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健 作品数:60 被引量:264 H指数:9 供职机构: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TPE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2009年 目的探讨含表皮生长因子和卵泡抑素结构域的跨膜蛋白(TPEF)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YBR Green I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40例大肠癌组织和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的TPEF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结果癌组织中TPEF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正常组织(P<0.05);合并淋巴结转移的组织中表达量亦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的组织(P<0.05)。结论TPEF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低表达,与大肠癌的转移相关,可能作为大肠癌恶性潜能的检测指标之一。 吴琼 王红 聂玉强 李瑜元 夏金堂 杨劭宇 张伟健关键词:大肠癌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探讨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PPH)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治疗重度混合痔疗效。方法将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收治的80例混合痔(Ⅲ、Ⅳ度)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实施PPH术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对照组实施PPH+痔核缝扎术,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35.62±11.50)min vs.(52.58±14.86)min]、术中出血量[(21.89±7.14)ml vs.(48.65±12.80)ml]、术后疼痛持续时间[(1.89±1.02)d vs.(4.29±1.35)d]及住院时间[(4.71±1.69)d vs.(6.16±2.20)d]明显优于对照组,便中带血[(7.30±2.72)ml vs.(10.44±6.41)ml]、肛缘水肿时间[(2.80±1.27)d vs.(7.19±3.54)d]、创面愈合时间[(5.08±1.69)d vs.(8.46±3.07)d]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H术联合Ligasure痔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重度混合痔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李国文 曾山崎 陈转鹏 李莉珊 罗文辉 王成兴 杨平 张伟健关键词: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重度混合痔 胃肠吻合器在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胃肠吻合器在联合门奇断流术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本院1996年到2001年期间采用门奇断流术联合/不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的1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和随访,比较两组术后5年内再出血发生率、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以及治疗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50例门脉高压症患者中,接受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组40例,单纯门奇断流术治疗组110例。两组5年随访率分别为87.5%(35/40)和88.2%(97/110)。两组术后再出血率分别为5.71%(2/35)和55.67%(54/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278,P<0.0001);两组食管下段及胃底静脉曲张消失率分别为82.86%(29/35)和9.28%(9/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22,P<0.0001)。35例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治疗组患者中有1例出现轻度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口瘘及吻合口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门奇断流术联合胃肠吻合器食管下段切割术治疗门脉高压症能有效地预防﹑减少术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出血,止血效果较单纯门奇断流术好。 张伟健 谭明华 邝杰文关键词:吻合器 门脉高压症 门奇断流术 食管和胃静脉曲张 手术后并发症 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直肠癌新辅助化疗对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影响。方法对43例局部进展期直肠癌患者,术前通过结肠镜活检证实为直肠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直肠癌细胞的凋亡指数。新辅助化疗NCT采用FOLFOX-4两天方案,每2周重复1次,28天为1个化疗周期,完成2个周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后行手术治疗,术后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TUNEL技术观察bcl-2、bax蛋白和AI的变化。结果化疗后直肠癌组织中bcl-2、bax阳性细胞率和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43.29±7.42)%、(72.9±9.18)%和(10.79±3.05)%,与化疗前(65.7±8.53)%、(54.8±7.86)%和(5.38±2.24)%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化疗后部分缓解(PR)病例bcl-2、bax阳性细胞率与无效(NC)病例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明显促进直肠癌细胞的凋亡。而且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且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可能成为进展期直肠癌化疗疗效的预测指标。 王辉 曹杰 杨平 张伟健 李旺林 谭明华关键词:直肠癌 新辅助化疗 细胞凋亡 双吻合器吻合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双吻合器吻合技术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中的应用及可行性。方法 53例病理诊断明确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直肠癌根治术,采用双吻合器行直结肠吻合,保留肛门,分析患者术中切除情况及根治效果、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肛门功能情况。结果本组53例患者均成功保留肛门、根治切除,术后病理53例切缘均为阴性,5年生存率56.6%,术后6个月肛门功能恢复满意。结论超低位直肠癌采用双吻合器技术行保留肛门的根治切除术具有较好手术效果,手术安全可行。 林志扬 林艇 林飞鹤 黄鹏 张伟健关键词:直肠癌 超低位 手术治疗 双吻合器技术 结肠癌患者CX_3CL_1的表达情况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CX3CL1的表达情况、临床意义及其与术后预后分析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104例结肠癌病人的石蜡切片中CX3CL1的表达情况,用χ2检验来分析CX3CL1的临床意义,用Kaplan-Meier方法及建立Cox回归模型来分析CX3CL1表达情况与结肠癌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CX3CL1高表达组占所有结肠癌病人的61.54%。CX3CL1的表达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位置、Dukes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但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CX3CL1高表达组(n=64)比低表达组(n=40)有更长的生存期(P=0.0096)。Cox回归模型分析表明,CX3CL1表达可作为判断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和预后的独立指标(RR=2.4;P=0.0135)。结论 CX3CL1可作为结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肠癌中CX3CL1高表达提示更好的预后。 曾山崎 曹杰 张雪雁 曾军 陈金培 张伟健 刘宏杰关键词:CX3CL1 结肠癌 预后因素 康艾注射液在大肠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研究康艾注射液配合手术、化疗治疗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48例大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87例,对照组61例。治疗组应用手术+化疗+康艾注射液,对照组应用手术+化疗。结果:治疗组总疗效为7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毒副反应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1)。结论:康艾注射液结合手术、化疗使用,能改善大肠癌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具有显著的增效减毒作用,促进术后恢复。 李旺林 曹杰 张伟健 王辉 杨平 陈伟 陈新歧关键词:大肠癌 手术 化疗 恶性梗阻性黄疸内、外引流术后血浆内毒素含量变化与死亡率的关系 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了解内、外引流在治疗恶性阻梗性黄疸的疗效。方法:对150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分为内引流组110例,外引流组10例,比较两组在引流术后70天内血浆内毒素的变化和死亡率关系。结果:内引流组在术后血浆内毒素与术前相比有下降趋势,内毒素值从(0.60±0.22)Eu/ml下降到(0.21±0.03)Eu/ml,病死率1.8%(2/110)。而外引流组结果则相反,术后血浆内毒素与术前相比呈上升趋势,内毒素值从(0.61± 0.20)Eu/ml上升到(1.19±0.08)Eu/ml,病死率70%(28/40)。结论:内毒素血症在恶性阻梗性黄疸引流术后早期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应尽可能施行胆管内引流术。 张伟健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 引流术 内毒素 血浆 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在36例肠道吻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价新型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CAC)在肠道吻合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以来,我科将新型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应用在36例肠道吻合术中,所有病例均以侧侧吻合,其中包括小肠-小肠吻合15例,回肠-结肠吻合10例,结肠-结肠吻合11例。结果本组36例手术均获得成功。全组无吻合口瘘或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吻合操作时间为9.6±2.8分钟,术后排气时间为3.5±1.4天。吻合夹排出体外时间为13.1±6.8天。结论新型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用于肠道吻合术中,具备安全可靠、操作简便、实用性强等特点。 曾山崎 张伟健 刘宏杰 胡石奇 唐伟彪关键词:镍钛记忆合金加压吻合夹 肠道吻合术 免疫功能对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以细胞激活蛋白-4(AP-4)mRNA为标志物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情况,并探讨患者免疫功能在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作用。方法对7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594枚淋巴结,分别采用病理切片常规HE染色检测淋巴结转移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淋巴结AP-4 mRNA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及同期16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及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ELISA法测定外周血中C3、C4、IgG、IgA、IgM含量。结果 (1)73例患者594枚淋巴结中,HE染色法检出有淋巴结转移者为21例132枚(22.22%),RT-PCR法检出有淋巴结微转移(AP-4 mRNA表达阳性)者45例317枚(53.37%),两种方法在淋巴结转移检出率(2=122.54,P<0.01)及检出阳性病例数(2=15.93,P<0.01)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与对照组相比,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明显受到抑制,术后患者免疫功能得到部分改善(P<0.05)。(3)28例淋巴结AP-4 mRNA表达阴性患者术前CD3+、CD4+及NK细胞活性、CD4+/CD8+比值、C3、IgG、IgA、IgM含量高于AP-4 mRNA表达阳性(即存在微转移)患者(P<0.05),而前者术前CD8+细胞活性水平低于后者(P<0.05)。结论结直肠癌淋巴结微转移的发生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关系密切,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对降低微转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率有积极意义。 杨建荣 曹杰 杨平 王强 孙政 肖焕擎 刘振邦 张伟健关键词:结直肠癌 淋巴结微转移 免疫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