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疗联合CIK细胞和树突细胞治疗对晚期胃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5
- 2015年
- 目的评估化疗与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和树突细胞(DC)联合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解放军309医院普外科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无法手术的Ⅳ期胃癌患者72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化疗组(n=35)采用FOLFOX4方案,共进行6~10个疗程。CIK细胞和DC细胞治疗联合化疗组(联合治疗组,n=37)除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外,同时诱导培养患者自身CIK和DC细胞,CIK细胞经静脉回输,DC细胞在患者腹股沟、腋下淋巴结附近皮下注射。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瘤体大小、细胞免疫指标(外周血CD3+、CD4+、CD8+、CD3+CD56+、CD3–CD56+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Karnofsky评分变化,并记录两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结果 7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0个月,平均22个月。单纯化疗组患者中无完全缓解(CR)病例,部分缓解(PR)5例,稳定(SD)14例,疾病控制率(DCR)为54.3%(19/35),联合治疗组中CR 1例,PR 9例,SD 16例,DCR为70.3%(26/3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CD3+CD56+、CD3–CD56+T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明显高于治疗前,而CD8+T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化疗组Karnofsky评分提高–8~13(–5±10)分,联合治疗组提高–6~15(–3±1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化疗组2年生存率(57.1%,20/35)与联合治疗组(64.9%,24/37)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IK细胞和DC细胞联合化疗可有效提高晚期胃癌的疗效,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是无手术指征的晚期胃癌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吕刚张庆军史玉琪曹志宇
- 关键词: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树突细胞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 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髂内动脉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评价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置泵灌注化疗的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并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10月-2008年3月在解放军309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316例,根据根治术后采用的不同化疗方法分为两组:A组(手术加置泵组)249例,在直肠癌根治术中于髂内动脉置入化疗泵,术后行靶区灌注化疗及全身静脉化疗;B组(手术组)67例,行直肠癌根治术,仅在术后接受全身静脉化疗。A组靶区灌注化疗开始时间为术后12d胃肠功能恢复后,方案为氟尿嘧啶(0.5g/次)+羟喜树碱(10~15mg/次),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A组灌注化疗后行全身静脉化疗,采用FOLFIRI或FOLFOX方案,B组术后12d胃肠功能恢复后直接行全身静脉化疗(方案同A组)。观察患者1、3、5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分析A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与5年局部复发率及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 A组1、3、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1.68%(4/238)、3.79%(8/211),1、3、5年远处转移率为0.80%(2/249)、4.62%(11/238)、10.90%(23/211),1、3、5年生存率为100%、77.73%(185/238)、72.04%(152/211);B组1、3、5年局部复发率分别为0、9.52%(6/63)、16.36%(9/55),1、3、5年远处转移率为1.49%(1/67)、15.87%(10/63)、27.27%(15/55),1、3、5年生存率为100%(67/67)、58.73%(37/63)、52.73%(29/55)。两组1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3、5年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较低,3、5年生存率较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分化程度及Duke's分期是5年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生存率的影响因素。结论直肠癌根治术后置泵灌注化疗加全身静脉化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降低5年局部复发率和转移率。肿瘤分化程度以及Duke's分期也是影响患者疗效和生存的重要因素。
- 杨波蒲永东何建苗刘斌董立国曹志宇秦荣刘卫平王颐吴有军吕刚
- 关键词:结直肠外科手术
-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热疗对晚期乳腺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术前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热疗对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以及肿瘤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42例晚期乳腺癌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热疗,评价其治疗效果。取治疗前穿刺活检组织和治疗后手术切除组织,以TUNEL法检测癌细胞凋亡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术后常规病理检查均发现肿瘤组织中癌细胞核固缩、碎裂,呈空泡状,胞质变性,细胞间质水肿,细胞坏死及玻璃样变性,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生,血管膜增生,血栓形成。临床完全缓解(CR)16例,占38.10%;部分缓解(PR)20例,占47.62%;病情稳定(SD)6例,占14.29%。乳腺癌细胞凋亡指数(AI)治疗前为6.21%±1.87%,治疗后为17.68%±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患者AI平均值为22.26%,PR患者AI平均值为12.41%,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表达水平在治疗前为2.42±0.36,治疗后为1.15±0.06,bax蛋白水平表达在治疗前为0.38±0.04,治疗后为0.95±0.11,治疗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bcl-2、bax平均值CR患者分别为0.89、1.08,PR患者分别为1.43、0.8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热疗能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癌细胞凋亡,影响临床疗效。
- 何建苗崔科英吴有军吕刚赵华洲刘瑞军蒲永东
- 关键词:热疗细胞凋亡基因表达
- 乳腺癌术中化疗泵置入及术后辅助局部灌注化疗的疗效探讨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观察乳腺癌术后辅助局部灌注化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手术过程中在术区置入化疗泵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收集Ⅱ-Ⅲ期乳腺癌患者102例,其中23例(对照组)行单纯象限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79例(置泵组)除接受手术以外,另在术中经胸外侧动脉或肩胛下动脉至腋动脉插入化疗泵导管,尾端经皮下引出,接化疗泵,并固定于皮肤表面,备术后局部辅助化疗使用。术后1周给予肝素冲管1次,防止泵管堵塞。手术后10~14d经泵体注入氟尿嘧啶(5-FU),0.25g/次,共4次,总量1.0g,最后1次局部灌注后拔除泵管,拆除泵体,腋窝适当加压以减少局部血肿;术后常规予放射治疗、全身化疗和内分泌治疗。术后随访18~48个月,观察患者的局部复发情况。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4~137(103±14)min,置泵组手术时间为105~158(126±17)min,局部灌注化疗术中置管时间15~60(25±3)min。置泵组中,5例(6.3%)泵管穿出皮肤处渗液及附近皮肤积液,3例(3.8%)拔管后局部出现小血肿,但自行吸收,不影响上肢活动。随访期间,置泵组患者无局部复发,对照组2例出现局部复发。结论乳腺癌术后辅助局部灌注化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术中放置化疗泵增加了手术时间,但不会造成严重并发症。
- 秦荣蒲永东杨波何建苗董立国曹志宇吕刚刘卫平吴有军
- 关键词:乳房切除术
- 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在不可切除胃肠道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观察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对不可切除胃肠道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 78例手术证实不能切除的胃肠道肿瘤患者,其中胃癌45例,直肠癌18例,结肠癌15例。术中在肿瘤供血动脉内置化疗泵,术后给予区域动脉灌注化疗并对疗效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65例,其中9例行二次根治性肿瘤切除术;无恶化(NC)13例;恶化(PD)0例。有效率83.3%(65/78)。置泵术后生存期为1、2、3年者分别为80.8%(63/78)、23.1%(18/78)、3.8%(3/78),平均生存期为19.8个月。结论术中在动脉内置化疗泵,术后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可以明显延长不可切除胃肠道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是晚期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 董立国李井泉吕刚
- 关键词:药物疗法胃肠肿瘤
- 饮上用坑道储存水对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探讨坑道储存水的水质变化情况及其对大鼠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对部队日常饮用水及在坑道中储存1、3、6周的水进行水质检测,而后将SD大鼠分为4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加热煮沸处理的饮用水和坑道储存水饲喂2周,比较各组胃液p H值、胃黏膜前列腺素E2含量、胃黏膜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及粪便球杆比。结果随着储存时间延长,水的感官性状指标、一般化学指标、毒理学指标无明显变化,细菌总数逐渐增加;饮用储存3周和6周水的大鼠其胃液p H值以及胃黏膜S期细胞和凋亡细胞比例发生显著改变;储存6周水饲喂的大鼠胃黏膜PGE2水平明显降低;粪便球杆比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坑道中储存较长时间的水可对胃黏膜造成损害,应采取相关措施加以预防。
- 杨波吴有军王颐吕刚孙永胜
- 关键词:坑道胃肠道
- DC-CIK对结直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疗效和循环肿瘤细胞的影响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对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rcinoma,CRC)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数量、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解放军第309医院普通外科采用DC-CIK+常规疗法治疗的CRC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62例(DC-CIK组)和同期未接受DC-CIK治疗的70例患者(常规组)的临床资料,同时抽取部分患者(DC-CIK组21例,常规组24例)的外周静脉血,用Cell SearchR免疫磁珠技术检测血中CTC的数量,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预后。结果:DC-CIK组治疗后患者CTC数量明显低于治疗前[(1.0±1.1)vs(2.7±2.0)个,P<0.01],而常规组CTC变化不明显(P>0.05);DC-CIK组肝转移灶手术切除率、治疗客观有效率、患者无进展生存和总生存均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或P<0.01)。结论:DC-CIK可减少CRC根治术后肝转移患者CTC数量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在规范化实施的前提下具有可靠的抗肿瘤效果。
- 吴有军曹志宇张庆军刘瑞军王玥吕刚张心慧孙永胜杨波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结直肠癌肝转移循环肿瘤细胞
- HIV感染中免疫活化与CD4辅助性T细胞死亡的关系
- 2010年
- HIV感染后的最主要特征是CD4辅助性T细胞减少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研究表明,病毒感染在CD4细胞减少中的作用有限,未感染的CD4细胞死亡才是HIV导致CD4细胞减少的主要因为.在此过程中,免疫系统活化与CD4细胞杀伤和疾病的进展有着非常高的相关性.在HIV感染中,长期非特异性的高水平免疫活化可能是HIV杀死免疫细胞的主要因为,但由于缺乏合适的体内试验模型.至今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近年来,人源化小鼠模型的建立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一个新的体内研究平台;HIV基因治疗技术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研究HIV的致病机制及临床应用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 吕刚高璐蒲永东
- 关键词:HIV淋巴细胞免疫
- 浆细胞性乳腺炎60例外科治疗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 cell mastitis,PCM)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非哺乳期乳腺良性炎性疾病。其发病率大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2%-5%。该病虽然属于良性疾病,但治疗不当则可能会迁延不愈,导致乳房外形改变,腺体功能丧失,严重时甚至需要切除一侧乳房,给患者身心带来较大的痛苦。该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乳房肿块、乳房疼痛、乳头外形改变、溢液、凹陷、皮肤破溃等。虽无恶变的报道,
- 张庆军吕刚曹志宇杨波何建苗张心慧邬福全史玉琦
- 关键词:浆细胞性乳腺炎乳腺良性疾病乳腺导管乳房外形乳房疼痛MASTITIS
- p53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转录因子AP-1活化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p53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细胞恶变过程的影响,探讨p53功能缺失与细胞恶变的关系。方法使用p53特异性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和(或)人p53小RNA干扰质粒sip53抑制L02细胞p53的转录活性。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浓度DEN对p53功能正常和缺失的L02细胞AP-1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检测不同DEN处理时间对p53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及PFT-α对AP-1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转录激活活性用相对荧光强度表示。结果应用PFT-α或转染sip53质粒24h后,p53的转录活性明显下降。单纯DEN处理后AP-1的相对荧光强度轻度上调,而DEN+PFT-α和DEN+sip53处理的细胞内AP-1相对荧光强度与单纯DEN处理组比较均有上调,呈现时间和浓度双重依赖性;在作用24h时点或DEN浓度为100ng/L时作用达高峰,随后回落。DEN处理后p53相对荧光强度明显上调,且存在时间依赖性,在24h达高峰,随后回落。DEN+PFT-α处理的细胞p53相对荧光强度在各时间点的变化不明显,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以PFT-α抑制p53功能后,L02细胞内AP-1的相对荧光强度上调,且此上调作用与PFT-α的作用时间相关。结论DEN刺激可上调L02细胞内p53的表达,后者可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p53功能缺失可明显促进DEN诱导的L02细胞AP-1转录激活活性上调,提示p53是正常肝细胞抗恶变的重要保护机制。
- 吕刚高璐郭献灵浦浩吕志强蒲永东吴孟超卫立辛
- 关键词:二乙基亚硝胺转录因子A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