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军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翻译
  • 2篇当代译论
  • 2篇译论
  • 2篇文化
  • 2篇跨学科性
  • 2篇翻译研究
  • 2篇传统译论
  • 1篇英汉
  • 1篇英汉互译
  • 1篇语篇
  • 1篇语言
  • 1篇语言差异
  • 1篇身份
  • 1篇思维
  • 1篇思维差异
  • 1篇全球化语境
  • 1篇中西思维
  • 1篇悖论
  • 1篇文化身份
  • 1篇罗曼史

机构

  • 7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7篇刘文军
  • 1篇康兆春

传媒

  • 3篇广东工业大学...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广东广播电视...
  • 1篇经济与社会发...
  • 1篇重庆职业技术...

年份

  • 3篇2008
  • 4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翻译:归化与异化的悖论被引量:7
2008年
古今中外,翻译中归化与异化的论争源远流长;从崇尚归化到提倡异化,并把异化翻译当作激进地抵抗归化翻译的手段,当代译者(学者)们似乎走向了文化诗学与意识形态上的觉醒。但必须认识到的是,翻译从其本身概念内涵上看是归化与异化的悖论;归化与异化对立统一于翻译过程,它们矛盾对立但并不对抗,在实际的翻译中它们是共生互补关系。
刘文军
关键词:翻译悖论
文化“和”化: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化身份的选择被引量:2
2008年
文化身份是一个建构和图绘过程。中国也经历了当代语境下的文化身份危机历程,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对现代性的反诘和"文化保守主义"。这些反应是借用西方现代性的解放性话语所作的本土反思,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缺陷。在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身份的出路在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核心价值,即"和"文化。"和"文化可以更好地发展和更新中国文化。选择"和"文化,也是选择和继承中国传统的、古老的思维和本土话语,它有助于完成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定位,从而实现共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宏大目的。
康兆春刘文军
关键词:文化文化身份全球化语境
从中西思维语言差异看英汉互译被引量:6
2006年
中西思维差异源于宇宙观的不同,西方是主客二分、物我分明的宇宙观,而中国则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由此发展下去工,西方就形成了以形显义的分析型语言体系,中国则形成了以意驭形的“人治”语言。本文从中西思维差异出发,探讨了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建构和语篇组织模式上的差异,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英汉互译的转换策略。
刘文军
关键词:思维差异句法语篇
翻译研究之跨学科性考辨
2006年
传统翻译研究囿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总是围绕翻译四元素即作者、译者、原本、译本打转,鲜有创新性、突破性成果。解构主义的兴起使翻译研究突破二元对立的潘篱,翻译研究步入当代发展阶段,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各派新兴理论迭出,创新性成果日益增多,丰富和完善了译学的学科体系。纵观译论发展史,可知译学研究要发展,译学学科要建立和完善,必然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
刘文军
关键词:翻译研究传统译论当代译论跨学科性考辨二元对立
翻译与民族文化的建构被引量:1
2008年
翻译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长达10个世纪的佛经翻译为汉语注入了大量佛教词汇,促进了汉语句法、篇章结构、文学体裁等方面的革新,提高了汉语的表现力,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学的发展,同时也让佛教的许多思想深入人心。晚清开始的西学翻译则是中国现代性启蒙的捷径,促成了中国的"文艺复兴"。
刘文军
关键词:翻译民族文化
翻译研究之跨学科性考辩
2006年
传统翻译研究囿于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总是围绕翻译四元素即作者、译者、原本、译本打转,鲜有创新性、突破性成果。解构主义的兴起使翻译研究突破二元对立的樊篱,翻译研究步入当代发展阶段,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各派新兴理论迭出,创新性成果日益增多,丰富和完善了译学的学科体系。纵观译论发展史,可知译学研究要发展,译学学科要建立和完善,必然走向跨学科综合发展。
刘文军
关键词:翻译研究传统译论当代译论跨学科性
作者与译者之罗曼史——小议作者与译者关系的变迁被引量:1
2006年
传统的翻译研究范式中,译者是作者的奴隶;作者是中心,是权威,对原本有自始至终的发言权,译者的任务是实现对原本的忠实或对等。解构主义颠覆了作者/原本的权威,推动了翻译研究范式的转型,促进作者与译者关系的变化,使译者的身份地位得到认可,译者主体性得到关注。这种变化大大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为翻译学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刘文军
关键词:范式转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