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方兴

作品数:74 被引量:440H指数:1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9篇政治法律
  • 23篇文化科学
  • 14篇哲学宗教
  • 3篇社会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学

主题

  • 27篇政治
  • 25篇思想政治
  • 24篇社会
  • 24篇教育
  • 21篇政治教育
  • 21篇治教
  • 2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2篇道德
  • 9篇德性
  • 8篇伦理
  • 6篇道德法
  • 6篇道德法律化
  • 6篇德法
  • 6篇学科
  • 6篇社会性
  • 6篇法律
  • 6篇法律化
  • 4篇德性伦理
  • 4篇性伦理
  • 4篇社会化

机构

  • 24篇河海大学
  • 23篇复旦大学
  • 20篇南京信息工程...
  • 16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东吴大学
  • 1篇南京晓庄学院

作者

  • 72篇叶方兴
  • 7篇孙其昂
  • 4篇刘倩倩
  • 3篇赵海燕
  • 3篇高国希
  • 2篇温尚杰
  • 2篇程建军
  • 1篇宋晓丹
  • 1篇孙旭友
  • 1篇许先文
  • 1篇周显信
  • 1篇胡晓抒
  • 1篇王苏春
  • 1篇刘倩倩
  • 1篇刘倩倩
  • 1篇韩兴雨
  • 1篇李志江
  • 1篇米建国
  • 1篇孙皓明

传媒

  • 4篇学校党建与思...
  • 4篇湖北社会科学
  • 4篇思想政治课研...
  • 4篇阅江学刊
  • 3篇思想教育研究
  • 3篇河海大学学报...
  • 3篇思想理论教育
  • 2篇中国高等教育
  • 2篇理论月刊
  • 2篇中国德育
  • 2篇思想政治教育...
  • 2篇学术论坛
  • 2篇皖西学院学报
  • 2篇南京工业大学...
  • 2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哲学动态
  • 1篇马克思主义与...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9篇2017
  • 9篇2016
  • 10篇2015
  • 5篇2014
  • 9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代际气候正义中的历史责任沉思——兼与徐峰博士商榷被引量:3
2014年
气候变化问题的生成既是一个具体的社会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不断地由地方性转向全球性的过程。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的后果。代际气候正义处理的是代际之间在气候资源配置与消费上的正义关系,主要包括前代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和当代人对未来人具有什么样的义务。在代际气候正义的历史责任认定上,"可原谅的无知"不能为发达国家或前代人的大气污染行为免责。因为"无知"不等于"不知","可原谅的无知"带来了责任认定上的契约主义,不利于贯彻代际气候正义原则。发达国家承担历史责任的依据在于"合理的谨慎"。原因在于引发气候变化问题的各主体都存着道义上义务——"合理的谨慎",这是代际气候正义得以实现的重要原则。人类必须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展开社会合作,"合理的谨慎"能够保证社会合作与社会发展的顺利实现;气候变化问题是现代性风险的重要体现,"合理的谨慎"是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理念;气候变化问题归责的立足点在于各方主体的行为,正是各方主体未能履行"合理的谨慎"义务,才引发了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叶方兴
关键词:社会历史性
论道德法律化限度研究的基本路径——以对传统的研究路径反思为中心被引量:2
2009年
道德法律化限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价值。传统的道德法律化限度研究主要采取3种路径:原则论、道德层次论以及社会发展论。这些研究路径由于缺乏合理的研究立场,采用了片面的研究方法,产生出理论与实践上的弊端。道德法律化限度的研究应该坚持"伦理中心论"的研究路径,即基于伦理学的研究立场,通过对道德法律化限度语境中的道德作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考察,分析不同部分的道德与法律之间的关系,进而才能得出道德法律化应遵循的合理限度。
叶方兴李志江
哈特视阈中的道德法律化理论研究
2008年
哈特的思想中蕴含了道德法律化的两种理论:道德法律化的生成理论和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理论。道德法律化生成理论要解决两个问题:道德法律化的前提和道德法律化的基础问题。在哈特理论中,对道德与法律关系之间联系的承认成为道德法律化的前提;道德与法律共同追求着人的生存价值,两者存在价值上的契合"。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的内容是道德与法律在内容上的共通之处,两者存在着内容上的共享。价值上的契合和内容上的共享成为道德法律化的基础。在道德法律化的限度理论上,哈特坚持"伤害""、公开"及"最低限度内容的自然法原则"。
叶方兴刘倩倩
关键词:哈特道德法律化
品德的德性论理解及其德育效应被引量:2
2017年
当前,由于理论视域的缺位以及实践认知的偏差,人们对品德的理解带有浓郁的心理学色彩,由此消解了德育应有的价值引导性与超越性,远离了品德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也造成德育实践领域的"泛化""混同"现象。在德性论看来,品德是个体内化社会价值观而形成的道德品质,以人的综合性的精神状态为表现形式,以实践智慧为核心内容,注重道德主体对道德情境的感受性以及对道德情感的体验性。基于对"品德""德"的德性论理解,德育应打通道德理论与道德教育的内在关联,关照人的精神生命,以情境化与情感化的方式,培养人的实践智慧。
叶方兴
关键词:德育品德德性论情境
语境自觉与本土实践:全面依法治国的社会基础
法治是一种价值追求,有着深厚的道德支撑。法何以运行?人们为什么遵守法律?法治的社会文化观念支撑,非常重要。全面依法治国与建设法治中国应保持清醒的"语境自觉",在把握法治背后的社会支撑系统基础上建设法治国家。现代法治是在社...
高国希叶方兴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中国社会性
文献传递
“道德银行”的困境及其伦理启示被引量:7
2009年
"道德银行"是近年来推出的旨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一种创新式的方式,其伦理实质是用一种功利化的方式推进美德建设。"道德银行"的实施存在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困境:在理论上,"道德银行"与美德存在着内在的冲突;在实践中,"道德银行"容易产生伪善。"道德银行"所产生的困境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道德建设应合理地明晰道德的层次,结合道德自身的特点;道德建设尤其是美德建设不能采用功利化的推行手段;应在充分考量现实道德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不同的伦理理论。
程建军叶方兴
关键词:伦理美德
德性意识与规范意识:护士伦理意识的理论辨思
护士的伦理意识是护理伦理学发展和现代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标识。护士的伦理角色具有二重性:作为与被护理者密切接触的、特殊的“普通人”以及源自自身医务角色的“职业人”。护士伦理角色的二重性决定着护士在护理工作的应具备的伦理意识...
赵海燕胡晓抒叶方兴刘倩倩
关键词:护士伦理学
文献传递
政治性?抑或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理论辨明被引量:18
2010年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立论之本。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政治性说"与"意识形态说"。"政治性说"和"意识形态性说"都触及到思想政治教育核心,即阶级性特征,但两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概括所体现出的研究范式不同、现实功能不同以及在实践中的传播效果不同。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究采用"社会系统论"的研究范式更加合理。政治性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要宽于意识形态性所体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意识形态说"有窄化思想政治教育之嫌。充满模糊性和背负"恶名"的意识形态性不宜被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对象所接受,用政治性更能够起到政治美容和社会传播的效果。通过对"政治性说"和"意识形态性说"的对比,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界定为政治性更为全面和合理。正确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需要我们准确地厘清其中"政治"的含义,政治性流变性与确定性相统一的特点。
叶方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本土气质与理论自觉——《产业转型的社会逻辑》相关研究评析
2016年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如何保持适度的平衡已成为当代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产业转型的社会逻辑——大公圩河蟹产业发展的社会学阐释》一书探索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和谐共生和互利共赢机制,既把握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迸发的一般性原理,又突出了环境治理的本土社会实践经验。本文以该书和相关研究话题为素材,就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理论自觉与地方性知识、该书所探讨的产业转型背后的人水关系以及微型社会学的系统应用等问题展开分析。
叶方兴
关键词:环境社会学生态养殖产业转型地方性知识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去社会化”现象及其反思被引量:6
2016年
当前,人们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和具体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种种背离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本性的"去社会化"现象。这种现象主要表现为:人们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自上而下展开的抽象理论说教,试图以统一化、高大全的模式统摄分异性的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中缺失应有的社会历史纬度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人们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用抽象化、统一化的方式理解和把握社会的内涵。加之,现代性的行动逻辑让思想政治教育退隐至社会"后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同步性,从而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去社会化"现象。与"去社会化"现象相对,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复归社会,展现其应有的社会本性,它需要人们从社会实践本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具体、现实的维度敞开社会的内涵,立足不同社会境遇下人们的生存方式,以社会成员的思想关切为进入不同社会群体的切入点。
叶方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社会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