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匡星

作品数:2 被引量:2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土壤
  • 1篇冬小麦
  • 1篇有机碳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措施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呼吸
  • 1篇土壤有机
  • 1篇土壤有机碳
  • 1篇小麦
  • 1篇免耕
  • 1篇截留
  • 1篇分蘖
  • 1篇分蘖期
  • 1篇
  • 1篇^13C
  • 1篇^14C
  • 1篇C值
  • 1篇不同土地利用
  • 1篇不同土地利用...

机构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作者

  • 2篇孟凡乔
  • 2篇匡星
  • 1篇吴文良
  • 1篇齐孟文
  • 1篇屈波
  • 1篇杜章留
  • 1篇郭岩彬
  • 1篇陈京生
  • 1篇关桂红

传媒

  • 1篇环境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7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栽培措施对土壤有机碳及δ^(13)C值的影响被引量:18
2010年
以河北曲周县原状草地土壤和农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稳定性碳同位素方法,分析不同秸秆还田方式、耕作方式和施肥水平对土壤有机碳特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华北原状草地改变为农田后(34 a),土壤有机碳显著降低,且因农田栽培方式不同而异,1 m土层降低幅度在13.3%~35%之间,但降低显著发生在0~40 cm.经过8 a施加底肥,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0.83g.kg-1.免耕方式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且主要发生在0~10 cm土层.翻耕操作会引起10~15 cm和15~2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高于免耕处理的现象.土壤有机碳的δ13C值的比变化主要发生在0~20 cm土层,玉米种植输入的有机碳主要集中在土壤0~20 cm层次.在土壤0~5 cm表层,源于农作物的土壤有机碳所占的最高比例为18%,到15~20 cm已经降到了5%左右.
孟凡乔匡星杜章留吴文良郭岩彬
关键词:免耕^13C土壤有机碳
华北高产农田生态系统中冬小麦分蘖期生长与碳截留被引量:2
2007年
模拟华北高产施肥条件盆栽冬小麦,采用14C同位素对分蘖期冬小麦进行脉冲标记,并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花期和成熟期取样测定冬小麦地上部、根和土壤中的14C含量,研究冬小麦光合固定碳对土壤碳库的输入机制。结果表明:冬小麦冬前植株地上部分的生长可以用三次方程较好地拟合;冬小麦出苗后36d停止生长,植株地上部分平均干质量为0·219g·株-1,折合为0·09gC·株-1。冬小麦分蘖期光合固定的碳在植株地上部分、地下根部和土壤中的分配比例分别占光合同化14C总量的35·2%、10·4%和51·3%。到冬小麦生长期末,植株地上部分、地下根部和土壤中的14C含量分别降至最初光合同化14C总量的3·9%、4·6%和26·4%。通过呼吸作用所释放的14C总量随作物生长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大,到生长期末,通过呼吸作用输出的14C的量占分蘖期冬小麦固定总量的65·2%。
屈波孟凡乔齐孟文关桂红匡星陈京生
关键词:冬小麦分蘖期^14C土壤呼吸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