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国梅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巩膜
  • 2篇葡萄膜
  • 2篇葡萄膜巩膜
  • 2篇葡萄膜巩膜途...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小梁
  • 2篇小梁切除
  • 2篇小梁切除术
  • 2篇房水
  • 2篇非穿透性
  • 2篇非穿透性小梁...
  • 2篇非穿透性小梁...
  • 1篇兔眼
  • 1篇屈光
  • 1篇屈光度
  • 1篇组织病理
  • 1篇组织病理学
  • 1篇组织病理学改...
  • 1篇脉络膜

机构

  • 4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省立儿童...

作者

  • 4篇朱子诚
  • 4篇袁华音
  • 4篇张国梅
  • 3篇孙思勤
  • 1篇温耀春
  • 1篇潘红飙
  • 1篇胡闻
  • 1篇柯根杰
  • 1篇陈柯

传媒

  • 2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眼科新进展
  • 1篇中国眼耳鼻喉...

年份

  • 2篇2004
  • 2篇200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巩膜环扎术对玻璃体腔径及屈光度影响的研究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环扎术后玻璃体腔径改变及屈光度变化,揭示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自动角膜曲率计,眼A超及电脑验光仪对我院46例患者于巩膜环扎术前、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进行角膜屈光力,眼轴及屈光度的测量。结果 (1)术后1周角膜屈光力,散光值较术前稍增加,无统计学意义。而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屈光力,散光值与术前检查基本相同。(2)术后眼轴明显延长,主要表现在玻璃体腔径的改变,近视度亦增加。随时间推移,眼轴(玻璃体腔径)逐渐缩短,近视度减少。但术后1个月,3个月眼轴长度(表现在玻璃体腔径),近视度较术前明显增加。结论巩膜环扎术后玻璃体腔径的改变是导致眼轴延长的主要原因,进而引起眼屈光度的改变。
朱子诚袁华音孙思勤柯根杰潘红飙张国梅温耀春
关键词:巩膜环扎术屈光度
兔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后早期葡萄膜巩膜途径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被引量:5
2004年
目的:观察兔眼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onpenetratingtabecularsurgery,NPTS)后房水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进一步阐明其降压机制。方法:8只家兔,随机选1眼作NPTS即A组(n=8),另1眼为正常对照即B组(n=8)。术后观察眼压,1wk后处死家兔摘除眼球分别行HE染色、SMA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葡萄膜巩膜途径的各组织结构改变。结果:A组术前、术后1wk时眼压差别有显著性(P<0.01);光镜观察见A组房水池底部巩膜纤维间隙疏松、睫状体微小脱离,SMA免疫组化显示睫状肌细胞间隙无明显改变。结论:NPTS后房水池底部巩膜纤维间隙增大和/或睫状体微小脱离是葡萄膜巩膜途径引流量增强的组织解剖基础。
朱子诚袁华音张国梅孙思勤
关键词: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葡萄膜巩膜途径组织病理学改变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房水葡萄膜巩膜途径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03年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 (non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NPTS)房水葡萄膜巩膜引流途径的形态学情况 ,进一步阐明其降压机制。方法  2 0只兔 4 0眼随机分为实验组 (NPTS) ,对照组 (小梁切除 +虹膜根切术 )和正常组 ,术后 1周于正常组前房内注入微量示踪剂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 (fluoresceinisothiocyanate bovineserumalbumin ,FITC BSA) ,于 2、4、6、8、10h各处死家兔 4只 ,摘除双侧眼球作冰冻切片 ,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确定睫状体、房水池、脉络膜上腔、前、后巩膜和脉络膜的荧光强度等级。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前眼压相似 (实验组 2 .19kPa± 0 .37kPa ,对照组 2 .0 0kPa± 0 .34kPa ;P >0 .0 5 ) ,术后 1周时眼压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 1.5 1kPa± 0 .35kPa ,对照组 1.4 4kPa± 0 .31kPa;P >0 .0 5 )。实验组术后葡萄膜巩膜途径各部位的荧光强度均比正常组和对照组增强 ,而正常组亦强于对照组。结论 NPTS具有和小梁切除术相似的降压效果 ,房水由房水池和 (或 )睫状体间隙到脉络膜上腔后 ,主要经前巩膜排出 ,后巩膜及脉络膜排出较少 ,是其降压的主要机制之一。
朱子诚袁华音孙思勤张国梅胡闻陈柯
关键词: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葡萄膜巩膜途径脉络膜上腔
FITC-BSA与FI在葡萄膜巩膜模型中分布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从形态学方面观察比较FITC-BSA(异硫氰酸荧光素牛血清白蛋白)与FI(荧光素钠)在葡萄膜巩膜途径中的分布状况,探求FITC-BSA作为示踪剂的优点与可行性。方法:10只家兔,右眼前房内注入FITC-BSA为A组(n =10),左眼注入等量的FI为B组(n =10)。分别于术后2,4,6,8,10h,各处死家兔2只,摘除双侧眼球作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睫状体、脉络膜上腔、前、后巩膜和脉络膜部位的荧光强度并确定其等级。结果:A组葡萄膜巩膜途径各部位的荧光强度均比B组增强。结论:FITC-BSA示踪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葡萄膜巩膜途径的方法。
朱子诚袁华音张国梅
关键词:FI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