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传敏

作品数:51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7篇文学
  • 5篇代文
  • 5篇诗歌
  • 4篇新诗
  • 3篇当代文学
  • 3篇中国现当代
  • 3篇中国现当代文...
  • 3篇女神
  • 3篇现当代
  • 3篇现当代文学
  • 3篇《女神》
  • 2篇性情
  • 2篇学科
  • 2篇学科史
  • 2篇学史
  • 2篇意象
  • 2篇战时
  • 2篇政治倾向
  • 2篇中国现当代文...
  • 2篇诗歌精神

机构

  • 24篇西南大学

作者

  • 24篇张传敏

传媒

  • 3篇西南大学学报...
  • 2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文艺争鸣
  • 1篇文学评论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图书评论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新文学史料
  • 1篇重庆三峡学院...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抗战文化研究
  • 1篇现代中国文化...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巴蜀作家与...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5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打通古今、融贯中西: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一种倾向
2009年
从本期起,我们开展"中国现代诗学学科建设笔谈"。我们对笔谈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将要持续几期的笔谈能"谈"出一些有真知灼见的东西。中国现代诗学已经诞生近百年了。是时候了,需要回顾和科学地总结近百年积累的正面和负面的艺术经验,肯定应当肯定的,发扬应当发扬的,批评应当批评的,推掉应当推掉的;向伪诗学宣战,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处境,推动当下中国新诗的振衰起弊。这是现实提出的问题,时代提供的条件,诗界普遍的希望,历史赋予的使命。对新诗的"新"和自由诗的"自由",切忌误读。任何艺术都是有"规矩"的。这既是局限,又正是特殊魅力之所在。现代诗学的规范是新诗规范的前提。我们的讨论,遵循"百家争鸣"的原则,为大家准备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请大家就中国现代诗学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现代诗学的各个方面,自由发表意见。现代诗学在新诗草创期从零起步,取得的进展是很不容易的。现代诗学能够走到今天,是一代代诗学家努力的结果。但是目下在现代诗学领域需要讨论的问题很多。这里提出学术规范问题,作为主持人的发言。说得不客气一点,近年出现了一些学术垃圾。我们常常遇到"六经注我"的武断地以研究主体代替研究对象的著述;遇到从偏爱走向偏废的以偏概全的著述;遇到不是历史地研究历史问题,而是以当代语境取消历史语境的著述;遇到以西方话语颠覆民族话语,充当强权话语的"搬运工"和随从的著述;遇到以概念游戏冒充原创性的著述。著书不立说;繁而不荣,盛而不昌。这种现象,人们早已有所感受。这类著述的存在,除了为垃圾制造者(某些专心致力于谋利的刊物和出版社之类)带来实际利益以外,对于学术,对于新诗,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前几年有37位院士就学术规范问题致信中央时说:"只有被引用并获得正面评价的
张传敏
关键词:中西诗学史民族传统中国新诗
郭沫若四十年代历史剧的共时性结构分析(初稿)
一郭沫若四十年代创作的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一向被认为是其诗歌创作之外的又一重要领域取得的极高成就。在以往对郭沫若历史剧的研究中,站在现实政治立场上以一种两元对...
张传敏
文献传递
《女神》中的女性情结探微被引量:1
2012年
郭沫若的《女神》经常被理解为"一曲女性的赞歌",但是该诗集中的很多女性意象呈现出欲望化特征,缺乏形而上的道德崇高感。郭沫若心中真正欣赏的是"女性的男性化"、"男女合一",而且作者对男性的自我认同感相当强烈,在他的意识深层,男性对于女性仍然具有统治地位。
张传敏
关键词:《女神》女性情结
战时首都档案中的郭沫若戏剧《屈原》
2021年
本文所谓"战时首都"指的是抗战时期的重庆。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移驻重庆宣言,11月26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和部分行政人员抵达重庆,于是该城成为临时首都,直至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宣布还都南京为止。重庆在此期间产生的档案,即为战时首都档案,其最主要的馆藏地包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重庆档案馆以及位于台北的"国史馆"等。
张传敏
关键词:战时首都国民政府主席《屈原》国史馆档案
新诗的“失范”及其与传统诗学联接的可能性
2010年
本期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四),共四篇文章。我们很高兴的是,这个笔谈正在引起学术界同仁的兴趣和关注。李怡教授和张传敏、段从学、熊辉诸博士都对笔谈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的确,如段从学所讲,新诗的"变"与"常",实际上是审视新诗的"变"的问题。永远的对美的新向往,也就是"变",是诗的美学本质。"变"就是活力,"变"就是生命。但是,李怡说,现在新诗似乎在"变"的路途上一路狂奔,对于"常"——诗歌之"常",中国诗歌之"常",有所忽略,"变"与"常"的正常生态出现严重失衡。似乎是回答李怡的"怎样的‘常’才是有效的"的问题,张传敏的文章提出,新诗重建要将传统诗歌所形成的审美要件"考虑"进去,重建现代诗学与传统诗学的联系。也似乎是回答李怡的问题,熊辉的文章提出新诗重建要将域外诗学所形成的审美要件"考虑"进去,重建中国诗学与域外诗学的联系。本期文稿出现了对既往的笔谈文章的引用和回应,这是一个好现象,使得我们的讨论更有针对性,也更有寻求深度的可能。希望后来者予以注意。
张传敏
关键词:传统诗学新诗中国传统诗歌五四文学革命诗歌创作
抗战时期七月诗派的重庆经验
2010年
抗战时期,七月派很多诗人曾在重庆生活并进行创作。当时的重庆给七月派诗人们带去的多是压抑与痛苦的经验,这些诗人诗作中的忧郁、悲愤气质和重庆这个创作环境有很大关系。然而,七月派诗人们并未对重庆完全失望,令他们痛苦、愤慨的是多艰的民生以及腐朽堕落的上流社会,他们对重庆坚韧不屈的底层社会表达了充分的同情与赞美。重庆用忧伤、痛苦和希望滋养了七月诗派。
张传敏
关键词:抗战时期七月诗派
《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形象——以“五四”小说中的性爱主题为参照被引量:4
2007年
莎菲女士对凌吉士的感情是欲望性的,它显示了"五四"新文化的性爱解放性质。但是"五四"的人性观、爱情观也包含了"灵"的成分,它不可避免地要对欲望进行限制。对欲望的解放与压抑的倾向在"五四"两性关系小说中扭结在一起,而《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的爱情心理与观念就突出展示了这两种线索的矛盾性,这篇作品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对"五四"时期"灵肉一致"的人性观、爱情观的一种拷问与质疑。
张传敏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中的课程问题被引量:4
2008年
虽然"学科"一词本身就具有"课程"的含义,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源头,本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立后和课程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目前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研究却忽略了课程这一重要环节。现当代文学课程在目前又遭遇到边缘化、相对滞后于学术研究、人文性质不足等许多问题,因此亟待学界加以重视和讨论。
张传敏
关键词: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
从“化大众”到“大众化”——阳翰笙与三十年代左翼文艺大众化讨论
一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是文学上各种势力不断冲突的历史。由于现代文学和意识形态之间的紧密关联,各种文艺运动、思潮之间的激烈碰撞一直不绝如缕。在现代文学史上,来自巴蜀大地的作家们不仅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卓异的成就,在种种文...
张传敏
文献传递
集体性心理经验:诗歌精神重建的一种可能性
2007年
以"呼唤新诗二次革命、推动新诗再次复兴"为理念,以"诗歌精神重建、诗体重建和诗歌传播方式重建"为内容的"新诗二次革命论"正在引起现代诗学界的热烈讨论。回顾近百年的中国新诗发展史,人们会发现,新诗已多次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许多几乎是周而复始的难题,焦虑于何去何从的选择。新诗处于十字路口,理论的重要性就凸现,理论促变成了普遍规律。在三大重建中,精神重建是新诗复兴的根本。这种重建的中心是:如何通过心灵性、内视性的通道去保持诗歌与社会、时代的连接,发挥诗的多向度的功能。在新诗关于"大我"和"小我"的长期争论里,"集体性的心理经验"是一个可以给予重视的可能性。在诗体建设上,如何把握新诗的"新",显然有误区。有人认为,新诗就新在随心所欲,不受限制。其实任何艺术都是被捆缚的艺术,艺术的美正是在捆缚中产生的。提升自由诗、给自由诗以审美规范,倡导格律体新诗、推动部分新诗的成形,增多诗体是新诗诗体重建的三个美学使命。在媒体文化语境中,新诗应当走出象牙塔,实现"还俗"的传播策略,通过公众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走向更多的受众,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取得震撼性、即时性、持久性的传播效果。实现三大重建,是时代赋予21世纪中国新诗的使命。
张传敏
关键词:诗歌性心理边缘化社会中心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