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许春

作品数:46 被引量:412H指数:12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8篇天文地球
  • 14篇水利工程
  • 13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鄱阳湖
  • 11篇鄱阳湖流域
  • 11篇湖流
  • 9篇径流
  • 6篇地下水
  • 6篇污染
  • 5篇影响因素
  • 5篇气候
  • 5篇气候变化
  • 5篇昆明盆地
  • 4篇水文
  • 4篇水文过程
  • 4篇水质
  • 4篇流域
  • 3篇生态
  • 3篇水旱灾害
  • 3篇水文过程模拟
  • 3篇天然径流
  • 3篇孔隙
  • 3篇孔隙水

机构

  • 26篇中国科学院
  • 26篇西南大学
  • 12篇昆明理工大学
  • 9篇中国水利水电...
  • 7篇中国科学院研...
  • 6篇云南省地质科...
  • 2篇河海大学
  • 2篇山东省水利科...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安徽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46篇叶许春
  • 14篇张奇
  • 10篇张世涛
  • 8篇李相虎
  • 6篇宋学良
  • 6篇张子雄
  • 6篇刘健
  • 6篇刘佳
  • 5篇莫美仙
  • 5篇徐力刚
  • 4篇陈荣彦
  • 4篇李丽娇
  • 3篇杨晓霞
  • 3篇郭强
  • 3篇左海军
  • 2篇杨伟
  • 2篇李云良
  • 2篇李文朝
  • 2篇李海英
  • 1篇孔志岗

传媒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3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生态学报
  • 2篇水文
  • 2篇地理科学
  • 2篇水资源研究
  • 2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土壤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甘肃科技
  • 1篇生态经济
  • 1篇矿业安全与环...
  • 1篇中国水利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4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鄱阳湖流域天然径流变化特征与水旱灾害
为探讨鄱阳湖流域河川径流的变化过程和规律,深入了解径流特征及其与鄱阳湖水旱灾害的关系,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对鄱阳湖流域五河水系干流河段主要控制水文测站的天然径流系列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鄱阳湖五河径流年内分配集中程...
叶许春张奇
关键词:水旱灾害鄱阳湖流域
文献传递
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变化与亚洲夏季风系统的关系被引量:10
2018年
以长江中下游流域实测降水数据和亚洲季风指数为基础,采用Mann-Kendall检验、线性相关和偏相关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揭示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亚洲季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差异。结果表明,近50 a来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其与亚洲主要夏季风指数之间均呈负的线性相关关系,且显著性影响范围东亚夏季风大于南海夏季风大于南亚夏季风。不同亚洲夏季风子系统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尤其是东亚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产生了重要影响。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与亚洲主要夏季风指数存在2~4 a时间尺度上的显著相关性,且以反位相关系为主。此外,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量与东亚夏季风的相干性最为突出,在小于8 a的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在近50 a来呈现减弱的趋势,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
叶许春许崇育张丹李相虎
关键词:夏季降水小波分析长江中下游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鄱阳湖流域综合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2024年
基于2000~2020年鄱阳湖流域气象站点资料和多源遥感数据,综合考虑大气-植被-土壤作用及其内部互馈机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了适用于鄱阳湖流域的综合遥感干旱监测模型;通过Sen趋势法、重心迁移模型等方法研究揭示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人为活动压力指数,量化分析了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对干旱格局的影响。研究得出:(1)利用传统干旱指数和统计年鉴中的旱灾成灾面积、受灾面积对模型的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综合反映出农业干旱情况和气象干旱程度的复合信息,准确量化监测区域实际旱情。(2)鄱阳湖流域具有干旱频率南高北低、西部旱情较东部严重、干旱影响范围波及广、全流域性干旱发生频率高等特征;流域整体表现出冬春干旱化、夏秋湿润化的态势。(3)鄱阳湖流域人类活动对干旱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异特点。研究时段内流域人为活动压力指数普遍上升,北部人为活动压力显著高于南部;流域北部稳步推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战略,人类活动效应对干旱程度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南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粗放并对环境造成破坏,间接加剧了区域干旱。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和增强区域防旱抗旱能力具有很好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袁燕萍叶许春刘婷婷李相虎
关键词:多源遥感数据农业干旱鄱阳湖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时空分异的影响——以赣江流域为例被引量:12
2020年
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水文分量时空变化对认识流域产汇流过程,优化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和水资源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WAT模型,本研究以赣江流域为例,结合1980、2000、2015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水文响应单元的角度,系统分析了单纯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产流、蒸发、入渗以及径流等主要水文过程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980~2015年间,流域内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的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林地的减少和城乡建设用地的增加是产流增加,蒸发和入渗减少的主要原因;总体上,土地利用变化对局部地区水文过程影响较大,但因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其影响的叠加,流域尺度上的综合水文效应明显降低;土地利用变化导致整个赣江流域平均径流量增加了2.33×108m3,相比较近年来赣江径流的减小幅度其影响十分有限。近年来,赣江入湖径流量的下降主要是由气候变化和其他人类活动作用特别是流域工农业用水的大幅增长所致。流域水文过程模拟应充分考虑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的时空分异,注重天然和社会水循环的耦合,才能更为真实的反映流域水文过程,更好的为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水资源的高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郭强叶许春刘佳刘福红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SWAT模型水文过程时空分异赣江流域
三峡库区香溪河回水区营养状态变化特征与驱动因子被引量:10
2018年
基于2015—2016年香溪河回水区域主要水质参数和营养状态的周年监测数据,分析并探讨三峡库区香溪河库湾回水区营养状态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及潜在污染来源。结果表明:(1)香溪河回水区TN、TP污染十分严重,在调查时段内,各月份香溪河库湾水体的TN、TP质量浓度均远高于限制值,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2)香溪河回水区水体营养程度较高,所有月份均达到中营养以上水平,并在2015年8月达到富营养状态。水体营养状态从低到高季节顺序为秋季、冬季、春季、夏季。TN质量浓度是影响香溪河回水区水体富营养化程度最重要的指标;(3)香溪河回水区TN主要来自农业面源污染和城镇生活污水排入,流域上游的磷矿资源开采产生的工业废水以及库湾沿岸的点源污染是水体中CODMn与TP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水体中Chl-a质量浓度受TN、TP等营养盐的限制较弱,SD受浮游藻类和悬浮物的共同影响。
叶许春孟元可张永生蒋名亮徐力刚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水质参数污染来源
1960年以来赣江流域生态径流变异机制及生态效应研究
2023年
【目的】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科学理解流域生态径流变异机制,对优化水资源调控方案和提高抗旱减灾效果至关重要。【方法】基于赣江流域上、中、下游3个水文站1960—2018年时间序列不等的逐日径流量,结合流量过程线计算的生态赤字与生态剩余指标,研究分析了赣江流域的生态径流的变异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标准化降水蒸发系数(SPEI)与生物多样性指数(SI)及其与生态径流指标的拟合关系,探讨了赣江流域生态径流变化的驱动机制和生态响应。【结果】研究显示:(1)赣江流域上、中、下游之间生态适宜流量差异显著,同一站点在不同月份间的生态适宜流量也极为悬殊。(2)从上游到下游生态赤字变异程度逐渐减小,生态剩余略有增大;各站点生态赤字在较低水平上呈现“高-低-高”的年代际波动特征,生态剩余的整体变化规律则相反。(3)生态剩余与SPEI呈正相关关系,而生态赤字与SPEI呈负相关关系;万安水库修建前后,枯水期与丰水期的赣江中下游生态剩余指标有所提升,平水期生态剩余出现下降。(4)SI与河流生态剩余之间以线性正相关关系为主,而SI与河流生态赤字之间表现为指数负相关关系;各站点SI在1985年之前呈现小波动下降趋势,之后波动幅度明显增大。【结论】结果表明:赣江流域近60 a生态径流变化受气候与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干湿状况是引起河流生态剩余和生态赤字变化的关键因素,干流水库建设对提升下游河道生态剩余作用明显,河流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径流变化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可为提升赣江流域生态径流变异机制认识、水资源调控措施和水生态建设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段红鑫孔志岗叶许春袁燕萍刘婷婷李相虎张增信
关键词:生态径流生物多样性指数赣江流域水库建设
鄱阳湖水位变化的复合驱动机制被引量:12
2022年
基于对鄱阳湖开放水文系统特点和影响因素的深入分析,通过构建一组联合的神经网络模型,定量辨识了包括湖盆地形变化、三峡工程作用、长江流域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湖泊水位变化的影响分量、时空差异及其发展趋势,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相对于1980—1999年,2003—2014年鄱阳湖湖盆地形变化、三峡工程运行、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和其他人类活动对湖泊水位降低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0%、18%和32%。由于影响机制的不同,湖泊水位对这3个驱动因子的响应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冬、春季节湖泊水位降低主要由湖盆地形变化引起,而夏、秋季节的水位降低则主要归因于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他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湖盆地形变化对湖泊水位的影响在湖区都昌站附近最为突出,并且该影响仍呈长期增加趋势。三峡工程引起的湖泊水位变化在湖口处最大,向南部湖区逐渐减弱,其长期变化趋势日渐稳定。长江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他人类活动的作用值得特别注意,该影响年际间波动较大,在某些年份里(如2006年、2011年)可成为湖泊水位降低的主导因素,但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
叶许春吴娟李相虎
关键词:三峡工程BP神经网络水位下降鄱阳湖
气候和人类活动对赣江径流变化的作用分析被引量:18
2013年
以鄱阳湖最大入湖支流——赣江流域为例,以流域的水量-能量收支为基础,分析流域近50年来水文、气候的变化特征,研究流域尺度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的相对作用。结果表明:相对于20世纪60年代,其他年代赣江径流的变化主要是由气候变化作用引起的,而人类活动的作用相对较弱。基于蒸发率函数的定量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相差较大,但气候因素始终起着增大径流的作用,人类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辅助作用。
叶许春刘健李相虎张奇
关键词:气候变化赣江流域
对云南雪山铁矿开发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被引量:3
2007年
根据实地调查和已有资料,对云南省禄劝县雪山铁矿开发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提出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陈荣彦张世涛叶许春
关键词:地质灾害
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气候驱动因子被引量:17
2021年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和生态安全屏障。深入开展长江流域陆地植被总初级生产力(GPP)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因子研究,对了解变化环境下区域植被生长状况和生物固碳能力、掌握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ODIS GPP遥感数据产品、土地利用和气象观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法,系统研究了2000—2015年间长江流域陆地植被GPP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二级水资源区内气候因子对GPP变化影响的空间差异,揭示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GPP变化特征以及气候因子作用。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陆地植被覆盖区GPP在0.3—2765 gC m^(-2) a^(-1)之间,均值约990.46 gC m^(-2) a^(-1),多年平均GPP总量为1.735 P gC;2)近年来,长江流域GPP呈不显著上升趋势,趋势率为2.39 gC m^(-2) a^(-1)。空间上,GPP上升区和下降区分别占总流域面积的68%和32%。各二级水资源区内,除了洞庭湖流域和太湖流域GPP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区GPP均呈上升趋势;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GPP均值在198.50—1276.90 gC m^(-2) a^(-1)之间。各土地利用类型中除水田GPP呈微弱下降外,其他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高、中、低覆盖度草地GPP上升趋势较为显著;4)不同气候因子对植被GPP变化的影响程度在不同二级水资源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均存在一定差异,但就长江流域整体而言,GPP年际变化受温度影响显著,其次是蒸发,而降水等其他气候因子的影响不大。
叶许春杨晓霞刘福红吴娟刘佳
关键词:长江流域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