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鹤

作品数:263 被引量:1,792H指数:17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214篇期刊文章
  • 39篇会议论文
  • 4篇学位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42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 1篇理学

主题

  • 85篇房颤
  • 83篇心房
  • 82篇心房颤动
  • 51篇心肌
  • 49篇消融
  • 48篇血管
  • 42篇心律
  • 42篇心血管
  • 41篇心律失常
  • 41篇衰竭
  • 40篇心力衰竭
  • 36篇血管病
  • 35篇心血管病
  • 34篇心血管病学
  • 34篇血管病学
  • 34篇梗死
  • 32篇慢性
  • 31篇心肌梗死
  • 29篇室性
  • 28篇心脏

机构

  • 261篇武汉大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6篇武汉亚洲心脏...
  • 5篇上海市胸科医...
  • 4篇广东省人民医...
  • 4篇大连医科大学...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浙江大学医学...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3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复旦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南京大学医学...
  • 2篇北京医院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市第一人...

作者

  • 261篇黄鹤
  • 128篇黄从新
  • 61篇杨波
  • 54篇孔彬
  • 53篇江洪
  • 46篇刘育
  • 46篇唐艳红
  • 44篇赵庆彦
  • 35篇于胜波
  • 34篇秦牧
  • 30篇吴钢
  • 28篇梁锦军
  • 28篇刘韬
  • 15篇王晞
  • 15篇崔红营
  • 14篇石少波
  • 14篇万军
  • 14篇王腾
  • 14篇廖佳芬
  • 13篇熊亮

传媒

  • 49篇中华心律失常...
  • 43篇中国心脏起搏...
  • 9篇中华医学会心...
  • 8篇武汉大学学报...
  • 7篇中华心血管病...
  • 7篇心血管病学进...
  • 7篇疑难病杂志
  • 6篇心血管康复医...
  • 6篇心脏杂志
  • 6篇中国循证心血...
  • 5篇医学综述
  • 5篇医学研究杂志
  • 5篇中国现代医生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国介入心脏...
  • 3篇海南医学院学...
  • 3篇中国综合临床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临床心血管病...
  • 3篇临床内科杂志

年份

  • 7篇2023
  • 6篇2022
  • 9篇2021
  • 16篇2020
  • 16篇2019
  • 9篇2018
  • 10篇2017
  • 27篇2016
  • 28篇2015
  • 24篇2014
  • 18篇2013
  • 37篇2012
  • 21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9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2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应用调查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了解心力衰竭患者中心脏起搏器的应用情况。方法入选19例,其中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3例,Ⅱ级3例,Ⅲ级4例,Ⅳ9例。共植入CRT5台、ICD4台、DDD7台、VVI3台。收集患者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心电图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置入起搏器原因等资料,对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随访、分析。结果随访5年,平均3.7年。其中,置入VVI的3例患者中死亡2例;置入DDD的7例患者中死亡2例;置入CRT的5例患者中死亡2例;置入ICD的4例患者全部存活。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起搏器置入情况需优化,使卫生资源应用更合理,便于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梁锦军黄鹤杨波蒋学俊万军唐艳红夏豪江洪黄从新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脏起搏器
冠心病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异性比较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通过分析冠心病与风湿性心脏病引起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差异,探讨病因对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0年因冠心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住院的心力哀竭患者临床资料,对所有人选患者电话随访。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根据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冠心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异;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确认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结果共1552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随访3年。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分别为1096例(70.62%)和456例(29.38%),存活组和死亡组分别为1113例(71.71%)和439例(28.29%)。平均随访3年,冠心病组和风湿性心脏病组总死亡率分别为33.85%和14.9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冠心病总死亡率为风湿性心脏病的1.53倍(95%CI 1.33~1.86;P<0.01),结论与风湿性心脏病相比,冠心病引起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病因是影响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因应纳入影响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价中。
刘韬于胜波崔红营秦牧孔彬赵庆彦黄鹤杨波黄从新
关键词:心力衰竭病因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预后
不同发病年龄冠心病病人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5
2019年
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冠心病病人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早期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襄阳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77例病人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及发病年龄分为晚发组104例、早发组91例和对照组82例,比较3组临床资料及早发组与晚发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早发冠心病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早发组和晚发组糖尿病、高血压、吸烟、肥胖、早发家族史比例及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早发组吸烟、早发家族史比例及总胆固醇均明显高于晚发组(P<0.05);早发组单支病变、急性冠脉综合征比例明显高于晚发组(P<0.05),右冠状动脉病变、左回旋支病变比例明显低于晚发组(P<0.05)。195例病人冠状动脉轻度病变56例,重度病变139例,早发组重度病变比例明显低于晚发组(P<0.05);将对照组作为参照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早发家族史、吸烟、糖尿病和高血压为早发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相较于晚发冠心病,早发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轻,以单支病变为主;糖尿病、高血压、早发家族史及吸烟是早发冠心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建飞黄鹤
关键词:冠心病年龄冠状动脉病变血脂
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9
2012年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8地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至2010年心衰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经电话随访。根据RDW将患者分为≤13.2%(3981例)、13.3%-14.1%(3996例)、14.2%-14.8%(4319例)和≥14.9%(4385例)组,根据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将RDW〉16%患者分为MCV减低组(MCV〈82fl,420例)、MCV升高组(MCV〉92fl,646例)和MCV正常组(MCV≥82fl、≤92fl,632例)。根据患者是否死亡,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评价RDW预测总体和不同病因心衰患者预后价值、不同RDW组和MCV组总死亡风险。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评价RDW与其他指标相关性。结果(1)共16681例患者纳入研究。以RDW≤13.2%组做参照,RDW13.3%~14.1%、14.2%~14.8%和≥14.9%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0.892(95%C10.818—0.973,P=0.01)、0.859(95%C10.793~0.931,P〈0.01)和1.034(95%C10.961~1.111,P=0.373)。(2)在RDW〉16%患者中,以风湿性瓣膜病做参考,缺血性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高血压心脏病总死亡风险分别为1.437(95%CI1.141~1.810,P〈0.01)、1.651(95%CI1.276~2.138,P〈0.01)和1.276(95%CI1.004~1.621,P〈0.01)。(3)在RDW〉16%患者中,以MCV正常组做参照,MCV升高组和MCV减低组总死亡风险分别为1.351(95%C11.063~1.718,P〈0.01)和1.316(95%CI1.034—1.675,P〈0.01)。(4)RDW相关因素在不同病因中存在差异。结论慢性收缩性心衰患者总病死率与RDW间存在J型分布,RDW升高伴MCV增高或减低均增加总死亡风险,评价RDW的预后价值需考虑病因因素。
于胜波崔红营秦牧刘韬孔斌赵庆彦黄鹤黄从新
关键词:红细胞预后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评价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CA)技术诊断冠状动脉显著狭窄(≥50%管腔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TCA对61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进行检查,并于CTCA检查后2周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结果1例患者因冠状动脉严重钙化4支血管CTCA不可评估,其余60例患者240支冠状动脉血管CTCA均可良好显影,240支血管显著狭窄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0%(72/80)、91.9%(147/160)、84.7%(72/85)、94.8%(147/155)。结论CTCA显示了较高的阴性预测值,可以作为排除冠状动脉显著病变的一种无创标准性检查。
梁锦军晏涵杨波黄鹤夏豪陈芳郭柱力
关键词: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狭窄
IL-6及TNF-α表达与粥样斑块稳定性及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7
2015年
目的 分析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与粥样斑块稳定性及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科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72例,另外选择健康体检者30名,将其分为稳定型斑块组、不稳定型斑块组及正常对照组,检测三组患者IL-6及TNF-α的表达情况,观察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Gensini积分与IL-6及TNF-α的相关性.结果 稳定型斑块组血清IL-6为(28.43± 13.16)pg/ml,不稳定型斑块组为(38.32±18.74)pg/ml,远高于对照组的(3.75±2.42)pg/ml.稳定型斑块组血清TNF-α为(19.09±7.70)pg/ml,不稳定型斑块组为(35.26±14.72)pg/ml,远高于对照组的(3.53±1.99)pg/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6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92,P=0.000),血清TNF-α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99,P=-0.000).结论 IL-6及TNF-α与粥样斑块稳定性及冠心病之间具有相关性,且IL-6及TNF-α水平越高,冠状动脉损害越严重.
朱丽黄鹤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粥样斑块冠状动脉疾病
肺静脉电传导恢复在外科导管迷宫术后房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估心房颤动(房颤)经外科导管迷宫术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经双Lasso导管技术行肺静脉完全电隔离后的疗效。方法在三维电解剖系统指导(Carto)下结合双lasso导管同侧肺静脉标测技术下行经皮射频导管消融术完成。消融术终点:(1)明确同侧肺静脉传导的缝隙并消融致所有肺静脉电位的消失;(2)临床房性心律失常不能诱发。结果对8例经外科导管迷宫术后药物仍无法控制的症状性房颤患者进行了经皮导管射频消融术,男性4例,女性4例,年龄(62±5)岁,左心房内径(50±6)mm,病史时间(9.1±6.3)年。7例患者经双lasso导管技术证实存在肺静脉传导恢复。其中3例患者进行了2次导管消融术,1例患者进行了3次导管消融术。平均随访(5.9±47)个月,7例患者无房颤复发。无消融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外科迷宫术后房性心律失常复发与术中肺静脉未完全电隔离和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应用双lasso导管技术行同侧肺静脉完全电隔离能使大部分病例维持窦性心律。
储慧民黄鹤Karl-Heinz KuckFeifan Ouyang
关键词:心房颤动导管消融肺静脉
不同方法治疗肺栓塞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肺栓塞(PE)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我院80例经CT检查确诊为肺栓塞的患者,采用溶栓、单纯抗凝法、手术/介入取栓法治疗,根据病情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比较并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抗凝治疗26例,总有效率为92%,溶栓治疗39例,总有效率为8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手术/介入成功率为47%,病死率为14%,与溶栓组和抗凝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对患者至关重要,加强抗凝治疗可明显降低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
范阳黄鹤王纯奕
关键词:肺栓塞疗效评价抗凝治疗
湖北地区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病因分析及药物治疗现状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 了解湖北地区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年龄和病因分布特点及心衰治疗情况.方法 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湖北地区8地市12家三级甲等医院2000年至2010年心衰住院患者资料.结果 共12 450例患者入选,其中男性7166例(57.56%),年龄(62.0±14.5)岁.心衰住院患者年龄有减低趋势(P〈0.01).心衰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31.54%)、冠心病(28.24%)、扩张型心肌病(26.57%)、风湿性心脏病(17.49%).不同年龄分组病因分布不同(P〈0.01).治疗以洋地黄类、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主,分别占47.49%、68.75%、50.66%、44.06%和53.08%.但β受体阻滞剂随纽约心脏功能分级增加而使用量减少.结论 湖北地区心衰住院患者年龄有减低趋势.病因以高血压最常见,不同年龄组患者病因分布不同.心衰治疗与规范化治疗尚有差距.
于胜波崔红营秦牧孔彬刘韬赵庆彦黄鹤杨波黄从新
关键词:年龄病因
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猝死患者血液指标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猝死患者的血液学指标特征。方法年龄<60岁AMI患者127例,61例猝死者为猝死组,治疗后病情稳定者66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基本资料及入院24h内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猝死组年龄[(54.1±4.9)岁]、肌红蛋白[(6.0±1.0)mg/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含量[(8.3±1.3)ng/L]、白细胞计数[(13.0±6.3)×109/L]、谷丙转氨酶[(4.5±1.1)u/L]、血肌酐[(4.7±0.7)μmol/L]、三酰甘油[(2.0±1.4)mmol/L]、低密度脂蛋白[(2.8±1.3)mmol/L]高于对照组[年龄(50.0±7.4)岁、肌红蛋白(5.5±1.2)mg/L、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7.3±1.6)ng/L、白细胞计数(11.8±5.1)×109/L、谷丙转氨酶(4.1±0.9)u/L、血肌酐(4.4±0.3)μmol/L、三酰甘油(1.6±0.9)mmol/L、低密度脂蛋白(2.7±0.9)mmol/L](P<0.05),男性比例(73.77%)、血红蛋白[(127.2±28.7)g/L]、血清白蛋白[(34.5±6.2)g/L]低于对照组[男性比例78.79%、血红蛋白(137.5±19.4)g/L、血清白蛋白(39.3±4.6)g/L](P<0.05)。结论年龄、性别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可为AMI患者预后提供预测依据。
黄丹黄鹤肖亚丽廖佳芬孔彬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猝死
共27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