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旭

作品数:6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篇法性
  • 2篇非法
  • 1篇定罪
  • 1篇定罪标准
  • 1篇新论
  • 1篇行为保全
  • 1篇行政
  • 1篇行政诉讼
  • 1篇证据排除规则
  • 1篇证明力
  • 1篇制裁
  • 1篇人民法院
  • 1篇审查
  • 1篇诉讼
  • 1篇拟制
  • 1篇切入
  • 1篇取证
  • 1篇取证行为
  • 1篇瑕疵
  • 1篇瑕疵证据

机构

  • 5篇四川大学

作者

  • 5篇万旭
  • 1篇张斌

传媒

  • 1篇天府新论
  • 1篇广西政法管理...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四川理工学院...
  • 1篇西部法学评论

年份

  • 5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我国定罪标准的操作性解释——兼评对定罪标准的三种误读被引量:2
2014年
新定罪标准是一个价值追求、评价对象多元的标准体系,既包含了针对单个证据的证据能力标准,也包括了针对作为整体之证据体系的证明力标准。证据能力标准是由庞杂的证据能力规则编织而成的一张刚性的网,而证明力标准则是蕴含了客观证据与人的主观因素之互动的弹性标准。定罪标准是以由单个证据评价到整体评价,由刚性评价到弹性评价为内在逻辑的多层次体系。刑事证据法现代化转型背景下,价值多元和自由证明原则是妥当解释新定罪标准的两个基点,对于这两点的无视、否认或认识不清,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对定罪标准的单一化、客观化、扁平化误读之根本原因。
万旭
关键词:定罪标准证明力
问题与挑战:论人民法院对规范性文件的附带审查被引量:6
2014年
本次行政诉讼法修正拟创设人民法院对规范性文件合法性的附带审查制度,这一制度具有审查模式的附带性、审查对象和处理方式的有限性、审查内容的特殊性等特点。这一制度是在改革时势和原有制度的双重压力下创设的,前一压力使得创设这一制度具有紧迫性和必然性,后一压力使得这一制度的创制需要注重度的把握。草案拟定方案的大部分内容具有相对合理性。这一制度不太可能发展成为类似国外的违宪审查制度,但可能发展出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与立法、行政联动的规范性文件审查机制。这一制度的具体操作"细则"宜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以立法解释的方式作出。检察机关可以在这一制度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万旭
关键词:人民法院行政诉讼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查
论抽象非法取证行为——从“防冤意见”第8条切入
2014年
抽象非法取证行为的实质是对于程序违法取证行为非法性的"拟制",其构成要件包括"符合特定的程序违法类型"与"不存在非法性阻却事由",其主要类型是一个增量而非定量。同程序性制裁理论相比,抽象非法取证行为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当下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尤其是其中的非法言词证据排除规则。同瑕疵证据理论相比,抽象非法取证行为理论在操作上更加简单明了,将两个理论整合起来,可以很好地指导对程序性违法取证行为的规制。抽象非法取证行为理论是一个过渡性理论,随着取证行为非法性的实质向程序非法性倾斜,其可能逐渐被程序性制裁理论吸收。由于抽象非法取证行为对于证据的排除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在设定程序违法取证行为类型和非法性阻却事由类型时须格外审慎。
万旭
关键词:取证法律拟制程序性制裁瑕疵证据
基于“非法性”的分析——新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被引量:1
2014年
非法性是非法证据排除理论的核心范畴。非法性所指,游走于取证行为和证据本身之间。非法性的成分包括实体非法性和程序非法性,两者的比例关系影响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适用范围、处理方式和核心判定要件。非法性依其严重程度而分为四个层次。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主要规制具备足以导致所得证据"不成立"、"不可采"或"可采性待定"之非法性的取证行为或所得证据。根据具体规制之非法性的层次差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分为绝对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相对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此外还存在一些特殊的非法证据排除类型。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所规制之非法性在成分上体现出由实体非法性为主向程序非法性为主的移转趋势。
万旭
关键词:非法性非法证据排除类型化
论我国行为保全制度的历史变迁被引量:3
2014年
新中国的民事保全制度可以追溯到1950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程序试行通则(草案)》,行为保全制度在当时尚未初创;1992年到2012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法制建设、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行为保全制度呈碎片化地在知识产权诉讼和海事诉讼等领域初步创设起来;2013年,以民事诉讼法的新一次修正为标志,行为保全制度正式被纳入到基本法律层面的民事保全制度体系中来。这一历史进程体现了实践变迁与制度规范变迁的双重互动规律以及我国法律制度变迁特有的"稳而慢"的特质。
黄维智万旭张斌
关键词:民事保全行为保全历史变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