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燕玲

作品数:6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戏剧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篇教育
  • 2篇大学生
  • 2篇文化
  • 1篇当代大学生
  • 1篇心理
  • 1篇心理意义
  • 1篇优秀传统文化
  • 1篇中国红
  • 1篇中华优秀传统...
  • 1篇实境
  • 1篇偏失
  • 1篇青年
  • 1篇青年群体
  • 1篇主体性
  • 1篇自我
  • 1篇自我认同
  • 1篇网络
  • 1篇文化符号
  • 1篇文化环境
  • 1篇文化隐喻

机构

  • 5篇上海戏剧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作者

  • 5篇魏燕玲
  • 1篇吴保和

传媒

  • 1篇理论导刊
  • 1篇云南艺术学院...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青少年学刊
  • 1篇现代教育科学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流量文化环境下青年主体性的偏失与匡正被引量:1
2023年
流量文化具有内容生产的图像叙事、关系构建的趣缘连接以及景观呈现的情感转向等特征。随着流量文化的兴起,青年群体面临着认知、关系以及行动三个层面的主体性偏失,表现为以流量围观为特征的浅表化参与、以“圈地自萌”为特点的部落化交往和以快适伦理为主导的情感式消费。重建青年的主体性,应从培养复杂性思维、培育公共精神、增强反思意识三个方面着力,促进青年群体的深度认知、公共交往与合理行动。
魏燕玲
关键词:青年群体主体性
网络“互夸”的文化隐喻、心理意义与教育启示
2020年
作为新涌现出来的一种青年亚文化现象,网络"互夸"现象受到青年群体和社会舆论的关注。当下中国转型社会语境下,网络"互夸"行为在文化特征上表现为一种狂欢气质和游戏本质,体现了主体对社会支持的渴望。在心理意义上,网络"互夸"满足了青年群体寻求自我认同的心理需求,提供了一种虚拟共情和容纳体验。网络"互夸"现象启示教育者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导向,优化社会支持系统,促进青年自我认同与健康发展。
魏燕玲
关键词:自我认同
意义、内涵与实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被引量:2
2022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教育在成己成人的价值旨趣上是共通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价值教育,在意义向度上,有助于应对市场逻辑下价值差异性的缩小、多元文化下价值认同的危机,以及智能算法下价值主体性的削弱。从内涵向度上,可融入义利并举、中庸理性,以及真实智慧等内容。从实现向度上,应融进课堂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融为思维方式,增进大学生的价值认同;融合数字环境,引领大学生的价值行动。
魏燕玲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教育大学生
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实境遇、理性反思与应对策略被引量:4
2021年
闲暇生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然而,现实中大学生的闲暇生活存在时间虚度、活动泛娱乐化以及状态的非本真化等裂变的风险。这种裂变产生的原因既有客观的社会历史因素,也有主观的认知和价值根源。具体原因可归结为习惯性被动与对自由的误读、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联结以及社会转型与自我认同的危机。加强大学生闲暇教育,要从引导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培育闲暇责任意识以及丰富艺术审美体验等方面着力。
魏燕玲
关键词:大学生闲暇生活闲暇教育
中国红:文化符号与色彩象征被引量:8
2013年
尚红习俗的产生和趋热,体现了中国色彩象征漫长的转换历史、深厚的文化内容和丰富的心理意蕴。本文通过对中国色彩崇尚历史演变的梳理,对红色象征的政治和艺术分析,探寻了中国红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民族心理和社会原因,提出了"中国红"的三个重要来源,即民俗传统、革命潮流和国家意识,以及中国红对当代中国的象征意义、文化表达与商业价值。
吴保和魏燕玲
关键词:中国红文化符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