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荣军
- 作品数:145 被引量:1,538H指数:22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太阳辐射减弱麦田根际土壤酶与有效微量元素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由于大气气溶胶浓度增加地表太阳辐射减弱地球变暗。采用遮光网模拟太阳辐射减弱,设置60%、40%、20%、15%、0%的遮光递度,大田种植冬小麦,测定了冬小麦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脲酶的活性以及根际土壤Cu、Fe、Mn、Zn等有效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太阳辐射减弱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有效微量元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太阳辐射减弱,降低了小麦根际有效Fe、Zn和Mn的含量以及脲酶活性。有效Cu元素除了孕穗期有所增加外其它时期也均为降低。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的活性的变化没有明显规律性。太阳辐射减弱使得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有效Fe、Zn极显著的正相关,脲酶与Zn也达显著水平。Zn和Fe对土壤酶的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都较大。太阳辐射减弱改变了土壤酶和微量元素在土壤肥力中的权重,最大肥力权重脲酶被过氧化氢酶所取代。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减弱影响了土壤根际有效微量元素含量和土壤酶的活性,提高了土壤酶和微量元素之间的相关性,反映土壤肥力微小变化的敏感土壤质量指标有一定的变化,脲酶的肥力权重降低,过氧化氢酶的肥力权重增加。
- 吴芳芳郑有飞吴荣军李萍
- 关键词:太阳辐射土壤酶活性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
- 臭氧胁迫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的影响被引量:5
- 2011年
-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开展了大田实验条件下地表臭氧浓度增加对灌浆期冬小麦光合日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3:00—15:00大田环境变量(光合有效辐射、温度、水气压差)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生了胁迫;与对照组相比,100和150nl·L-1臭氧熏气下净光合速率平均下降了6.3%和11.1%(P<0.05);100nl·L-1臭氧熏气下气孔限制值、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率变化趋势与对照组基本一致,但在150nl·L-1臭氧熏气下,11:00之前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增加,水分利用率显著下降,13:00—15:00,水分利用率显著增高;在无环境胁迫条件下,100和150nl·L-1臭氧熏气分别对冬小麦光合作用产生了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环境变量胁迫下,100和150nl·L-1臭氧熏气均显著提高了冬小麦的水分利用率,且150nl·L-1臭氧熏气显著提高了进入气孔用于光合作用的二氧化碳比例。
- 郑有飞刘瑞娜吴荣军赵泽胡程达
- 关键词:臭氧冬小麦环境变量光合日变化水分利用率
- 1961—2010年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160
- 2013年
- 利用全国753个站1961—2010年夏季逐日最高气温资料和基于死亡率明显增加而制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的已有研究成果,统计分析了我国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高温热浪频次、日数、强度高值区基本相同,均在江淮、江南大部和四川盆地东部等地,其中江西北部、浙江北部高温热浪频次最高,高温日数最多;浙江北部高温强度尤为突出。近50年来我国夏季高温热浪的频次、日数和强度总体呈增多、增强趋势,但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20世纪60—80年代前期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减少(弱)趋势,80年代后期以来,高温热浪频次和强度呈增多(强)趋势。区域变化特征明显,华北北部和西部、西北中北部、华南中部、长江三角洲及四川盆地南部呈显著增多(强)趋势;而黄淮西部、江汉地区呈显著减少趋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温热浪的范围明显增大。
- 叶殿秀尹继福陈正洪郑有飞吴荣军
- 关键词:高温热浪频次
- 模拟酸雨对小麦叶片同化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以小麦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模拟酸雨对小麦叶片同化物、生长和产量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酸雨胁迫对小麦产量有较大影响,当酸雨pH≤3.5时显著低于对照(P<0.01);当pH≤2.5时,小麦株高明显变矮,叶片外观出现明...
- 麦博儒郑有飞梁骏刘霞吴荣军李璐钟燕川
- 关键词:模拟酸雨小麦同化物
- 我国南方中东部地区地面太阳总辐射变化规律被引量:19
- 2011年
- 为进一步探讨我国地面太阳辐射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选择我国南方中东部地区,利用该区域1961—2007年33个站点的地面太阳总辐射资料,结合云量、大气水汽含量和能见度等观测资料,综合研究该区域地面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961 1989年,我国南方中东部地区地面太阳总辐射呈下降趋势,之后发生逆转,1 995年后其变化趋于缓和,1961 2007年总体呈现变暗—变亮—变缓的趋势。究其原因,该区域云量平均值由峰入谷、云量下降速率由快变慢可能是产生此变化趋势的原因之一;其次,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气溶胶光学厚度上升趋势减缓,气溶胶地面辐射强迫变化趋于缓和,某些区域甚至出现下降,也导致部分站点地面太阳总辐射由暗变亮。
- 郑有飞关福来蔡子颖吴荣军刘建军
- 关键词:大气水汽气溶胶云量
- 增强UV-B辐射与其它因子复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4
- 2007年
- 增强UV-B辐射与其它因子复合作用对植物的影响研究是扩展UV-B辐射效应研究的重要途径,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并已成为目前UV-B辐射研究新的发展趋势.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目前国内外有关增强UV-B辐射与其它因子(包括CO2、O3、水分、温度、有效辐射、重金属、盐分、矿质营养、酸雨、铈、镧、硒以及某些物理因子)复合作用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该领域研究的一些不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展望.
- 郑有飞刘建军王艳娜吴荣军
- 关键词:增强UV-B辐射植物
- 修正型指数化蒸散模型对中国华北地区干旱监测应用被引量:2
- 2014年
- 对一个指数化蒸散模型进行引进、修正,采用遥感数据作为输入参数,并将原模型的分辨率提高到0.25°,使修正后的模型能更好地应用于大区域范围内蒸散监测。将21个监测站点随机分配为2组,采用交叉验证法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第一组站点作为建模站点,用第二组站点反演地表蒸散值时,其决定系数(R2)为0.84,平均偏差为4.99 W/m2,均方根误差为49.12 W/m2;反之其结果分别为:决定系数(R2)0.78,平均偏差4.24 W/m2,均方根误差46.77 W/m2;改进后的模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利用该模型模拟了2002年1~6月中国华北地区的一次干旱过程,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及规律,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 郑有飞蒋飞燕吴荣军
- 关键词:遥感蒸散干旱监测
-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降水中重金属被引量:12
- 2008年
- 建立了石墨炉原子吸收测定大气降水中Pb、Mn、Fe、Zn、Cu、Cr、Cd的方法,优化了试验条件。方法线性良好,7种元素的检出限为0.54μg/L^2.2μg/L,RSD为3.0%~7.3%,加标回收率为101%~105%,实际降水样品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 唐信英郑有飞吴荣军徐建强
- 关键词:重金属石墨炉原子吸收法降水
- 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被引量:16
- 2008年
- 旱灾是河北省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灾害脆弱性程度影响着灾情,因此农业旱灾脆弱性的研究对河北省减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导致和影响农业旱灾脆弱性的主要因素,选择降水量、土地质量、人均纯收入等9个指标综合评价了68个县市的旱灾脆弱性。结果表明,全省1/3以上的县市属于强度旱灾脆弱区,脆弱度的高值区集中在冀北高原地区。
- 杨彬云吴荣军郑有飞关福来吴超
- 关键词:农业旱灾脆弱性
- 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地表太阳辐射变化及成因分析被引量:26
- 2012年
- 利用1960—2005年京津冀地区的地面太阳辐射资料,综合分析了该地区45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趋势,并结合云量、降水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大气含水量,分析了该地区太阳辐射的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的太阳辐射并没有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的"变亮"现象;同期冬、春季总辐射下降,夏、秋季上升;(2)在1985—1997年间,依据总辐射变化情况,京津冀地区被分为截然相反的两个区域:东部地区总辐射增加,倾向率为1.016 MJ.m-2.mon-1.(10a)-1;西部地区总辐射减少,倾向率为10.092MJ.m-2.mon-1.(10a)-1;(3)总辐射增加的区域,主要是由于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所伴随的日照时数增加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降低所造成的;(4)总辐射减少的区域,云量、气溶胶光学厚度和降水量变化并不显著,总辐射持续减少。
- 郑有飞尹炤寅吴荣军刘建军
- 关键词:云量气溶胶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