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旸

作品数:41 被引量:129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专著

领域

  • 18篇历史地理
  • 10篇艺术
  • 9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13篇壁画
  • 7篇陀罗尼
  • 6篇佛教
  • 5篇曼荼罗
  • 4篇如来
  • 4篇绘画
  • 4篇佛教艺术
  • 3篇洞窟
  • 3篇信仰
  • 3篇图像
  • 3篇图像研究
  • 3篇文化交流
  • 3篇金轮
  • 3篇考古
  • 3篇吉祥
  • 3篇佛母
  • 3篇壁画内容
  • 2篇仪式
  • 2篇造像
  • 2篇石窟壁画

机构

  • 39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作者

  • 39篇廖旸
  • 3篇谢继胜
  • 1篇熊文彬

传媒

  • 8篇故宫博物院院...
  • 5篇中国藏学
  • 4篇敦煌研究
  • 3篇世界宗教文化
  • 3篇藏学学刊
  • 3篇新疆艺术学院...
  • 3篇形象史学
  • 2篇美术研究
  • 1篇世界民族
  • 1篇民族研究
  • 1篇西藏研究
  • 1篇宗教信仰与民...

年份

  • 3篇2023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6
  • 4篇2004
  • 1篇2003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幅菩提场陀罗尼经早期唐卡的图像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文章考察一幅出自达隆噶举派寺院的13世纪唐卡,结合《菩提场庄严陀罗尼经》画像法文本唐卡正面构图布局与形象特征以及背面相应真言的识读成果,对照日本传世相关图文材料,逐一比定诸尊、判断表现的题材,进而对相关文本群、图像元素来源等问题展开初步探索。鉴于该题材作品为国内目前仅见,文章尝试藉此拓宽对于后弘期早期西藏艺术题材乃至佛教面貌的认识。该唐卡的文本与部分图像元素均可追溯到敦煌为代表的丝路要道、汉藏交界地带,这一点意味深长。
廖旸
关键词:敦煌藏文文献
哲蚌寺措钦大殿内转经道壁画的年代、题材与风格初探被引量:10
2017年
措钦大殿是1416年哲蚌寺修建伊始的主要建筑单元之一,其内转经道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之间因殿堂改建而被废弃。现存内转经道西段和北段保存的文殊菩萨、白伞盖佛母曼荼罗和善逝八塔、药师佛曼荼罗等壁画不仅配置独特,而且在保留元代风格特征的同时,吸收了内地汉式童子等母题和堆金沥粉等技法,是元明过渡时期西藏艺术的重要遗珍。对于元明之交西藏佛教艺术的题材、图像配置及其含义、风格和汉藏文化交流的研究,这些题材和风格都是不可多得的材料,弥足珍贵。
熊文彬廖旸
关键词:壁画题材
藏传佛教后宏早期绘画的一种形式构成与过渡特征被引量:5
2017年
12-13世纪黑水城宝楼阁帧像、13世纪西藏菩提场经唐卡、14世纪早期夏鲁寺三誓句庄严王五尊壁画等作品的题材,在已公布的存世作品中相对少见。三者虽相隔一定的时空距离,但从神祇和形式构成等角度看又存在共性,即皆依据事续类文本之画像法而绘制,反映出后宏期早期藏传佛教美术的一些特点。
廖旸
瞿昙寺瞿昙殿图像程序溯源被引量:12
2012年
青海乐都瞿昙寺瞿昙殿是河湟洮岷地区在明初营建并绘塑的一座藏传佛教殿堂,规模不大但布局周密,显示出它背后存在着强大而成熟的文化传统。其双五部图像对置及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相结合的图像程序,可以追溯到元大都的皇家寺院,显示出汉藏文化交融中华严宗发挥了特殊影响。而从皇都到深山,藏僧朝礼圣地五台山道路上的太原可能起到了居间的纽带作用,地方性的政治文化中心值得关注。
廖旸
关键词:元大都华严宗
两件西藏早期的脉轮冥想仪式示意图
本文探讨的是画在一页纸的正反两面上的两幅脉轮冥想示意图,以及藏梵文说明文字与题跋。它们被推定为11世纪的作品,分别用象征符号与拟人形象来表现阿毗达磨世界。本文的重点在于公布、转写、复原、翻译并探讨这些题记的内容。其中叙述...
阿米·海勒廖旸
文献传递
从夏鲁寺东无量宫回廊壁画看布顿对藏式佛塔的贡献被引量:4
2019年
夏鲁寺东无量宫三面有回廊环绕,其内侧壁画绘制于1355年后,主要表现十座大塔,展示具吉祥米聚塔圣地、善逝八塔形制与大菩提塔量度,覆盖了藏式佛塔从建筑外观到宗教意涵的多个层面。上述题材虽非布顿大师首创,但在1352年前后经他择选、厘定、融汇而集大成,最终得以广泛传播。壁画创作忠实于布顿对佛塔的理解与设计并予以完整反映,在藏传佛教美术发展历程中具有范式般的重要意义,可由此窥见西藏艺术臻于成熟定型并形成自我体系的时代风貌。
廖旸
明代《金轮佛顶大威德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探索——汉藏文化交流的一侧面被引量:5
2014年
宣说炽盛光佛顶真言、未入藏的《金轮佛顶大威德炽盛光如来陀罗尼经》有若干明代刻本、雕版和写本传世,与唐、西夏诸本相比,经中真言本身有所修改,更符合藏传的格式,并增加藏文或梵文拥护轮。藏文本拥护轮之真言出自藏传《炽焰佛顶陀罗尼》。该文本与汉传经轨均可上溯至《文殊师利根本仪轨》,而后沿着不同的轨道发展,在明代复又交会。此经不但有助于解释当时的炽盛光佛信仰与图像,也是揭示汉藏文化传统交融的生动个案。
廖旸
关键词:汉藏文化交流
夏鲁寺护法殿门廊御榻图补论被引量:7
2015年
夏鲁寺门廊元代壁画御榻图的细节多可印证史料对元大都宫殿内御榻的记载,尤其是提供了金红屏台与宝帕的视觉形象材料,从而可窥知佛教文化元素对元代礼仪制度的渗透。御榻图上未出现人物形象,作为皇权的象征符号出现在当时夏鲁寺的入口处,昭示宗教权力的来源以及皇权对寺院的保护。
廖旸
关键词:皇权
西藏昌都元代绘画遗存的调查与初步研究——兼论波罗风格在西藏和内地之间的传播线路被引量:2
2021年
2019年10月,在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的支持下,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及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和西藏昌都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西藏昌都市类乌齐县、八宿县和察雅县的元代寺院绘画遗存进行了调查。鉴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昌都市唐代和清代遗存比较关注,而对于宋、元、明时期的遗存缺乏认识;同时鉴于印度波罗风格对中国藏传艺术在唐、元之间的重要影响,而这一风格在西藏与内地之间的传播路线一直不清,昌都市现存相关绘画对于填补该地区元代遗存的缺失和弥补波罗风格在西藏和内地之间传播的重要缺环,无疑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熊文彬廖旸泽巴多吉
关键词:文物保护中国藏学
陕西延长七里村石窟造像辨识——兼论道教语境中的炽盛光佛
2020年
在辨识陕西延长七里村石窟明代浮雕神祇尊格的基础上,本文讨论该窟的诸尊组合、对应关系及整体图像配置。造像突显了以南北极、南北斗为核心的星斗信仰,折射出信众对消灾解厄、祈福延寿的宗教诉求。窟内镌刻的炽盛光佛像意义重大,是目前所知该佛明确出现在道教语境的首例造像材料,为进一步研究炽盛光佛信仰补充了新的证据,为探索艺术背后的信仰、文化与社会提供了关键线索。
廖旸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