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炅
- 作品数:10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诗的疗伤:谢默斯·希尼的苦难诗学被引量:3
- 2013年
- 面对北爱尔兰的现实困境,诗人谢默斯·希尼一直试图在诗中寻找一种社会、道德和艺术的多重疗治,即他所谓的"诗的弥补"。这种弥补不直接干预现实不公,而是一种在诗的语言形式中平衡已失衡的社会力量、克服权力的重力吸引和重塑现实与精神秩序的方式,是一种诗的疗伤。无论是在现实苦难面前,还是在诗的语言困境面前,这种诗的疗伤又往往是通过最朴素的日常劳作实现的。诗人笔端的辛劳与先辈在土地上的耕耘都是一种应对苦难的诗意疗治。在贯穿着生死、沟通着世代的不辍劳作中,诗人得以超越死亡的终极苦痛,将存在之苦置于挽诗的灵光之下,在诗中实现了安魂弥撒式的抚慰。
- 刘炅
- 关键词:疗伤挽诗
- 人文教育: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访谈
- 2014年
- 本文是对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意青教授的访谈。话题涉及文学经典、人文教育、英语文学等。刘教授结合自己的国内外学习经历,总结探讨了中美大学的异同,指出经典阅读的必要性。作为国内英语文学的著名学者,刘教授坦率地表达了对近年来热点学科商务英语的异议,她认为把外语当工具的观念应该改变。刘教授特别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指出人文教育事关国民素质,是利国利民的百年大计。最后,刘教授对在校的莘莘学子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 方岩刘炅
- 关键词:文学经典人文教育英语文学西方文化
- 安泰与土地——叶芝与希尼诗中的现实责任与艺术自由
- 2019年
- 叶芝与希尼都曾以希腊神话中的巨人安泰作为爱尔兰土地及其重力吸引的象征来探讨现实责任与艺术自由之间的矛盾。叶芝诗中的土地和"安泰一样的存在"始终从属于一种精神布置,是艺术理念对于现实的统领和塑造。从早期诗歌中的梦幻之境,到后来的巴利利塔、本布尔山等,叶芝笔下的处所往往都是其宏伟精神地貌中的象征性地标。与之相比,希尼的诗歌创作始终源自北爱尔兰湿地和家乡农场风物的物质性存在。诗人虽经历了从安泰到赫丘利,从社会责任到诗艺自由的重心转移,但其创作始终植根于现实和"人的主题"。对现实责任和艺术自由的双重效忠使希尼逐渐转向古罗马界域之神特米纳斯寻求天与地的沟通。在后期诗歌中,希尼正是通过频频穿越各种边界,游离于固化的部落责任意识和属地概念之外,来获得自由和超验的启示。
- 刘炅
- 关键词:安泰艺术自由
- 帷幕之后——崇高美的临界体验与拉德克利夫的哥特传奇被引量:4
- 2008年
- 本文将拉德克利夫哥特传奇中"穿透帷幕"的崇高情感描写与18世纪以来关于崇高美的主要理论反复重申的"临界体验"进行对照。通过分析拉氏哥特传奇中制造恐惧和崇高的套路,本文认为,尽管拉德克利夫的崇高描述与18世纪的自然神论观点常有相似之处,她笔下的主人公不时被崇高自然所震慑,似乎要穿越一层肃穆的帷幕去企及隐藏在幕后的上帝,然而小说中帷幕之后的这个终极存在的面目却始终十分含混,所谓上帝只是在不断重复、不断被声张却又不断后退的帷幕中逐渐隐去。拉德克利夫的上帝转而变成一种文本功能,使哥特小说的情节片断化、无限化、哥特化。这一矛盾或许正是崇高作为一种哲学诉求与哥特传奇体裁要求之间的矛盾。
- 刘炅
- 关键词:崇高哥特小说
- 大地的诉求:霍普金斯的自然诗与生态批评被引量:2
- 2013年
- 霍普金斯自然诗的观点不仅应和了当下的生态批评理论,而且对其构成了有益的补充。生态批评抨击人类的话语权力,指出人类中心主义立场或者试图祛除自然背后神秘的精神存在,使之完全成为人类科学可以认知和操控的物质对象;或者使自然沦为人类的道德情感、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的表达,从而消减它本身的物质存在。霍普金斯的自然诗表面上与这两种人类中心主义态度相关,但他的诗正是对其的批判。一方面,霍普金斯对自然的观察和摹状受到当时科学发展的影响,但他没有以物质的细节否认超验精神的存在,将自然化约为博物学家的观察对象;另一方面,尽管宗教热情贯穿他的诗歌始终,但他却没有以对神的崇拜取消自然本身具体、生动的物质性。霍普金斯笔下的自然是一个宏大的圣礼仪式,自然与人都在以自身独特的物质存在来呈现耶稣这个终极的"他者"。尽管他的宗教立场未必能为我们所用,但与当下生态批评的负面批判多于正面诉求相比,霍普金斯的自然诗提供了一个自然与人和谐安居的可能。
- 刘炅
- 关键词:生态批评宗教
- 希尼《人性的链条》中的多重链条
- 2016年
- 希尼的最后一部诗集《人性的链条》呈现了多个层面的"链条"。在主题上,目光的交织、声音的应和、手与手的相握、旅途的重合等等表征关联的人情链条勾连起整部诗集。在语言形式层面,相同的词语、引征、典故等形式链条串联起前后两首诗或者处于诗集不同位置的诗。诗集还集中回顾了希尼之前作品中的核心主题,并将个人创作置于爱尔兰历史文化传统乃至整个西方文学传统的母体之中,呈现了诗人的个人记忆和所处的集体文化记忆之间的影响链条。
- 刘炅
- 关键词:文化记忆
- 希尼诗中的“乡野”与“律令”
- 2019年
- 希尼在评论爱尔兰自然诗时提出的“乡野”与“律令”这一对矛盾,也作用于他自己的诗歌创作。乡野代表着纵情抒怀的冲动,与欲望、快感和自由相关。在希尼的诗中,乡野也是北爱尔兰家乡莫斯浜的沼泽湿地,是刻意区别于英国田园风景的蛮荒他者。另一方面,不同层面的律令也在时刻节制着希尼的诗歌创作:对族群国家的效忠,寻找表征民族困境的诗歌象征的责任,以及天主教信仰的约束等。随着北爱尔兰问题的逐渐缓和、诗人诗歌视野的逐渐开阔和他对天主教信仰背景的回归,希尼越来越倾向于在灵光一闪的超验瞬间寻求乡土与律令的调和。在他诗歌中这些物我两忘的顿悟时刻里,自由释放与节制收敛的力量、荒野天成的自然和人文教化的自然、隐士和抄经人之间的矛盾都最终消解了。
- 刘炅
- 关键词:乡野律令
- 诗的恩典:希尼与霍普金斯诗歌之比较
- 2010年
- 霍普金斯是对希尼影响较深的诗人。两位诗人都有着天主教的信仰背景,但他们"信"的真切和坚实程度却并不相同。信仰层面的同异也反映于他们的诗作之中。天主教的圣礼主义观念使两位诗人形成了相似的语言观,他们的诗都极力突显语言的身体存在。同时,天主教信仰中空出自我、承受神恩的思想决定了两位诗人在诗歌形式上的节制自律。但不同的是,面对同样的道德拷问时,霍普金斯的信仰能使他在耶稣基督中找到圆满的答案,而希尼的怀疑和不确定却使他在诗中的道德追寻往往没有终点。
- 刘炅
- 关键词:身体节制信仰
- 《阿普尔顿府邸颂》中的秩序之探
- 2022年
- 处于英国内战时期保皇派与清教的政治文化对抗中,安德鲁·马维尔的《阿普尔顿府邸颂》见证了两者之间的博弈,却拒绝追随任何一方。他援用了乡村府邸诗的传统,以充沛的田园细节描述了费尔法克斯的乡村府邸,却淡化了乡间娱乐、和谐的贵族平民关系等被保皇派视为王权统治基石的传统乡村秩序。同时,他一反保皇派文人的抒情诗中那种慵懒闲散、归隐静思的阴柔之气,也规避了清教文化对艺术表达的怀疑和对感官愉悦的压抑,转而呈现了一种刚健活跃甚至带着些许暴力元素的自然审美,从而建构了一种与两者都不同的"更得体"的秩序。对于马维尔而言,诗中的花园承载着他对社会政治、审美、宗教等各方面的理想秩序的探寻。
- 刘炅
- 关键词:马维尔花园秩序田园诗
- 悲剧的欢欣:叶芝的苦难诗学被引量:1
- 2014年
- 本文探讨了叶芝的苦难诗学。叶芝认为,被动的苦难不该作为诗的主题。在悲剧面前,他选择一种冷峻的诗歌姿态。他鄙视感伤主义的泪水,认为诗的艺术想象须以永恒的形式从历史的语境中抽离出来,超越主观感情的界域而融入"原初的寒冰"。在他的诗中,苦痛和危机所激发的不是廉价的泪水,而是艺术形式的琢磨、意象的自由舞蹈,以及创作激情的高度凝炼。叶芝因此能从悲剧经历中得到一种欢欣。
- 刘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