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淑云

作品数:13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吉林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理学

主题

  • 4篇疫苗
  • 4篇病毒
  • 3篇乙烯
  • 3篇职业暴露人群
  • 3篇森林脑炎
  • 3篇四氯乙烯
  • 3篇细胞
  • 3篇氯乙烯
  • 3篇脑炎
  • 2篇脂质
  • 2篇脂质过氧化
  • 2篇职业卫生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免疫缺陷
  • 2篇灭活
  • 2篇灭活疫苗
  • 2篇活疫苗
  • 2篇过氧
  • 2篇过氧化

机构

  • 11篇吉林市疾病预...
  • 4篇吉林大学
  • 2篇北华大学
  • 2篇吉林市卫生局
  • 2篇长春生物制品...
  • 1篇长春生物制品...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吉林省疾病预...
  • 1篇沈阳铁路局

作者

  • 13篇何淑云
  • 3篇王轶文
  • 2篇付博
  • 2篇齐亚莉
  • 2篇叶琳
  • 2篇张志红
  • 2篇乔建国
  • 2篇王锦
  • 1篇邢辉
  • 1篇周凤岩
  • 1篇李诤
  • 1篇刘娟
  • 1篇李玉莹
  • 1篇赵薇
  • 1篇范学斌
  • 1篇修冬莹
  • 1篇范学彬
  • 1篇关平
  • 1篇刁琳
  • 1篇高航

传媒

  • 3篇中国实验诊断...
  • 3篇中国饮食卫生...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北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 1篇实用检验医师...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年份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6
  • 3篇2004
  • 1篇2003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氯乙烯职业暴露人群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能力的观察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观察四氯乙烯职业暴露人群脂质过氧化与抗氧化能力的变化,以探讨其致癌机制。方法 选择110名某些干洗店四氯乙烯作业工人为接触组(分3组),并以50名不接触任何毒物的某防疫站就业体检人员作为对照,测定血清中丙二醛(MAD)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力水平。结果 接触组3人群血清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接触组1和2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SOD和GSH-Px的活力水平接触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各接触组间MDA含量比较,除接触组3明显高于接触组1(P<0.05)外,其它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本研究条件下,PCE可诱发职业暴露人群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并使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
高航叶琳关平何淑云
关键词:四氯乙烯职业卫生脂质过氧化抗氧化能力谷胱甘肽
四氯乙烯对职业暴露人群外周血微核率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研究空气中四氯乙烯(ICE)浓度和职业暴露人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及尿中三氯乙酸(TCA)浓度的剂量-反应关系,在染色体水平上探讨四氯乙烯对人体可能产生的危害以及接触反应关系。方法 选择从事四氯乙烯作业工龄满1年以上的从业人员和无接触四氯乙烯及其它有毒物质的某卫生防疫站体检的从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中四氯乙烯浓度、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发生率和尿中三氯乙酸的浓度。结果 接触组工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平均微核发生率与对照组工人无显著性差异(P>0.05);空气中四氯乙烯浓度与接触者尿中三氯乙酸浓度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四氯乙烯对职业人群的遗传物质未造成明显损伤,这方面工作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尿中三氯乙酸的浓度能够反映职业人群在工作时接触四氯乙烯的情况,可作为四氯乙烯接触水平的评价指标。
何淑云叶琳高舫张志红
关键词:四氯乙烯职业卫生外周血微核率淋巴细胞
吉林市学校食堂存在的卫生问题及管理对策
2004年
吉林市分别在2003年不同月份内就有2起类似中毒事件发生。为了保障学生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吸取教训,杜绝此类中毒事件再度发生,我们按照吉林省《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的有关要求,于今年上半年开展了全市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整顿工作。笔者现从卫生监督人员的角度来阐述目前我市基层学校食堂及学生集体用餐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何淑云张志红
关键词:学校食堂卫生问题管理对策卫生管理
重组质粒pEgr-1-TRAIL辐射诱导乳腺癌细胞效应的实验研究
2015年
目的将具有辐射诱导表达特性的重组质粒pEgr-1-TRAIL转入乳腺癌MCF-7细胞中,诱导肿瘤杀伤基因TRAIL的表达,实现辐射和基因对MCF-7细胞的双重杀伤效应.方法用ELISA法检测不同剂量x射线诱导TRAIL表达的量效关系及2Gy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TRAIL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处理组MCF-7细胞早期凋亡情况.结果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转染pEgr-1-TRAIL重组质粒的乳腺癌细胞MCF-7,TRAIL表达量明显高于假照组(P〈0.001-0.05),其中5Gyx射线照后表达量最高,TRAIL表达量为假照组的5.1倍.2Gyx射线照射后4h,TRAIL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并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照射后32h达峰值,表达量为照射前的4.6倍.MCF-7-pEgr.1-TRAIL/0Gy组早期凋亡细胞百分数较MCF-7/0Gy和MCF-7-p3.1Egr/0Gy组明显增加(P〈0.01),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MCF-7-pEgr.1-TRAIL/5Gy组细胞早期凋亡率与其他处理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O.001-0.05),MCF-7/0Gy组细胞生长最快,而MCF-7-pEgr-1-TRAIL/8Gy组细胞生长最慢.结论乳腺癌细胞转染pEgr-1-TRAIL重组表达质粒联合x射线照射能够增加MCF-7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
齐亚莉赵大力谢忠伟何淑云
关键词:重组质粒乳腺癌MCF-7细胞
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加强免疫效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评价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加强免疫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选择吉林市森林脑炎发病率较高的蛟河市、舒兰市既往有森林脑炎疫苗基础免疫史的400名8岁及以上健康人群,于基础免疫后18个月,进行1剂加强免疫,加强免疫1个月后,采集受试者静脉血,分离血清,使用森林脑炎Ig G 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Ig G抗体水平。结果 400名受试者中,失访61人,共339人完成加强免疫,男女比例为3.35∶1;抗体阳性325人,阳性率为95.87%,GMC为3 391 VIEU/ml,其中8-16岁、17-59岁及60岁以上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M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女抗体阳性率及GM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试者加强免疫后抗体阳性率较高,产生了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
何淑云王轶文乔建国付博范学彬姜崴
关键词:加强免疫
信息网络化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06年
刁琳刘娟何淑云
关键词:传染病监测系统信息化局域网
人布鲁氏菌病的流行、检测与防治研究进展被引量:27
2015年
布鲁氏菌病为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患病动物或动物产品而感染。该病疫情近年来在我国呈扩散趋势。布鲁氏菌病不仅影响畜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布鲁氏菌病的临床表现复杂,缺乏特异性,实验室检测是确诊该病的重要依据。常用的布鲁氏菌病实验室检测方法有分离培养、血清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其中分离培养法为金标准,但耗时长,不适合临床快速诊断;分子生物学检测为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的方法,具有快速诊断的优势。目前针对动物的预防布鲁氏菌病疫苗技术已较成熟,而对人用布鲁氏菌病疫苗的研发工作还在进行中。人布鲁氏菌病与动物疫情密切相关,因此应多部门协作加强畜牧业的生产管理等工作。同时大力开展疾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重点人群的防护意识和能力。
邱宇鹤王锦何淑云
关键词: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疾病防治疫苗
四氯乙烯对职业暴露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
四氯乙烯又名全氯乙烯,属氯代烯烃化合物,是一种无色具有挥发性的液体,广泛用作干洗剂和工业去污剂等原料.目前,已有研究表明,四氯乙烯具有低至中等毒性,长期低浓度吸入可引起慢性中毒,造成人体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
何淑云
关键词:四氯乙烯神经行为功能遗传毒性脂质过氧化三氯乙酸
文献传递
吉林市HIV-1感染者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检测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人类免疫系统受损,以CD4+T淋巴细胞减少为特征,以继发各种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为主要致死原因。HIV在体内高速持续繁殖并不断破坏CD4+T淋巴细胞,使感染者免疫水平持续下降。因此,HIV在体内繁殖指标-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水平是衡量HIV感染者病程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周凤岩乔建国何淑云李玉莹修冬莹邢辉李诤赵薇
关键词:CD4+T淋巴细胞HIV-1感染者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中枢神经系统病变
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研究被引量:10
2014年
森林脑炎,又称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TBE),是一种由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感染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分布于北温带[1]。我国是森林脑炎的高发区之一,其中东北地区是主要的自然疫源地[2]。疫苗接种是预防森林脑炎发生的最有效措施,我国上世纪中期便已开展森林脑炎疫苗的研发工作,但当时的疫苗存在副反应较大和免疫效果不理想等问题。2004年,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成功研制了新型的森林脑炎灭活疫苗,该疫苗去除了大部分异源蛋白、提高了抗原含量,以降低副反应和提升免疫效果[3]。本研究对此新型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开展效果评价,进一步观察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何淑云付博范学斌隋红王轶文
关键词:森林脑炎病毒灭活疫苗免疫原性安全性自然疫源性疾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