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新海

作品数:284 被引量:2,036H指数:26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6篇期刊文章
  • 33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34篇经济管理
  • 11篇政治法律
  • 10篇文化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5篇建筑科学
  • 4篇天文地球
  • 2篇社会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 1篇理学

主题

  • 59篇城市
  • 33篇土地利用
  • 33篇城市土地
  • 31篇耕地
  • 22篇利用效率
  • 19篇农村
  • 18篇地产
  • 18篇房地
  • 18篇房地产
  • 17篇长江
  • 16篇影响因素
  • 16篇土地资源
  • 15篇建设用地
  • 15篇城市群
  • 12篇农地
  • 12篇粮食安全
  • 11篇地经
  • 10篇政府
  • 10篇实证
  • 9篇土地储备

机构

  • 23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08篇华中师范大学
  • 15篇华中农业大学
  • 6篇武汉工程大学
  • 5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安徽工业大学
  • 4篇广西财经学院
  • 3篇东北大学
  • 3篇武汉大学
  • 3篇湖北大学
  • 3篇江西师范大学
  • 3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南财经政法...
  • 2篇国土资源
  • 2篇核动力运行研...
  • 2篇伦敦大学学院
  • 2篇武汉轻工大学
  • 1篇安徽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61篇卢新海
  • 32篇韩璟
  • 17篇黄善林
  • 10篇匡兵
  • 10篇喻燕
  • 9篇陈丹玲
  • 7篇李睿璞
  • 6篇杨浩
  • 6篇周敏
  • 5篇吴诗嫚
  • 5篇曾忠平
  • 5篇王玥
  • 5篇葛堃
  • 4篇谷晓坤
  • 4篇张继道
  • 4篇罗翔
  • 3篇李宗华
  • 3篇杜超
  • 3篇葛堃
  • 3篇万凯

传媒

  • 46篇中国土地科学
  • 34篇中国房地产
  • 9篇中国人口·资...
  • 8篇长江流域资源...
  • 7篇经济地理
  • 6篇城市问题
  • 5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地域研究与开...
  • 5篇自然资源学报
  • 4篇湖北社会科学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华中农业大学...
  • 3篇资源开发与市...
  • 3篇经济问题探索
  • 3篇中国农业资源...
  • 3篇中国农业教育
  • 3篇天津商业大学...
  • 2篇资源科学
  • 2篇统计与决策
  • 2篇当代经济

年份

  • 17篇2023
  • 15篇2022
  • 26篇2021
  • 11篇2020
  • 13篇2019
  • 20篇2018
  • 12篇2017
  • 12篇2016
  • 15篇2015
  • 10篇2014
  • 14篇2013
  • 10篇2012
  • 5篇2011
  • 16篇2010
  • 15篇2009
  • 6篇2008
  • 10篇2007
  • 12篇2006
  • 6篇2005
  • 11篇2004
28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企业土地资产决策方法
一、企业土地资产决策概述企业土地资产决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企业土地需求决策与企业土地价格决策。前者考虑的是企业什么情况下需要购置土地资产、如何实现企业土地资产与企业资本的替代转换、如何实现企业土地资产与企业资本的最...
卢新海
文献传递
基于步行性的城市热环境暴露风险区识别及其健康效应——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
2023年
以武汉市主城区为例,运用大气校正法反演地表温度,基于步行指数计算步行性,通过空间叠加识别出高步行-高热类(预警空间)、高步行-低热类(友好空间)、低步行-高热类和低步行-低热类4类空间,并基于脆弱人群视角探究城市的健康公平性。结果表明:预警空间占全域12.53%,呈大小落石状分布于城市中心区,友好空间占全域1.13%,零星散落于预警空间内。研究区内32.50%的常住人口生活在预警空间,33.11%的儿童和40.01%的老年人生活在高步行性和高热环境暴露风险的空间中,预警空间对老年人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老年人健康风险较高。此外,儿童相对于老年人更多生活在低步行性空间,老年人相对于儿童面临更高的热环境暴露风险。
崔海莹银超慧卢新海田明杰危小建
关键词:热环境健康公平
基于VAR-G(1,1)灰度模型的住宅市场均衡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2015年
通过VAR模型建立北京市住宅市场供需模型,并运用回归方程和G(1,1)灰度模型对2014-2020年供给量和需求量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14-2020年北京市住宅市场大体实现供需平衡。其中2014-2017年供不应求,2018-2020年虽供不应求,但供需差额比较小。从研究结果出发,提出了减缓改善型需求,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等政策建议。
柯善淦卢新海
关键词:VAR住宅市场
中国粮食生产模式下的物质投入因素及其约束
目的:明晰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关键物质投入要素对制定我国粮食生产政策和研判未来粮食政策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 研究结果:本文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的31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
韩璟卢新海
关键词:农村耕地资源保护粮食生产
土地储备制度对城市居民社会福利的影响被引量:4
2006年
土地储备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为了实施对城市土地市场的调控、平抑地价及提升整个城市的社会福利。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经验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损害城市居民社会福利的现象。为此,必需从转变现行土地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科学开展对现行土地储备制度实施效果的评价与监督;进一步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分类组织土地“招、拍、挂”,防止竞价过程中出现不合理的“天价”等方面予以调整并完善土地储备制度。
卢新海李莉
关键词:土地储备制度社会福利
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效应——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被引量:36
2018年
研究目的:揭示并分析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间的耦合交互关系,从空间效应视角探寻两者协调发展路径。研究方法:SVR算法、耦合协调模型、空间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效率间存在彼此影响、相互约束的耦合协调关系;(2)2003—2015年间长江中游城市群各城市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度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局部差异显著;(3)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耦合效应的空间正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逐步显化,这种相关性主要表现为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根据产业一体化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耦合特征,制定差异化的产业发展策略和城市土地利用管控策略,推动产业与土地要素的高效融合。
卢新海陈丹玲匡兵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限购政策下北京商品房供求结构变化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北京市2007年5月至2013年4月的房地产月度数据为基础数据,借助灰色关联分析法和时滞灰色关联分析法,对限购政策下北京市商品房供求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商品房(按不同用途分)供给变量的灰色关联度对比结果为限购前:商品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限购后:商品住宅>商业营业用房>办公楼;需求变量在限购前后均为商品住宅>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而商品住宅(按现房、期房分)限购前后均为期房>现房。(2)限购前后商品住宅各分析变量的描述性分析结果为:作为供给变量的新开工面积,其限购前后曲线变化极大,且限购后曲线远高于限购前;需求变量中,限购前后现房、期房的曲线变化基本一致,且限购后曲线基本在限购前曲线之下,但现房的限购后曲线在时距为16-17时高于限购前曲线。(3)时滞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限购后商品住宅中的需求变化比限购前更加滞后于供给变化。研究结论:北京市限购政策对商品房供求结构有一定影响;其中商品住宅供求在限购前后均为商品房供求的重点:在其需求方面,期房销售是主导影响因素;限购政策使北京市的办公楼、商业营业用房供给结构发生根本改变;致使商品住宅供给和需求出现发展方向上的分异:供给结构产生较大变化且供给量大增,但其对商品住宅需求结构基本无影响,只在数量上有一定限制作用;最终导致商品住宅需求相对于供给的时滞期更长。因此,北京市限购政策应适时取消。
卢新海陈婧韩璟
关键词:商品房商品住宅
湖北省耕地压力的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为充分认识湖北省耕地压力区域差异、动态演进规律,以保障湖北省的粮食安全,该文用修正耕地压力指数测度湖北省及其17个城市耕地压力大小,从时序和空间两方面分析湖北省区域内耕地压力变动差异,并利用核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湖北省区域内耕地压力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6年,湖北省平均耕地压力为警报压力,区域内人均所需最小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供给面积差距较小,能够实现湖北省区域内粮食安全有效供给。2)2000-2016年,湖北省区域内耕地压力变化不一,其中鄂东区域耕地压力最大,鄂中区域耕地压力最低。3)耕地压力的总体水平在2000-2016年间逐渐减小,但是地区差距也不断加剧,极化现象十分明显。4)分区域看,鄂东地区的耕地压力总体水平不断减小,地区差距较大,两极化现象较突出;鄂中耕地压力水平低,地区差距不大,两极分化不明显;鄂西耕地压力水平居中,存在地区差距,两极分化没有鄂东地区明显。
卢新海刘瑞红匡兵
关键词:耕地核密度估计动态演进
对我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的评析被引量:2
2004年
通过大量例证的研究,对我国实施近10年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进行了全面评价与分析。总结了我国实施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对我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与完善作用,同时也指出了现行的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卢新海邓中明
关键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演化分析被引量:39
2017年
以中国336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1~2014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1)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总体水平不断提高,平均值从2001年的4.769亿元/km^2增加至2014年的15.375亿元/km^2,但地区差距逐渐扩大;(2)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相邻地市相互影响,呈现出"高-高"或"低-低"的空间集聚态势,且从LISA集聚图来看,城市土地经济密度通过空间聚类可以划分为"高水平均质型地域"、"塌陷型地域"、"极化型地域"和"低水平均质型地域"4种类型,不同地域类型的空间分布范围和稳定性等都存在差异;(3)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冷、热点区域的空间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总体上表现出"东热西冷"的分布格局,热点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京津冀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广大中、西部地区则大多处于低值簇,属于城市土地经济密度的冷点区或次冷点区;(4)自然条件状况决定城市土地的供给能力和开发潜力,是导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的基础性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政策、土地利用管理政策也会对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差异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匡兵卢新海周敏饶映雪
关键词:影响因素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