覆(牙合)的方法.
汪小飞王和平张奇峰
关键词:正畸学深覆(牙合)
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伴拥挤的临床观察
2013年
目的观察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在恒牙列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伴拥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5例安氏Ⅱ类1分类伴拥挤患者,采用半固定式Twin-block矫治器治疗,通过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影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疗效。结果矫正后25例的下颌后缩及牙弓的拥挤度得到了改善,模型及X线头影测量数据显示牙弓拥挤度、SNB、ANB、U1-L1、U1-NA、L1-NB、IMPA、FMIA等出现了显著的变化。结论半固定式Twin-block对生长发育高峰期后恒牙安氏Ⅱ类1分类错伴拥挤疗效显著,有良好的扩弓能力,在解除患者牙弓拥挤方面效果明显,同时能诱导下颌向前,改善患者的面型及覆覆盖。
桑炜荣郦兴张奇峰
关键词:拥挤
改性几丁质改善口腔溃疡的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改性几丁质喷雾剂对口腔溃疡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3年12月到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口腔科就诊的口腔溃疡患者90例,随机分为改性几丁质组(30例)、康复新液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前所有患者漱口保持口腔清洁,改性几丁质组患者采用改性几丁质喷雾剂喷到患处,作用3 min后漱口,3次/d;康复新液组含康复新液3 min后吞服,10 mL/次,3次/d;对照组采用0.9%氯化钠注射液含漱,停留3 min,3次/d。3组用药直至口腔溃疡愈合。3组均服用维生素A、C、B2等药物5 d。比较3组患者灼痛消失时间、红肿消失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治疗时间和总有效率。结果改性几丁质组、康复新液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83.3%、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性几丁质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康复新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性几丁质组、康复新液组的灼痛消失时间、红肿消失时间、溃疡愈合时间和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性几丁质组的这些观察指标均明显短于康复新液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性几丁质喷雾对口腔溃疡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著缩短疼痛和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邓立兰孙洁张奇峰
关键词:康复新液口腔溃疡
骨桥蛋白在大鼠颅骨缝牵张成骨中表达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研究大鼠颅骨矢状缝体外牵张过程骨桥蛋白的时空表达变化,探索力刺激—整合素—骨桥蛋白合成之间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利用大鼠颅骨矢状缝体外牵张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半定量分析不同受力时间点骨桥蛋白的时空表达变化,并在部分培养基中加入精氨酸-甘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肽(RGDS),观察该整合素受体阻断剂对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颅骨缝受到张应力后骨桥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呈现一定的时间分布规律。整合素受体阻断剂对加力的OPN上调效果有拮抗作用。结论:骨桥蛋白可能参与调控缝牵张成骨过程,整合素可能是力刺激-蛋白合成信号通路中的关键点。
程敏张奇峰邹淑娟张强
关键词:骨桥蛋白免疫组化
正常青少年颅面形态与上气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 :了解正常青少年上气道各部位的形态特征,比较不同生长型青少年上气道形态的差异。方法 :选取正常、恒牙初期样本116例(男52例,女64例)。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所获得的数字化头影测量数据进行两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生长型、不同性别组间上气道矢状径的差异;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反映颅面结构的不同指标与上气道形态的相关性。结果:获得上气道、舌骨及颈椎的相关测量指标共30项。其中,反映上气道矢状径的4项指标鼻咽气道间隙(PNS-UPW)、上口咽气道间隙(U-MPW)、下口咽气道间隙(PAS)、喉咽气道间隙(VLPW)在男女之间无显著差异,在高、中、低角各组之间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发现,PNS-UPW与颅底角(Ba-SN)、下颌支高度(Ar-Go)呈正相关,而与舌骨颈椎前平面距(H-VL)呈负相关;U-MPW与全颅底长(Ba-N)呈正相关,与软腭长度(PNS-U)呈负相关;PAS与下颌总长度(Ar-Gn)呈正相关,与PNS-U、舌骨蝶鞍距(H-S)呈负相关;V-LPW与H-VL呈正相关,与H-S呈负相关。结论 :初步建立了正常青少年上气道及周围组织形态的均值和变异范围。在正常青少年中,虽然不同垂直骨面型组间青少年上气道形态并无显著差异,但颅面形态仍与上气道结构存在相关关系。
张奇峰金莉姚华李志勇黄旭王慧明
关键词:上气道X线头影测量生长型青少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