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
- 作品数:26 被引量:149H指数:6
- 供职机构:安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后心律失常与血清miR-1、miR-17-5p表达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清中微小RNA(miR)-1、miR-17-5p表达水平及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于安阳市人民医院173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CI,根据Lown分级标准分心律正常组(110例)和心律失常组(63例)。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血清中miR-1、miR-17-5p水平;分析ACS心律失常患者Lown分级与血清中miR-1、miR-17-5p关系;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血清中miR-1、miR-17-5p水平对ACS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Logistic分析影响ACS患者心律失常的因素。结果与心律正常组相比,心律失常组患者吸烟史、心肌梗死(心梗)史、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血清中miR-1、miR-17-5p水平升高(P<0.05)。ACS心律失常患者随着Lown分级的升高,血清中miR-1、miR-17-5p水平逐渐升高(P<0.05)。ROC曲线显示,血清中miR-1、miR-17-5p预测AC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0.821,截断值为1.54、1.52,对应的灵敏度为61.9%、71.4%,特异度为91.8%、90.0%;二者联合预测ACS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曲线下面积为0.925,灵敏度77.8%、特异性94.5%。Logistic结果显示,心梗史、心功能分级、miR-1、miR-17-5p是影响ACS患者心律失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VEF是影响ACS患者心律失常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ACS患者PCI后心律失常患者血清中miR-1、miR-17-5p水平升高,与Lown分级关系密切,对ACS患者PCI后心律失常有一定诊断价值。
- 万艳波刘明贾银明王勇张正伟王素利
-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心律失常微小RNA-1
- 脑钠肽、D-二聚体与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系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脑钠肽(BNP)、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取住院及门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发现左心房和(或)左心耳有血栓,及有明确外周动脉血栓栓塞(脑栓塞)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共22例为血栓组,经TEE检查未发现血栓且无外周动脉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持续性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20例为房颤组,另选取无房颤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20例为无房颤组。用ELISA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各组D-二聚体与BNP水平,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BNP与D-二聚体水平在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且BNP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r=0.388,P<0.05)。结论:房颤患者BNP与D-二聚体水平与血栓形成及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 刘明沈玉祥
- 关键词:心房颤动脑钠肽D-二聚体血栓栓塞
- 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LDL-C未达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降脂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8
- 2016年
- 目的观察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未达标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降脂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69例LDL-C未达标ACS患者,随机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20 mg联合依折麦布10 mg口服,1次/d)、B组(阿托伐他汀40 mg口服,1次/d)。治疗4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LDL-C、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水平。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LDL-C、TC、TG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LDL-C、TC、TG水平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24例患者LDL-C达标(68.6%),B组12例LDL-C达标(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LDL-C未达标ACS患者,可有效降低LDL-C、TC、TG水平,提高LDL-C达标率,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 王勇刘明王磊
- 关键词:依折麦布阿托伐他汀急性冠脉综合征
- 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VEGF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评价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HD患者65例为观察组,分别于术前和术后检测外周血中VEGF水平,并与50例正常体检者进行对比。结果察组患者术前血清中VEGF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即刻血清中VEGF迅速升高,术后24h和7d较术前明显下降,但仍明显高于对照组。在术后不同血运患者的比较中,术后24h和7d完全血运患者血清中VEGF明显低于不完全血运患者。结论血清VEGF水平可了解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而且还可作为CHD患者介入术后血运重建效果判断。
- 刘明
-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功能改变及意义
- 2005年
- 刘明沈玉祥
- 关键词:心房颤动P选择素血小板计数血栓栓塞
- 房颤患者vWF与ADAMTS-1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房颤患者vWF、ADAMTS-13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测定27例持续性房颤、2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和25例正常对照组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水平、D-二聚体(D-D)水平,测vWF/ADAMTS-13比值。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的vWF、D-D均显著增高、ADAMTS-13明显下降,vWF/ADAMTS-13比值明显增高;vWF/ADAMTS-13比值在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持续性房颤组比值与D-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房颤患者存在有明显vWF、ADAMTS-13水平变化,且与其可能出现的血栓栓塞并发症有密切关系。
- 刘明王智彬许江虹
-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
- 血小板激活及内皮功能损伤与慢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系被引量:4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心房颤动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激活和内皮功能损伤 ,探讨其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有无检出血栓及有无栓塞并发症将 45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两组 :血栓阳性组 ( 9例 )和血栓阴性组 ( 3 6例 ) ,分别用ELISA法测定其血浆可溶性P -选择素、vWF、D -二聚体水平 ,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MPV ,对其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可溶性P -选择素、vWF、MPV、D -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5 ) ,其中血浆可溶性P -选择素、D -二聚体水平在血栓阳性组和血栓阴性组中亦有显著差异 (P <0 .0 5 )。且可溶性P -选择素与D -二聚体水平呈正相关 (rs=0 .3 2 0 ,P <0 .0 5 )。结论 :心房颤动患者存在有血小板激活及内皮功能损伤 ,且这些异常改变与其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有一定关系。
- 刘明沈玉祥袁建军翟亚萍商保军
- 关键词:心房颤动血小板激活内皮功能损伤血栓栓塞
- 抑郁与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抑郁对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连续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安阳市人民医院心内科老年(≥60岁)PCI45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出院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自评,将入选者分为单纯PCI组(SDS〈50分)、PCI合并抑郁组(SDS≥50分)两组,随访1年,记录其死亡情况。比较两组1年病死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纯PCI组1年病死率3.9%,PCI合并抑郁组1年病死率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较单纯PCI患者,伴抑郁患者1年死亡的OR值为2.55(95%CI:1.05~6.17,P=0.039)。结论抑郁是老年PC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王勇耿庆山刘明王磊
- 关键词:抑郁预后
- 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及预后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就诊安阳市人民医院的行急诊PCI的AMI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7例,对照组术后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术后给予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两组连续治疗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实验(6MWT)以及心血管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6个月,两组LVEDD、IVST、LVMI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3个月、6个月观察组LVEDD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治疗3个月观察组IVST、LVMI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治疗3个月、6个月,两组6MWT、LVEF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6MWT、LVEF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为8.77%,与对照组的26.32%比较明显较低(P<0.05)。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对行急诊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有效改善左心室重构和心功能,降低心血管不良预后事件的发生率。
- 张晓丽刘明魏华田伟刘蕾魏新伟
-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依那普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左心室重构预后
- 抑郁与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的关系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抑郁对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连续选取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73名,根据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分为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无抑郁组(49名)、慢性缺缺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组(24名),测定各受试者有关临床资料和血清C反应蛋白浓度.两组间C反应蛋白浓度自然对数比较,并采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C反应蛋白浓度自然对数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1)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无抑郁组自然对数浓度为(1.38±1.29) mg/L,慢性缺血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组自然对数浓度为(1.78± 1.53) mg/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阿司匹林与C反应蛋白浓度自然对数独立负相关(β=-1.070,P<0.01),脑钠肽与C反应蛋白浓度自然对数独立正相关(β=0.426,P<0.01).结论 抑郁对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反应蛋白无明显影响.
- 王勇刘明胡芳芳万艳波
- 关键词:抑郁缺血性心肌病C反应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