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志良

作品数:30 被引量:117H指数:6
供职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食管
  • 7篇细胞
  • 6篇血管
  • 6篇术后
  • 5篇食管床
  • 5篇食管反流
  • 5篇肿瘤
  • 5篇胃食管
  • 5篇胃食管反流
  • 5篇吻合术
  • 5篇反流
  • 4篇血管新生
  • 4篇缺血
  • 4篇外科
  • 4篇经食管床
  • 3篇外科治疗
  • 3篇吻合术后
  • 3篇细胞集落
  • 3篇下肢
  • 3篇粒细胞

机构

  • 22篇大连大学附属...
  • 8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沭阳县人民医...
  • 3篇江苏省沭阳县...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江苏省沭阳人...

作者

  • 30篇姜志良
  • 13篇王林
  • 10篇杨继武
  • 9篇李建新
  • 8篇白黎智
  • 7篇邢壮杰
  • 5篇朴斐
  • 5篇赵晖
  • 3篇邵明涛
  • 3篇杨勇
  • 3篇周业庭
  • 3篇李润生
  • 2篇张立飞
  • 2篇王林
  • 2篇赵松
  • 2篇尹家俊
  • 2篇路小光
  • 2篇刘伟平
  • 1篇徐廷国
  • 1篇李建生

传媒

  • 4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现代医学
  • 2篇中国普通外科...
  • 2篇中国医师杂志
  • 2篇中国实用外科...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临床与实验病...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临床军医杂志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肺癌杂志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大连大学学报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年份

  • 3篇2010
  • 5篇2009
  • 4篇2008
  • 6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3篇2002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黑色素瘤抗原基因-1,3基因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了解肺癌组织中和黑色素瘤抗原基因(MAGE)1,3基因的表达,并探讨其作为免疫治疗的靶抗原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72例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相应的癌旁“正常”组织中MAGE1,3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72例肺癌组织中,MAGE1表达阳性率为72%(52/72例)MAGE3表达阳性率为69%(50/72例)MAGE1,3表达双阳性率为52%(38/72例),MAGE1,3任一基因表达阳性者64例,阳性率为89%(64/72例)。癌旁"正常"组织中MAGE1,3基因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7%(34/72例)和44%(32/72例),MAGE1,3表达双阳性率为31%(22/72例)。肺癌组织MAGE1,3基因表达阳性率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5株肺细胞株MAGE1,3基因表达均为阳性。结论基于MAGE1,3基因在肺癌中的高表达率,可利用其作为靶分子进行免疫治疗,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有临床价值的随访指标。
白黎智姜志良王林朴斐
关键词:肺癌组织MAGE-1黑色素瘤抗原基因癌旁表达率
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诊疗进展被引量:6
2009年
恶性胸膜间皮瘤(malignant pleural mesothelioma,MPM)是一种源于胸膜间皮细胞、以局部侵袭为主、恶性度极高的罕见疾病。近年,由于MPM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逐年增多,针对其诊断和治疗的研究也更多的被报道,本文就此进行相应阐述。
赵志龙李建新王林许剑扬由茂端杨勇姜志良
关键词:恶性胸膜间皮瘤胸膜间皮细胞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与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对130例肺癌(其中鳞癌62例、腺癌50例、大细胞癌6例、小细胞癌12例)患者的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的表达进行测定,并与癌旁组织和正常肺组织对比,结合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阳性率为57%(74/130),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的6%(8/130)和癌旁组织12%(16/130)(P<0.01);不同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的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Ⅲ、Ⅳ期患者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阳性率为95%(42/44),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的37%(32/86)(P<0.01);生存3年或以下的肺癌组织中VEGF-C蛋白阳性率96%(48/50),明显高于生存3年或以上者的36%(26/72)(P<0.01)。结论肺癌组织中存在VEGF-C的高表达,可能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VEGF-C蛋白可作为判断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定的参考指标。
白黎智姜志良朴斐王林刘长泉
关键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肺癌癌组织免疫组织化学
经皮肺活检诊断肺周边性病变的价值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评价经皮肺活检诊断肺周边性占位性病变的意义。方法 分析总结我院对 2 16例肺周边病变患者实施 2 86次活检的结果。全部活检过程均在X线电视透视下进行。结果  2 3例经 2次活检、8例经 3次活检而确定诊断。经皮肺活检的诊断符合率达 92 %以上。结论 此方法定位准确 ,经济便捷 ,容易掌握 ,并发症少 ,在诊断肺周边性占位性病变中 。
姜志良王林白黎智
关键词:经皮肺活检
经食管床吻合术后对残余食管的压力测定和酸碱度分析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胃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食管、胃功能改变及胃食管反流的情况。方法对20例食管中段癌术后3-6个月患者(研究组)及10例正常人(对照组)采用食管胃压力测定及24h食管酸碱度(pH)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组各项pH监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胃静息压、残余食管静息压及食管上括约肌静息压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P〈0.01);残余食管收缩压、食管原发蠕动幅度及食管湿蠕动幅度均低于对照组(P〈0.01);食管上括约肌关闭压高于对照组(P〈0.01);胃、吻合口及残余食管静息压三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3.08,P〉0.05)。结论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术后,残余食管蠕动功能差,廓酸能力降低;吻合口处不存在高压带,普遍存在胃食管反流现象。
姜志良杨继武王林李建新
关键词:食管床胃食管反流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
胃间质瘤16例报告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分析2001 ̄2005年胃间质瘤1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以黑便最为常见,有10例(其中1例伴呕血);上腹疼痛3例;3例行胃镜检查时发现;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治疗,切除标本经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10例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其中5例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幽门成形术,5例行远端胃大部分切除术),3例行远端胃癌根治术,3例行病灶楔形切除术。术后均存活,7例失访,胃镜随访9例(2个月 ̄2年),无复发。结论诊断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
王林姜志良李建新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
Permcath双腔导管在恶性胸腔积液化疗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观察Permcath双腔导管在恶性胸腔积液化疗的应用价值。[方法]38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应用Per-mcath双腔导管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配合顺铂联合α-2b干扰素腔内灌注胸腔区域化疗。3-5 d后重复引流和灌注,1个月后记录治疗效果。[结果]应用Permcath双腔导管行胸腔闭式引流,具有引流充分、无阻塞现象,留置时间长。经Permcath双腔导管行腔内化疗后,近期疗效:CR 10例(26.3%),PR 21例(55.3%),NC 7例(18.4%),有效率81.6%。[结论]Permcath双腔导管留置胸腔闭式引流术,配合顺铂联合α-2b干扰素腔内灌注胸腔区域化疗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王林姜志良李建新
关键词:恶性胸腔积液药物治疗引流术
rhG-HGF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下肢血管新生的实验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重组人肝细胞生长因子(rhG-HGF)联合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下肢缺血动物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制作80只小鼠左下肢缺血模型,术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1)生理盐水对照组;(2)bFGF组;(3)rhG-HGF组;(4)rhG-HGF+bFGF组。应用多谱勒超声血流测定、肌肉毛细血管密度测定,比较4组缺血肢体血流/正常肢体血流比值及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术后4周,4组缺血肢体血流/正常肢体血流比值及肌肉毛细血管密度为:rhG-HGF+bFGF组>rhG-HGF组>bFGF组>生理盐水组(均P<0.05)。结论rhGvHGF促进血管新生作用强于bFGF,两者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可以更明显改善下肢缺血状况。
杨继武刘伟平周业庭张立飞姜志良邢壮杰
关键词:下肢缺血肝细胞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新生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下肢缺血模型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制作兔左下肢缺血模型,术后随机分为rhG-CSF治疗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应用流式细胞学技术、动脉造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查,比较两组外周血CD34^+细胞的含量、缺血下肢侧枝血管计数及肌肉毛细血管密度。结果治疗后3d实验组CD34^+含量(%)为(0.7150±0.0873)明显高于对照组(0.3983±0.08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在第15、30天时侧枝血管计数(6.33±0.82、9.17±0.75)均高于对照组(3.33±0.52、4.17±0.75)(P〈0.01);第40天实验组内收肌毛细血管密度平均为8.5/HP,明显高于对照组4.2/HP(P〈0.01)。结论rhG-CSF可以增加兔缺血下肢的毛细血管数量,有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
邢壮杰邵明涛赵晖李润生杨继武姜志良
关键词: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下肢缺血
局部应用低剂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血管新生
2009年
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在治疗肢体缺血或心肌缺血中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其使用后可快速升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会产生类白血病样反应等相关不良反应^[1],临床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旨在观察低剂量G-CSF局部应用对缺血肢体产生新生血管的作用。
周业庭杨继武刘伟平姜志良邢壮杰
关键词: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低剂量血管新生G-CSF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