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信远

作品数:14 被引量:24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5篇显微手术
  • 4篇海绵窦
  • 3篇入路
  • 3篇肿瘤
  • 3篇外科
  • 2篇蛋白
  • 2篇多克隆
  • 2篇多克隆抗体
  • 2篇血管
  • 2篇血管瘤
  • 2篇血性
  • 2篇诊治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切除
  • 2篇球蛋白
  • 2篇缺血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中枢神经

机构

  • 14篇武汉大学

作者

  • 14篇余信远
  • 12篇刘仁忠
  • 9篇简志宏
  • 7篇易伟
  • 5篇连海伟
  • 5篇王峻
  • 4篇冯艳萍
  • 3篇王雷
  • 2篇刘佳
  • 2篇卢祖能
  • 2篇柯应兵
  • 2篇邵灵敏
  • 1篇徐亚青
  • 1篇王雷
  • 1篇熊晓星
  • 1篇杨振兴
  • 1篇秦兴平
  • 1篇丁昊

传媒

  • 6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第16届中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显微外科治疗
研究背景与目的:海绵窦区海绵状血管瘤是颅内海绵窦区一种少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0.4%-2.0%.由于肿瘤与海绵窦内重要结构关系密切,故手术难度大、疗效差;且术前易误诊,术中易发生大出血而危及生命,是显微神...
余信远刘仁忠易伟
关键词:海绵状血管瘤
sLRIG1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2012年
目的制备专门针对富含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1)胞外段(或称可溶性LRIG1,sLRIG1)抗体。方法人工设计、合成sLRIG1抗原多肽,免疫日本大耳朵白兔,颈动脉取血,分离兔血清;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测定抗体效价,免疫印迹鉴定所获抗体。结果抗sLRTG1抗体滴度可高达1:512000;免疫印迹证实所获抗体能与sLRIG1特异性结合,在100kD处蛋白显影清晰。结论成功获得兔抗人sLRIG1多克隆抗体,可满足进一步研究的需要。
易伟余信远柯应兵卢祖能
关键词:多克隆抗体抗体制备
sLRIG1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目的:制作专门针对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1(LRIG1)胞外段(或称可溶性LRIG1,sLRIG1)抗体。方法:人工设计、合成sLRIG1抗原多肽,免疫日本大耳朵白兔,颈动脉取血,分离兔血清;ELISA法测定抗体效价...
易伟余信远柯应兵卢祖能
关键词:多克隆抗体抗体制备
Rathke囊肿并垂体腺瘤2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总结垂体腺瘤伴Rathke囊肿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病例资料。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手术治疗以及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2例病人均经翼点入路行开颅手术,术后病理结果为垂体腺瘤合并Rathke囊肿。1例术后随访13个月复查MRI示未见肿瘤及囊肿复发,1例术后视力较术前好转。结论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临床罕见,鞍区MRI提示垂体腺瘤旁存在囊性信号应考虑合并Rathke囊肿。临床明确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标记。对于压迫症状明显且伴有Rathke囊肿的垂体腺瘤可手术治疗。
王雷王峻简志宏易伟连海伟余信远刘仁忠
关键词:垂体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囊肿神经外科手术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治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12例PCNSL患者,手术+放疗+化疗6例,手术+放疗1例,活检+放疗+化疗4例,活检+放疗1例。结果本组仅2例术前诊断为PCNSL。病理学检查示弥漫性大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10例,小细胞T细胞淋巴瘤2例。10例患者出院后随访10个月至5年,手术+放疗+化疗5例,生存2~40个月,平均12.4个月;活检+放疗+化疗4例,平均生存11.9个月;活检+放疗1例生存3个月。结论PCNSLIN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依赖病理学检查;化疗结合放疗是主要治疗手段;部分病例可考虑个体化手术治疗。
刘仁忠王峻连海伟杨振兴王雷刘佳秦兴平余信远
关键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为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提供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5例中男3例,女12例;年龄34-69岁,平均47.8岁;MRI扫描T2WI明显高信号和显著均质强化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特征性表现;该组患者均经改良翼点或眶颧翼点开颅,其中9例经中颅窝底硬膜外入路,6例经额颞硬膜下入路切除肿瘤,结果9例完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术后11例出现同侧第Ⅲ、Ⅳ、Ⅴ或Ⅵ颅神经麻痹,1例出现对侧偏瘫,无死亡病例。结论显微手术切除是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治疗方法,经中颅窝底硬脑膜外入路是手术切除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较优的手术方式。放射治疗可使部分肿瘤缩小,缓解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亦可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但其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余信远易伟刘仁忠简志宏冯艳萍
关键词: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
经顶枕入路手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
2016年
目的探讨经顶枕入路手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5月经顶枕入路手术切除的2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4例肿瘤均全切,无死亡患者。术后出现视野偏盲2例,颅内感染3例,硬膜外血肿2例(行急诊手术清除血肿),脑积水4例(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结论对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制定手术方案;娴熟的显微手术操作技巧及术后个体化治疗方案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王雷简志宏易伟王峻连海伟余信远丁昊刘仁忠
关键词:脑膜瘤侧脑室三角区显微手术
额颞硬膜外-下入路手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探讨额颞硬膜外-下入路手术切除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12月采用额颞硬膜外-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58例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的临床资料。结果肿瘤全切除46例,次全切除12例;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46例,其中42例0.5~1年后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额颞硬膜外-下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有效的方法,动眼神经麻痹是主要并发症。
余信远刘仁忠简志宏冯艳萍童艳雯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腺瘤海绵窦显微手术
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总结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应用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28例(共35枚)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8个动脉瘤获完全栓塞,5个次全栓塞(>95%),2个大部分栓塞(>90%)。2例出现术中动脉瘤破裂,其中l例恢复良好,无后遗症;另l例发生一过性肢体偏瘫。以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22例中,8例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其中2例术后出现脑缺血的表现,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病人术后出现大面积脑梗死、昏迷而放弃治疗自动出院;其余恢复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6个月;16例复查DSA,均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方法,严格选择适应证、适当的术中及术后抗凝、选择合适的球囊、精确定位栓塞导管的位置、术者技术熟练程度等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王峻刘仁忠徐亚青简志宏余信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宽颈动脉瘤球囊栓塞疗效
干扰素调节因子4基因敲除加重缺血性脑卒中小鼠脑神经功能损伤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明确缺血性脑卒中(IS)后不同区域脑组织中干扰素调节因子4(IRF4)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在IS后神经功能损伤中的保护作用与可能机制。方法:首先通过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闭塞(tMCAO)构建小鼠IS模型(包括野生型和IRF4基因敲除组),随后分别利用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核心梗死区域、缺血半暗带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内IRF4 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同时利用ELISA检测缺血半暗带区域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与TNF-α的表达水平。分别利用RT-PCR与Western Blot检测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iNOS与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Arg-1的mRNA与蛋白表达水平;随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与水迷宫试验检测逃逸潜伏期(EL),利用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检测小鼠脑梗死体积,同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结果:缺血半暗带IRF4表达水平较核心梗死区域与对侧正常脑组织均明显增加。此外,缺血半暗带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与TNF-α表达均明显增加,且与IRF4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iNOS表达明显上调且Arg-1表达显著减少。而IRF4基因敲除导致IS小鼠脑梗死体积增加且神经功能明显恶化。IRF4基因敲除致使IS小鼠脑组织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显著上调,巨噬细胞标志物检测表明IRF4基因敲除致使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此外,IRF4基因敲除导致神经元凋亡明显增加。结论:IS显著诱导缺血半暗带IRF4表达,IRF4敲减可导致IS小鼠炎症反应加重,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且神经功能损伤明显恶化。因此,IRF4表达可能通过调节巨噬细胞极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表达,继而在IS中发挥抗炎和脑保护作用。
余信远简志宏刘仁忠冯艳萍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炎性反应神经功能损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