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建夏

作品数:34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历史地理
  • 13篇经济管理
  • 4篇文化科学
  • 3篇社会学
  • 3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 2篇医药卫生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9篇城市
  • 5篇城市文化
  • 4篇桂系
  • 4篇城市建设
  • 3篇新桂系
  • 3篇瑶族
  • 3篇商业贸易
  • 3篇社会
  • 3篇生态
  • 3篇民国
  • 3篇近代化
  • 3篇城市近代化
  • 2篇地方社会
  • 2篇商会
  • 2篇生态文明
  • 2篇生态文明建设
  • 2篇染病
  • 2篇文明建设
  • 2篇习俗
  • 2篇历代

机构

  • 28篇广西民族大学
  • 6篇广西民族学院
  • 1篇中国第二历史...

作者

  • 34篇廖建夏

传媒

  • 5篇广西地方志
  • 4篇经济与社会发...
  • 3篇创新
  • 3篇广西民族师范...
  • 2篇民国档案
  • 2篇广西民族大学...
  • 2篇传承
  • 1篇东南亚纵横
  • 1篇知识就是力量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民族论坛
  • 1篇桂海论丛
  • 1篇广西文史
  • 1篇南宁职业技术...
  • 1篇江汉大学学报...
  • 1篇百色学院学报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广西博物馆文...
  • 1篇南宁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5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布努瑶对喀斯特地区非木材林产品的利用
2012年
布努瑶作为典型的山地民族,生息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布努瑶在适应所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和形成了特殊的技能,对非木材林产品的保护与利用有自己独特的经验。只有发掘和利用布努瑶传统的生态智慧和技能,逐步改变布努瑶的资源利用方式,当地脆弱生态系统才可能支持布努瑶的可持续发展。
廖建夏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非木材林产品
由报纸管窥新桂系时期的民族认识——以《南宁民国日报》为例
2020年
报刊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重要连接点,其承载的信息涵盖了当时社会的大小事务。1933年广西北部的瑶民运动,直接促使新桂系开启调查苗瑶社会的活动,此次活动不仅增进了普通民众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认识,而且为政府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行政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廖建夏徐敏杰
关键词:新桂系
广西边境地区的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被引量:1
2015年
加速边境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是当代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亦是兴边富民、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的核心内容。通过边境建设大会战、依托口岸经济、仓储物流带动,借助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开发以及农产品加工,带动了广西边境城镇发展。边境地区城镇规模要适度,要挖掘小城镇的特色,打造边境口岸专业市场,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寻求与越南在边境地区建设上的合作。
廖建夏
关键词:边境地区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与文化的选择——近代瑶族农具的生态与社会文化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农具是人类适应生态环境的结果。近代瑶族由于处于刀耕火种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农业转化阶段,从汉壮地区引入不少铁农具和农作物品种,耕作效率和粮食产量获得一定的提高。既有较为原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但也采用牛犁与人犁,其农耕技术和农具带有其自身特点。瑶族农具及其使用习俗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信息,它被内化为村落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展现并生成着一系列社会关系。
廖建夏
关键词:瑶族农具
抗战期间的档案工作——以国民政府交通部为中心被引量:1
2006年
抗战爆发前,交通部曾出台一系列规章制度,对档案工作加以规范,经费投入、人才培训亦有通盘规划,档案工作已逐步完成从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世袭家承”模式向现代档案工作模式转型。抗日战争突然降临,打断了这一进程。战争期间,“掌卷”被视为“庶务”,受不到重视,加之经费缺乏,人才流失,档案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
廖建夏戚如高
关键词:交通部归档
清代至民国时期广西山区资源开发探析
2011年
清代至民国时期,由于移民的大量涌入,进行大规模垦殖,广西山区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拉动作用,广西山区的林业产品、经济作物和矿产品的商品化率得到提高,山区资源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美洲引进的农作物以及政府的扶持引导,山区资源得到开发,但由于开发无序、过度,造成了山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使得山区经济发展不稳定。
廖建夏
关键词:清代至民国山区资源
试析陆荣廷治桂时期的广西商业贸易
2013年
陆荣廷从1912年利用辛亥革命爆发登上广西都督职位,掌握广西军事财政大权,到1924年被新桂系集团逐出广西,前后统治广西13年。陆荣廷政权虽然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旧桂系实力雄厚,雄踞西南,不仅在广西的历史上,而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陆荣廷为首的旧桂系曾经广泛开展各项实业建设,包括商业,而这也是成果较为明显的经济成果。
廖建夏
关键词:陆荣廷商业贸易
全球化冲击下的亚洲城市文化被引量:2
2011年
全球化为亚洲各个地区、民族和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使亚洲各国城市文化遇到极大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多样性最能体现一个大都会的特殊性格。作为文化多元并存的一个地区,亚洲城市文化在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必须正视文化个体的差异性和文化元素的多样性,通过有意识地组合、协调与平衡,在全球化进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发扬光大。
廖建夏
关键词:城市文化
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被引量:1
2008年
武汉作为开埠最早的内陆城市之一,从1889年张之洞督鄂开始至1937年抗战爆发时期,其在全国的经济地位,经历了早期仅次于上海到居各沿海城市之后位列第十的发展变化,本文在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影响的基础上,认为影响武汉经济地位显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政府、政局和近代化进程中经济整合的结构调整。武汉经济地位的变化折射出半殖民地经济体系中内陆城市经济转型的普遍问题。
廖建夏
关键词:经济地位影响因素
中国山地民族——瑶族被引量:1
2018年
瑶族是中国一支古老的民族。五千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平原地带的瑶族加入“九黎”集团和“三苗”集团,与五帝多次决战,在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被黄帝部落打败。战败后的瑶族,失去了平原沃土,为了生活,只好向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迁居,从此与大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廖建夏
关键词:瑶族民族山地黄河中上游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