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冰 作品数:24 被引量:264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中国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文化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经济管理 更多>>
2012年7月中旬克拉玛依罕见强对流天气的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利用NCEP—FNL分析资料、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以及WRF模式的模拟结果,对2012年7月14日新疆克拉玛依罕见的短时强降雨和冰雹强对流天气的机理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大尺度湿性不稳定层结的环境场中,冷空气的入侵在山区地形配合下,在背风坡侧造成强烈的水平温度梯度和地面辐合线,利于强对流的发生。WRF模拟结果显示,高低空风速大值区的配置,环境风场的垂直切变,垂直方向上假相当位温的鞍形配置给垂直上升运动的加强提供基础,使最大上升速度达到6.5 m·s^(-1),上升高度达9 krn,同时也看到,由于中层湿中性层结较薄,难以长时间维持上升运动的发展,上升运动区较为窄小,强降雨发生区域仅为二十几千米。山区地形对强对流发展的作用较为复杂但也很明显,地形阻挡加强了地面风场的切变辐合,同时气流过山引发正负位势涡度带的生成和传播,激发垂直环流的形成,为强对流发展提供动力条件。 卢冰 史永强关键词:干旱地区 强对流 数值模拟 地形作用 基于项目负责人视角的教学研究项目管理模型研究 2018年 随着国家和各级政府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各大继续教育机构也越来越重视通过开展教学研究项目,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本文从项目负责人的视角出发,把现代项目管理理论运用到教学研究项目管理之中,将项目管理分解为启动、规划、执行、监控、收尾五大项目管理过程组,设计整体管理模型,探究每个过程组中项目负责人的管理内容及其成果,进一步提升教学研究项目管理工作,有效推动科技创新。 卢冰关键词:项目管理 项目负责人 教学研究 北京地区冬季降水相态的识别判据研究 被引量:76 2013年 利用1980年7月-2010年6月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31年北京地区冬季出现雨夹雪天气的季节特征,得出北京地区雨雪转换频发的季节主要集中在3月和11月。利用2000年冬季至2009年冬季日降水量资料,对近10年北京地区雨雪转换过渡季节的降水过程和临界值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得到与雨雪转换关系密切的6种物理量:T850、T925、T1000、H1000-700、H1000-850和地面(2m温度、2m相对湿度的结合量),以及对应3种不同降水相态的不同阈值范围。利用统计分析结果设定了3种相态评分方法,经检验,每种物理量的判定指标在相态预报中的准确率都达到60%以上。将6个指标进行综合判定后准确率达到77%。这些降水相态综合判据可为北京地区高时空分辨率冬季降水相态的客观预报提供更加精确的参考。 张琳娜 郭锐 曾剑 卢冰 段丽 刘璐 孙兆彬关键词:雨夹雪 北京春季一次霾和沙尘混合污染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23 2017年 2015年3月26—31日北京地区发生一次霾和沙尘天气交替出现的混合型污染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南郊观象台探空数据以及北京环境保护监测总站的空气质量数据,分析了典型个例的发生发展过程。结果发现:此过程可分为霾—沙尘—沙尘回流—霾4个发展阶段。第1阶段北京受弱辐合区控制,大气层结稳定,风速较小,以霾天气为主;第2阶段受蒙古气旋影响,沙尘天气南下影响北京;第3阶段沙尘从华北南部回流,再度影响北京;第4阶段沙尘天气逐渐减弱,北京地区再次出现霾。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这是一次典型的沙尘回流所导致的混合污染型天气个例。 熊亚军 唐宜西 寇星霞 李梓铭 孙兆彬 卢冰科研项目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被引量:2 2021年 科研项目效益评估作为项目后评估的核心内容以及项目后期管理的必要手段,在科研管理中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通过对科研项目综合效益分析,提出了包含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平台效益三个方面的效益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并将指标框架进行了归类和细分,给出了基础研究类、行业应用研究类和标准规范类三类科研项目的效益评估指标系列,以期为科研项目管理实践的进一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卢冰 陶泉关键词:指标体系 混合式培训在基础类培训中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2021年 以气象行业为例,全面剖析干部教育培训面临的新形势并介绍混合式培训的背景,界定混合式培训、基础类培训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总结分析2015—2020年混合式培训在气象行业基础类培训中的实践探索,针对性地思考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的优化策略。 陶泉 卢冰关键词:线上学习 气象行业 干部教育 国内外典型教学研究项目评估方法比较分析 被引量:1 2018年 本文针对教学研究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国内外项目评估方法的现状分析,比较分析了国内外进行科技评估以来的主要的经典评估方法及其优缺点,为今后的教学研究项目评估工作中选择适用的评估方法提供参考。 卢冰 屈芳关键词:教学研究项目 一种基于分数技巧评分定义的降水预报跳跃指数及其应用 2024年 基于CMA-BJ系统提供的2021年8月9日2套降水预报结果(业务数值预报模式和同化试验结果)和2022年6月4日、2023年9月17日的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结果,结合定性分析,利用4种客观评价指标(不确定度、均方根误差、不一致指数和基于分数技巧评分(FSS)定义的预报跳跃指数)对该系统降水预报不一致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估。3次降水过程的分析结果显示:预报跳跃指数不仅可以识别出2021年8月9日和2022年6月4日业务数值预报模式结果中降水量预报明显减小的3个预报时次,而且对于降水过程预报相对稳定的个例(2021年8月9日同化试验和2023年9月17日业务预报结果),随着预报时次逐渐临近最新预报,该指数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或者数值较大、波动较小的特征,表明15个连续降水预报特征逐渐与最新预报趋于一致或者大体相似,与定性分析结果相对吻合。其他3种指数对于降水预报不一致问题的表征存在不足,不确定度和均方根误差显著受到预报降水量的影响,同时不确定度不能反映预报不一致的时间特征,不一致指数随预报时次逐时滚动变化较大,确定的预报不一致时次较多,与定性分析结果存在明显偏差。 薛一迪 黄向宇 卢冰 卢冰 夏宇关键词:降水预报 高空偏北风背景下北京地区高污染形成的环境气象机制研究 被引量:25 2015年 在北京地区,有一类高污染产生在850 h Pa以上为偏北风的背景下.利用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地面PM2.5浓度监测结果分析了环境气象条件在这类污染过程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污染物浓度逐渐升高的过程中,环境大气并不总是处在层结稳定状态,有利于污染物累积的气象条件来自垂直运动和散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结构.从地面到对流层中层,垂直速度呈上升-下沉-上升的分布,而且散度呈辐合-辐散-辐合的结构.近地层的辐合导致周边的污染物向本地汇集,上升运动则将它们送向空中.但是,叠置在其上空的、长时间维持的下沉气流层却阻止了污染物继续向上运动,从而导致近地面层的污染浓度不断升高.垂直运动出现"分层"是由于高空偏北风并没有侵入到边界层内,近地层仍然维持偏南风或小风,冷空气太弱或者没有冷空气活动是高空偏北风不能到达近地层的主要原因.而下沉气流层的形成则与其上空的空气辐合有关,该辐合层源自偏北气流中的风速脉动.因此,环境大气动力作用是高空偏北气流型空气污染过程形成的关键机制.关注对流层中下层温度24 h变化、垂直速度和散度的垂直分布将有助于提高此类高污染过程的诊断分析和预报能力. 廖晓农 孙兆彬 唐宜西 蒲维维 李梓铭 卢冰关键词:低层辐合 新疆克拉玛依强下坡风暴的机理研究 被引量:13 2014年 利用美国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13年3月7-8日克拉玛依强风进行了模拟,对下坡风发生、发展和结束3个阶段的三维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克拉玛依强下坡风的形成机制模型:上游地区出现中高层西南风、低层西北风并伴有强冷平流的配置,当风速不断增大时,气流能够翻越加依尔山在背风坡侧形成重力波,重力波相位向气流上游方向倾斜产生非线性效应,促进了波不稳定区域的形成并导致波破碎,形成湍流活跃层,不断把上层的能量向下传播;克拉玛依中低层形成三层夹心的大气层结稳定度分布,出现明显的过渡气流带从而导致强下坡风的形成;南北风分量在低层和中层符号相反,形成了临界层,不断吸收上层波能量并向地面传送,强下坡风暴不断维持发展。最后利用2006-2012年克拉玛依33个强下坡风过程中的探空观测资料对提出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验证。 卢冰 史永强 王光辉 岳斌关键词:临界层 逆温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