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视网膜
  • 2篇网膜
  • 2篇近视
  • 2篇黄斑
  • 2篇病理
  • 2篇病理性
  • 2篇病理性近视
  • 1篇电图
  • 1篇断层扫描
  • 1篇对侧眼
  • 1篇多焦
  • 1篇多焦视网膜
  • 1篇多焦视网膜电...
  • 1篇眼视网膜
  • 1篇眼视网膜脱离
  • 1篇视网膜电描记...
  • 1篇视网膜电图
  • 1篇视网膜脱离
  • 1篇退行性
  • 1篇相干

机构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篇汪东生
  • 2篇魏文斌
  • 2篇周丹
  • 2篇刘研
  • 2篇屠颖
  • 1篇赵明

传媒

  • 1篇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病理性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黄斑形态和功能的观察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病理性近视眼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黄斑的形态和功能。设计前瞻性、非对照研究。研究对象20例屈光度≥-6D、眼轴≥26mm、一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病理性近视患者的对侧眼。方法对上述患者的对侧眼行显然验光、眼底检查、黄斑区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及神经上皮厚度分析、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查(mERG),并对结果进行分析。主要指标眼轴、近视度数、眼底的临床体征、OCT及mERG检查结果。结果20眼平均眼轴29.64mm;平均近视度数-15.87D;眼底检查有1项病理性近视样改变的9眼,2项的4眼;OCT检查中17眼有不同程度的改变;mERG检查显示黄斑区P1波高峰峰尖消失的4眼,P1波高峰峰尖消失伴高峰明显降低者7眼,P1波高峰基本缺如者8眼;只有1例无视物模糊、变形主诉,同时OCT及mERG检查均正常。结论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患者对侧眼往往有形态和功能上的改变,综合应用眼底检查、OCT扫描、mERG检查能较早发现病变。(眼科2006,15:341-344)
屠颖魏文斌周丹刘研汪东生
关键词:病理性近视视网膜脱离相干光断层扫描多焦视网膜电图
病理性近视眼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综合分析眼底检查、相干光断层扫描(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结果并了解病理性近视眼(PM)的黄斑形态和功能变化特征。方法系列病例报告。确诊且连续观察的病理性近视眼患者共31例(36只眼),按眼轴长度分为两组:A组10例(12只眼),眼轴长度≥30.00mm;B组21例(24只眼),眼轴长度〈30.00mm。对所有患者进行A、B超检查、显然验光,眼底检查,黄斑区OCT(包括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厚度分析)和mERG检查。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病理性近视眼的屈光度数、最佳矫正视力及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0°)、颞下、鼻下、鼻上象限P1波平均反应密度(Amp—P1)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OCT与眼底检查黄斑病变和后巩膜葡萄肿的阳性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两组患者黄斑部1—9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比较,采用混合效应模型,以分组和区域作为固定效应,受试者作为随机效应;mERG检测的黄斑中心Amp—P1值、眼轴长度、最佳矫正视力及屈光度数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眼轴长度为(31.77±1.27)mm,屈光度数为(-22.92±7.10)D,矫正视力为(0.31±0.25)。B组:眼轴长度为(28.64±1.17)mm,屈光度数为(-14.03±5.37)D,矫正视力为(0.55±0.35)。两组间屈光度数(t=4.20,P〈0.01)和矫正视力(t=-2.28,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CT检查结果显示黄斑分区中1—5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A组小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32,0.048,0.009,0.002)。两组mERG黄斑中心(0°)、鼻上、鼻下、颞上、颞下象限Amp—P1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3,2.71,2.21,2.32,2.64;均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
屠颖魏文斌周丹汪东生刘研赵明
关键词:黄斑视网膜电描记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