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卫文

作品数:26 被引量:197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矿业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0篇天文地球
  • 2篇矿业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8篇地下水
  • 7篇同位素
  • 5篇补给
  • 4篇华北平原
  • 3篇地下水补给
  • 3篇水层
  • 3篇松嫩平原
  • 3篇土壤
  • 3篇气体
  • 3篇稳定同位素
  • 3篇环境同位素
  • 3篇含水
  • 3篇含水层
  • 3篇惰性气体
  • 3篇干旱
  • 3篇半干旱
  • 3篇补给来源
  • 3篇水补给
  • 2篇地下水资源
  • 2篇地质

机构

  • 2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有色金属矿产...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26篇卫文
  • 10篇刘君
  • 10篇陈宗宇
  • 10篇王莹
  • 6篇赵红梅
  • 4篇刘福亮
  • 4篇张琳
  • 3篇费宇红
  • 2篇张兆吉
  • 2篇张向阳
  • 2篇荆恩春
  • 2篇张发旺
  • 2篇陈京生
  • 2篇钱永
  • 2篇宋亚新
  • 2篇陈江
  • 1篇刘嘉麒
  • 1篇纪洪磊
  • 1篇赵华
  • 1篇毛洪亮

传媒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2篇干旱区资源与...
  • 2篇水利水电科技...
  • 2篇南水北调与水...
  • 1篇资源科学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水文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学前缘
  • 1篇勘察科学技术
  • 1篇地球与环境
  • 1篇地球信息科学...
  • 1篇2012全国...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4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1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华北山前平原区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
本文讨论了华北山前平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补给的影响因素及影响途径,并介绍了气候变化对地下水补给影响讲究的方法,为完整描述气候变暖情景下的区域地下水补给模型提供思路。
卫文赵红梅
关键词: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气候变化环境因素
土壤水D和^(18)O同位素在揭示包气带水分运移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2年
包气带水分运移是水循环的中间环节,其研究对于分析地下水补给变化及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土壤水中的D和18O同位素特征可以揭示许多其他技术很难获取的水文过程信息如入渗、蒸发、蒸散和渗透等,从而为进一步研究包气带水分的动态变化、运移特征及分析其补给机理等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文主要对土壤水中D和18O同位素在揭示包气带水分迁移方式、土壤水蒸发过程及入渗补给特征方面的应用进行了介绍,通过分析比较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指出,目前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刘君卫文张琳王莹段宝谦刘福亮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土壤水补给包气带
包头地区大气降水δD和δ^(18)O变化特征浅析被引量:18
2013年
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包含着水循环演化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对揭示水资源的形成及演化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根据包头站大气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和气象资料,分析了包头地区(1986-1992年)大气降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和降水之间的关系,发现该区氘盈余值(d)具有冬季高夏季低的特点,且d值接近全球大部分地区降水的d值(10‰)。该区大气降水中δ18O值具有夏季高冬季低,δ18O的温度效应显著,而降水量效应只在夏半年(4-9月)间显著。同时提出了包头地区当地大气降水线方程为δD=6.4δ18O-4.07,与全国及全球降水线方程相比,反映出干旱的气候特征。
刘君郭华良刘福亮卫文张琳张向阳
关键词: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半干旱地区温度效应
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更新与资源属性被引量:25
2009年
学术界对于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的资源属性存在争议,这直接关系到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管理方式和开发战略的制定。本文从地下水资源属性的定义、内涵,地下水补给以及开发后含水层系统的响应等方面来讨论深层地下水的更新性。含氚的现代地下水分布在山前平原,其稳定同位素组成接近当地降水加权平均值,说明当地降水补给占有相当的比重,氚含量与深度的关系反映了150m深度以上地下水是可更新的,其更新强度约为3%/a。中东部承压含水层地下水的放射性碳-14年龄为10kaB.P至大于35kaB.P,其稳定同位素δ18O和δD值比现代地下水要低得多,反映了末次冰期补给水的特征。根据水均衡方法估算的河北平原承压含水层1985年~1995年间的平均更新强度为0.09%/a,1990年~2000年间的平均补给强度为0.12%/a,说明大规模开采地下水诱发了一定程度的侧向补给,但是其更新强度仍然小于一般意义上的可更新含水层系统的更新强度0.2%/a。尽管这部分承压地下水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不可更新地下水资源",但因其更新相对比较缓慢,可以看作"不可更新地下水资源",应该按不可更新地下水资源来规划开发与管理。
陈宗宇皓洪强卫文陈京生张凤娥王莹
关键词:华北平原
大规模开采条件下我国北方区域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被引量:12
2017年
本文在总结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地下水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对大规模开采条件下我国北方主要盆地和平原地下水化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后,我国北方地下水水化学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向重碳酸型水转变,地下水硬度增高,且在地下水大规模开发利用时间比较早的山西盆地、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变化比较明显,在西北干旱地区并不明显;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重碳酸型水转变为其它类型,地下水矿化度增大,水质变差,且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山西盆地和华北平原及东北平原变化比较明显。同时在地下水强烈开采区的潜水和承压含水层及主要城市区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均表现为常量组分升高,矿化度增大,污染组分和污染程度增加。导致这些变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70年代以后地下水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引起地下水流场发生变化和局部地区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污染物增加和不合理排放。
刘君陈宗宇王莹卫文陈江
关键词:地下水水化学干旱半干旱地下水污染
大柳塔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的空间变异特征分析被引量:48
2010年
通过研究采煤塌陷区土壤水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特征,查明了采煤塌陷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这对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塌陷区土地复垦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大柳塔双沟采煤塌陷区为试验区,利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采煤塌陷条件下的包气带土壤水空间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由于采煤塌陷造成塌陷区土壤层位在垂向上倒置、重组,引起土壤粒度、容重、孔隙度等土壤物理特性的改变,使塌陷区土壤含水量比非塌陷区显著降低,在不同深度层(0~60 cm)分别减少14.2%~21.9%;在垂向分布上塌陷区土壤水分也表现出较强的变异性,其离散系数在不同深度(0~60 cm)与非塌陷区的差值在19.2%~50%之间。根据试验区0 cm、20 cm、40 cm、60 cm四个层面土壤含水量的Kriging插值等值线图显示,土壤含水量低值区均位于塌陷区内的塌陷坑部位,证明地表的地裂缝、塌陷坑、塌陷洞等塌陷形态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颇为显著。采煤塌陷区土壤含水量降低、空间变异性增强直接导致了地表植被生存环境的恶化,地表景观被严重破坏。
赵红梅张发旺宋亚新荆恩春卫文韩占涛
关键词:采煤塌陷地统计学
开采条件下河北平原中部咸淡水界面下移被引量:15
2007年
河北平原中部上层咸水入侵下层淡水已造成局部地下水污染,本文调查统计了地下水质监测资料和2700多眼深井孔的测井物探资料。以水化学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从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开采利用状况入手,对研究区咸淡水界面下移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认为,咸淡水界面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下移约0.4m,开采地下水造成上下层水头压力变化,加大上部浅层水向下越流是其主要原因之一。
宋海波张兆吉费宇红王振昌钱永卫文
关键词:地下水咸淡水界面
利用稳定同位素方法识别内蒙古佘太盆地地下水补给来源被引量:8
2017年
为研究近几十年来佘太盆地地下水补给变化情况,通过现场调查分析,对佘太盆地浅层地下水开展同位素样品采集工作,并测定了其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值。在分析同位素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识别了地下水补给来源和补给区并构建了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模式图,探讨了区域上浅层地下水的补给流动状况。通过分析研究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中的氢氧稳定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发现:当地大气降水并不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补给源区为周边山区,补给来源主要是周边山区的大气降水,且地下水所经历的蒸发作用较明显;盆地的东、西部地下水的补给源区不尽相同,西部的补给区高程要高于东部的补给区高程,但两部分地下水所经历的蒸发强度基本相同。
刘君王莹卫文张琳刘福亮
关键词:地下水稳定同位素补给来源干旱半干旱区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中的同位素指示
本文分析了地下水脆弱性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并简要介绍了同位素方法在评价地下水脆弱性中的应用原理。同时,对该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刘君卫文刘福亮张琳张向阳王莹苏嫒娜
关键词:地下水
文献传递
近50年来我国北方典型区域地下水演化特征被引量:18
2010年
文章在总结中国北方地下水最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西北内陆盆地、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为典型区,对近50年来区域地下水系统的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北方盆地和平原地下水系统演化具有渐变性和突变性特征,但在不同地区存在着差异,区域地下水系统已经变得脆弱,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向不利的方向发展。地下水补给演变表现为山前平原地带的补给能力减弱,河道补给减弱或消失,中下游农业区地下水补给强度增大,总补给量呈现减小的趋势;其中,西北内陆盆地下水补给的减少与上游水资源利用过度、渠系防渗程度提高有关;而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的减少与降雨量的减少和山区河流拦蓄水量的增加有关。伴随着补给模式的改变,地下水流场演变表现为普遍出现持续性的区域地下水位下降,西北干旱区表现为山前平原地下水位快速下降、泉流量减少、溢出带下移;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表现为溢出带消失、水位降落漏斗形成并发展,区域地下水流被截断,形成以降落漏斗为中心的局部水流系统。地下水化学场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化学类型变化、矿化度增大,污染组分增加。自西北内陆盆地至华北平原、松嫩平原,水化学变化强度明显增加,以华北平原和松嫩平原最为明显。本文在这些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地下水演变的适应性对策,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宗宇王莹刘君卫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