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丹利

作品数:86 被引量:619H指数:15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 35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生物学
  • 4篇农业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矿业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主题

  • 31篇气候
  • 24篇污染
  • 16篇植被
  • 15篇臭氧
  • 12篇气候变化
  • 12篇气象
  • 12篇净初级生产力
  • 12篇初级生产力
  • 8篇气温
  • 8篇臭氧污染
  • 7篇气象因子
  • 7篇降水
  • 7篇NPP
  • 6篇陆面
  • 6篇后向轨迹
  • 6篇
  • 5篇叶面
  • 5篇叶面积
  • 5篇叶面积指数
  • 5篇气溶胶

机构

  • 80篇中国科学院大...
  • 28篇南海气象防灾...
  • 22篇海南省气象台
  • 19篇海南省气象科...
  • 15篇中国科学院
  • 12篇海南省环境科...
  • 10篇云南大学
  • 6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聊城大学
  • 5篇中国气象局国...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4篇国家自然科学...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成都信息工程...
  • 2篇北京农业职业...
  • 2篇三亚市气象局
  • 2篇北京市气象信...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大学

作者

  • 86篇丹利
  • 39篇符传博
  • 12篇唐家翔
  • 8篇季劲钧
  • 7篇吴涧
  • 6篇彭静
  • 5篇何勇
  • 5篇王倩
  • 5篇董文杰
  • 5篇马柱国
  • 5篇冯锦明
  • 5篇邓慧平
  • 4篇俞永强
  • 4篇季劲均
  • 4篇王盘兴
  • 4篇智海
  • 4篇徐永福
  • 3篇郑伟鹏
  • 3篇杨富强
  • 3篇张朝林

传媒

  • 11篇气候与环境研...
  • 7篇环境科学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5篇地球科学进展
  • 5篇生态环境学报
  • 4篇大气科学
  • 4篇环境化学
  • 3篇生态学报
  • 3篇高原气象
  • 2篇科学通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气象学报
  • 2篇水资源与水工...
  • 2篇中国科学:地...
  • 2篇第一届中国大...
  • 1篇气象科学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年份

  • 9篇2023
  • 5篇2022
  • 5篇2021
  • 7篇2020
  • 7篇2019
  • 7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5篇2011
  • 1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4篇2006
  • 5篇2005
  • 1篇2003
  • 1篇1999
8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9年度大气科学领域项目评审与研究成果分析被引量:4
2009年
张朝林丹利夏茹娣
关键词:大气科学基金项目评审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东亚区域气候影响模拟分析
人类活动造成的大范围地表覆盖变化可以明显改变地表的物理特性及其与大气之间的能量、水分和物质交换过程,影响气候系统的能量、水分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从而对气候和环境产生显著的影响。基于近三十年卫星遥感数据反演的东亚区域土...
赵得明丹利钱诚吴涧郑子彦陈亮高艳春张蕾
关键词:LUCC区域气候气温降水
海南地区一次霾过程特征及污染物潜在源区分析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利用海南地区常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多种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针对2014年1月海南地区发生的霾污染事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海南地区北部和东部等多个市县出现持续的霾污染,其中5日最为严重,共有8个市县出现霾,海口市AQI值达到158,PM2.5是此次污染事件的主要贡献者。稳定的大气环流形势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大气环境背景,持续的低层东北风有利于污染物从内陆地区向海南输送。后向轨迹表明外源输送与此次污染事件密切相关。
唐家翔符传博丹利林晓斌
关键词:PM2.5HYSPLIT
基于AVIM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模拟被引量:77
2005年
利用AVIM(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模拟了现代中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分布并计算了全国NPP的碳总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现代陆地生态系统的年NPP变化范围在 0 ~1 389gC/m2 之间,年平均值为 355gC/m2,年吸收 3. 33Pg的大气碳。中国陆地植被NPP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小的趋势,NPP的最大值出现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最小值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新疆地区。中国现代陆地植被NPP主要分布于小于 100gC/(m2·a)、300 ~500gC/(m2·a)以及 500 ~700gC/(m2·a)3个区间,其占总计算值的比例都超过了 20%以上;大于 1 000gC/(m2·a)的NPP最少,只占总数的 2. 15%。对中国陆地植被NPP与气候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降水是影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NPP的主要原因。
何勇董文杰季劲均丹利
关键词: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变化
2014-2019年三亚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被引量:11
2020年
O3在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占比中越来越高,已经逐渐取代PM2.5成为三亚市主要的空气污染物。深入研究O3浓度变化特征对全面掌控三亚市空气质量状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对2014-2019年三亚市O3、NO2浓度以及气象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不同时间尺度O3浓度变化规律及其污染特征,并对2019年11月4-5日O3浓度超标事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亚市O3最大8 h浓度(O3-8 h)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趋势系数为0.347,2019年相对于2014年O3-8 h浓度上升幅度达到了5.85%。2017年三亚市O3浓度在全省18个市县中(三沙市除外)排名第12名,2018年和2019年均为第11名。秋、冬季O3-8 h浓度偏高,春、夏季偏低,O3质量浓度超标主要出现在10月和11月。O3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午后15:00附近。近6年O3浓度超标天数并没有出现显著的上升,而年平均O3-8 h浓度上升可能与一级污染天数下降,二级污染天数增多有关。对2019年11月4-5日三亚市一次O3浓度超标事件的分析表明,稳定的东北风风场、高温低湿的气象条件是造成此次过程的主要原因。11月4日白天O3浓度出现了两个峰值,其中第二个峰值出现的时间偏晚(17:00),表明此次过程中存在明显的O3输送特征。
符传博符传博丹利刘丽君
关键词:臭氧前体物气象因子
全球对流层中层二氧化碳柱浓度数据集(2003–2015)被引量:1
2019年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美国Aqua卫星搭载的大气红外垂直遥感器(AtmosphericInfraredSounder,AIRS)数据反演的2003–2015年全球对流层中层CO2柱浓度资料,利用地基观测结果对其进行验证,并对其进行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全球对流层中层二氧化碳柱浓度数据集(2003–2015)》。数据结果表明:北半球30°N–60°N是CO2浓度高值带,低值中心主要出现在15°S–15°N,140°W–100°E的低纬地区。地基观测与AIRS卫星反演结果基本一致,年增长率约为1.926mL/(m3·a)。该数据集包括:(1)2003–2015年全球对流层中层CO2柱浓度;(2)全球对流层中层CO2柱浓度年平均增长率;(3)200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地基观测与AIRS反演结果对比。该数据集存储为.xlsx和.tif格式,数据量为292 KB(压缩为1个文件,246 KB)。该数据集的分析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报》2018年第61卷第11期。
符传博丹利
关键词:CO2卫星遥感
气候与植被覆盖变化对中国西南亚高山区流域碳水循环的影响模拟被引量:2
2020年
正确认识气候变化对流域森林植被和水文的影响对于林业经营管理与流域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揭示气候与植被覆盖变化对西南亚高山区流域碳水循环过程的影响,用生物物理/动态植被模型SSiB4/TRIFFID(Simplified Simple Biosphere model version 4,coupled with the Top-down Representation of Interactive Foliage and Flora Including Dynamics model)与流域地形指数水文模型TOPMODEL(Topographic Index Model)的耦合模型(以下记为SSiB4T/TRIFFID)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西南亚高山区的梭磨河流域植被演替和碳水循环过程。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流域植被经历了从C3到苔原灌木最后到森林的变化;控制试验流域蒸散在流域植被主要为苔原灌木时达到最大而径流深最小;增温5℃并且增雨40%试验[记为T+5,(1+40%)P试验]流域蒸散在流域为森林覆盖时达到最大而径流深最小。随着温度增加,森林蒸腾、冠层截留蒸发和蒸散的增加幅度明显大于草和苔原灌木,导致森林从控制试验的增加径流量变为减小径流量。从控制试验到T+5,(1+40%)P试验,温度增加使森林净初级生产力有所增加,但对草和苔原灌木的净初级生产力影响很小;植被水分利用效率随温度增加明显减小。西南山区随着海拔高度降低(温度升高),森林从增加径流量转变为减少径流量,植被水分利用效率也相应明显减小。西南山区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对森林—径流关系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邓慧平丹利王倩杨秀静杨富强
关键词:陆面模式水分利用效率
1960~2013年我国霾污染的时空变化被引量:30
2016年
利用近54年(1960~2013年)我国霾日以及一些相关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估计、聚类分析、累积距平和突变检验等多种方法,分析了我国霾日数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的霾污染主要发生在中东部和南部,尤以北京、山西中部和南部、河南局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地最为严重,我国西部和东北部地区相对较少.霾日发生的频率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而且与能源消耗总量有很好的正相关关系.我国霾日数的增加除了依赖于污染源排放加剧外,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天气的发生.近54年降水日数、平均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与霾日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3、-0.635、-0.462和-0.699,远远超出了99.9%的信度检验标准.聚类分析表明,上升极显著、上升显著和上升明显的站点年平均霾日数近年来均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其累积距平的变化趋势为下降-平缓-上升型.轻微上升站点上升时期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与2000年之后,累积距平为多波动型.轻微下降与下降明显的站点快速上升时期为60年代至70年代末,随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累积距平呈上升-平缓-下降型,且在1992~1993年间霾日数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
符传博唐家翔丹利何媛
关键词:聚类分析累积距平
西南亚高山区流域植被演替与地表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模拟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研究西南亚高山区流域植被与地表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用生物物理/动态植被模型SSiB4/TRIFFID与流域水文模式TOPMODEL的耦合模式SSiB4T/TRIFFID模拟了不同气候情景下西南亚高山区的梭磨河流域植被演替和水量平衡过程,分析了流域尺度植被与水量平衡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降水不变温度增加1℃,流域年径流深减小14.8%~20.1%;温度不变降水增加10%,流域年径流深增加19.8%~28.7%,而蒸散仅略有增加;降水不变温度增加2℃,流域蒸散增加28.9%~39.0%,径流深减小39.9%~53.5%;在C3草、苔原灌木和森林3种植被类型中,生长季森林叶面积指数对温度变化最敏感。西南亚高山区流域蒸散对温度变化敏感但对降水变化不敏感,径流对降水和温度变化均很敏感,温度增加通过增加蒸散而减小径流,蒸散与径流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与流域植被覆盖类型有关。随着温度增加,由于森林冠层截留蒸发和蒸腾随温度增加而显著增加,在3种植被类型中森林蒸散增加幅度最大,森林覆盖的流域蒸散和径流对温度变化最敏感。
邓慧平丹利王倩
关键词:植被演替敏感性数值模拟
末次冰盛期以来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拟被引量:6
2005年
利用AVIM(植被与大气相互作用模式)模拟了末次冰盛期(21kaBP)、全新世中期(6kaBP)及现代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大小与分布特征,计算了3个时期陆地植被NPP的碳总量.研究结果表明,冰期-间冰期尺度下的东亚夏季风的变化是影响中国陆地植被NPP变化的主要原因,21kaBP时期中国陆地植被NPP最小,平均值为208gC/m2·a,NPP碳总量为2.05Pg/a;6kaBP时期NPP最大,平均值为409gC/m2·a,NPP碳总量为3.89Pg/a;现代陆地植被的NPP年平均值为355gC/m2·a,NPP碳总量为3.33Pg/a,温暖湿润时期中国陆地植被的NPP比寒冷干旱时期要高.对3个不同气候时期温度和降水与陆地植被NPP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温度是影响21kaBP中国陆地植被NPP的主要气候因子,而降水是影响6kaBP以及现代植被NPP的主要因子.
何勇丹利董文杰季劲均秦大河
关键词:净初级生产力陆地植被末次冰盛期全新世中期干旱时期间冰期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