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滔
- 作品数:37 被引量:106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更多>>
- 骨髓基质细胞心肌移植的初步研究
- 背景:心室重构是心梗后进行性心衰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尽管心梗后作为对心肌缺血的适应性反应和心室重构过程之一,机体通过毛细血管增殖来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建立,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此代偿过程是不完全的。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
- 唐滔
- 关键词:基质细胞细胞心肌成形术血管新生心肌梗塞转化生长因子
- 文献传递
- 同种异体心肺联合移植治疗艾森门格3例
- 心肺联合移植是目前提高终末期心、肺疾病患者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唯一有效的方法。据国际心肺移植注册协会报告,目前全世界已完成心肺移植3000余例,并以每年近200例增长,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72%、49%、 31...
- 张智炜李建明周新民胡建国唐滔
- 文献传递
- Shh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 目的研究对大鼠MSC进行重组Shh基因修饰的可行性。为下一步基因与细胞联合干预心肌缺血大鼠模型做好准备。方法克隆Wistar大鼠Shh基因并测序鉴定。构建PCDNA3.1-Shh真核表达载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
- 吴晓明杨进福谭志平唐滔张伟史进历忠逵
- 文献传递
- 新型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腔内覆膜支架在DeBakey Ⅰ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12年
- 目的:应用新型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并与传统手术比较,以评价其疗效。方法:2010年1月至2010年11月38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胸心外科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6例采用新型三分支型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支架组),22例采用传统四分支人工血管治疗(血管组)。结果:与血管组相比,支架组体外循环时间[(138.1±56.42)VS(179.21±67.64)min]、阻断时间[(98.56±28.08)VS(134.36±46.46)min]和选择性脑灌注时间[(27.3±14.76)VS(48.74±18.22)min]均明显缩短(p〈0.05);术后24h引流量也明显减少[(608.93±308.15)VS(899.04±437.79)mL,P〈O.05];喉返神经损伤发生率降低(6.25%VS27.3%),住院天数减少[(16.15±6.68)VS(21.18±12.69)d,P〈O.051。随访14-24个月,复查主动脉CT血管造影显示主动脉弓及分支动脉内支架舒展良好,贴壁满意,相应部位假腔消失,远端假腔内血栓填充,生活质量良好。结论:新型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适合于大多数DeBakeyI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疗,它可以简化主动脉弓部操作,降低手术风险,早中期疗效满意。
- 唐滔申康军唐浩周新民杨进福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DEBAKEY外科手术
- SHH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后成活与分化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SHH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后的成活和分化情况。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贝占壁培养法获得Wistar大鼠间充质干细胞(MSC);克隆SHH基因并构建pcDNA3.1-SHH真核表达质粒,用电转法将SHH基因转染入MSC中并体外证实转染SHH基因mRNA和蛋白在MSC中表达。结扎大鼠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g周后在心肌梗死区移植150斗l3×10/6个转染SHH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于移植后第1、2、4,8周取心肌梗死区心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和电镜检测移植后转染细胞的存活和分化情况。结果基因测序和双切酶(EcoRI,BamhI)分别证实SHH基因克隆与PCDNA3.1-SHH重组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blot检测证实转染后MSC的SHH基因表达明显上升;免疫组化证实移植后1~8周心肌内均有干细胞存活,第4,8周电镜可见移植干细胞向心肌细胞方向分化。结论SHH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外源性基因表达明显增高,转染SHH基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在移植受体心脏内较好的存活并分化。为缺血性心脏病的转基因细胞治疗进一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 刘俊东唐滔吴晓明汤建华史进伍明杨进福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移植心脏移植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功能及血管新生的作用被引量:25
- 2006年
- 目的建立重组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方法,探讨该细胞心肌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及血管新生的影响,并比较联合治疗与单独基因或细胞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获取Wistar近交系大鼠MSC,用脂质体将pcDNA3.1-hVEGF165转入该细胞,通过ELISA、RT—PCR和Western印迹检测后者VEGF的表达情况;以Wistar近交系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心肌梗死模型建立2周后,联合组在心肌梗死区移植转染VEGF165基因的MSC,细胞组移植等量的MSC,基因组注射脂质体-pcDNA3.1-VEGF165DNA复合物,对照组注射等容积培养液;另取12只未结扎冠脉的大鼠为假手术组。细胞移植4周后,用Buxco系统检测心功能;然后处死动物,取心肌标本,测量心肌梗死面积;用5-溴脱氧尿嘧啶(Brdu)、肌钙蛋白T免疫组化双染法确定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用Ⅷ因子染色法检测血管新生,RT-PCR法检测VEGF165基因的体内表达情况。结果(1)pcDNA3.1-hVEGF165基因通过脂质体转染大鼠MSC后获稳定表达;(2)移植4周后,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27.8%±3.0%)明显低于细胞组(37.0%±10.1%)与基因组(37.1%±5.2%,均P<0.05),心功能改善优于细胞组与基因组;(3)联合组心肌梗死区毛细血管密度(每视野40.2个±5.5个)高于细胞组(27.2个±6.3个,P<0.01)和对照组(18.5个±5.8个,P<0.01),较基因组(35.8个±7.7个)亦有增加的趋势(P=0.189);(4)Brdu、肌钙蛋白T双染示各治疗组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数量不同程度的多于对照组;(5)联合组VEGF基因的体内表达(hVEGFmRNA相对含量0.18±0.04)高于基因组(0.10±0.03,P<0.01)。结论转染VEGF基因的MSC移植可使鼠冠脉结扎造成的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其疗效优于单独应用基因或细胞治疗,为缺血性心脏病的细胞基�
- 杨进福周文武唐滔喻杰锋周新民胡建国
- 关键词:基因疗法心肌梗塞
- 52例人工生物瓣膜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总结分析异种心脏生物瓣膜置换的临床应用结果,评价生物瓣膜在瓣膜外科中的应用效果及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6年6月,在我科接受异种生物瓣膜置换术的患者52例,年龄13~73(52.4±14.0)岁,手术置入生物瓣膜53枚,合用机械瓣膜8枚;同期行双向Glenn分流术1例,B型预激旁路切除术1例,冠脉搭桥术5例;房/室间隔缺损修补4例。结果:术后早期(30d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平均随访25个月,随访率96%。随访病例生存良好,心功能I级41例、Ⅱ级9例、Ⅲ级1例。心脏彩超示瓣膜功能良好,无明显衰败迹象。结论:人工生物瓣膜置换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在保证手术技术的情况下,近期效果较好。
- 李峰胡建国尹邦良杨进福唐滔高华
- 关键词:瓣膜置换术生物瓣膜
-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构建及其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表达活性(英文)
- 2005年
- 背景: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被认为是血管系统内初期血栓清除的关键酶。目的:构建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观察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表达情况。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及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2-09/2003-06在中国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脐静脉内皮细胞取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健康产妇分娩后胎盘脐带,pcDNA3.1为SmithKlineBeecham公司赠送。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并将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转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定量检测转基因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表达情况、发色底物法检测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活性。以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观察对象,未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定量及活性测定结果。结果: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蛋白定量表达结果为568.6ng/106细胞/24h,未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测得为17.8ng/106细胞/24h。②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活性为108.8IU/106细胞/24h,未转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测得为5.6IU/106细胞/24h。结论: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外源性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基因获有效表达,为pcDNA3.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因子转入人体细胞确立了有效依据。
- 杨进福胡冬煦夏家辉周新民陈勇周文武唐滔赵永祥赵迪成谭思创
- 关键词:基因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心肌移植对促进心肌缺血大鼠心功能恢复的效果评价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心肌移植对缺血性心脏病心功能的影响,并比较联合治疗与基因治疗、细胞治疗单独使用的疗效差别。方法:实验于2003-07/2004-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胸外科实验室及中心实验室完成。以Wistar近交系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选取模型制备成功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联合组、细胞组、基因组、对照组,每组12只。联合组在心肌梗死模型建立2周后于心肌梗死区移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组移植等量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组注射脂质体-pcDNA3.1-hVEGF165DNA复合物,对照组注射等容积培养液。假手术组12只仅开胸而不缝扎,不作任何注射。4周后以Buxco系统有创在体检测心功能,测量心肌梗死面积,免疫组化检测Brdu、肌钙蛋白T双染评估移植细胞的存活与分化。结果:对照组有2只于移植后第2,3周死亡,最终进入结果分析为联合组12只、细胞组12只、基因组12只和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2只。①移植治疗4周后,联合组心肌梗死面积为(27.8±3.0)%,低于细胞组(37.0±10.1)%(P=0.035)与基因组(37.1±5.2)%(P=0.033)。②Buxco检测心功能显示联合组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高于细胞组与基因组[左心室收缩压:(104.5±9.1),(93.9±11.9),(93.6±13.9)mmHg,(P=0.026,0.022);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4971.1±371.3),(4420.6±424.9),(4361.8±617.6)mmHg/s,(P=0.030,0.017)],左心室等容收缩期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低于细胞组与基因组[(4210.3±449.5),(3751.3±431.2),(3587.5±763.5)mmHg/s,(P=0.036,0.005)],左心室舒张末压有低于细胞组与基因组[(3.1±3.5),(6.5±4.9),(6.1±5.8)mmHg,(P=0.155,0.202)]的趋势。③Brdu、肌钙蛋白T双染示各治疗组心肌梗死区心肌细胞数量不同程度多于对照组,部分为双染阳性细胞。结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染
- 周文武胡建国杨进福林玲马燕琳周新民唐滔
- 关键词:心肌缺血基因疗法
- 人VEGF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英文)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建立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方法。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法获Wistar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测定其生长曲线和表面标志CD34,CD44,CD45及SH3,检测其向成骨细胞及脂肪细胞诱导分化潜能后;用脂质体介导法将pcDNA3.1-hVEGF165导入MSCs,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和生长状况,通过RT-PCR,Western blot和ELISA鉴定VEGF在MSC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MSCs经检测为CD44和SH3阳性,CD45和CD34阴性,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经RT-PCR,Western和ELISA检测证实阳离子脂质体能成功地将hVEGF165转染至大鼠MSCs,并获得有效的表达。结论:真核表达载体pcDNA-VEGF在MSCs中获有效表达。
- 杨进福周文武唐滔胡建国喻杰锋杨一峰周新民胡冬煦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转染血管内皮生长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