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黎华

作品数:23 被引量:168H指数:8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水利工程天文地球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9篇水利工程
  • 2篇天文地球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用水结构
  • 5篇石羊河流域
  • 5篇流域
  • 5篇河流域
  • 3篇用水量
  • 3篇神经网
  • 3篇神经网络
  • 3篇水稻
  • 3篇水量
  • 3篇土壤
  • 3篇网络
  • 3篇灌溉
  • 3篇含水量
  • 2篇信息熵
  • 2篇需水
  • 2篇需水量
  • 2篇用水量预测
  • 2篇玉米
  • 2篇生活用水
  • 2篇生活用水量

机构

  • 15篇西北农林科技...
  • 15篇西南大学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3篇河海大学
  • 1篇河北农业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3篇马黎华
  • 7篇粟晓玲
  • 5篇蒋先军
  • 4篇胡笑涛
  • 3篇康绍忠
  • 3篇王振昌
  • 3篇叶琰
  • 2篇龙训建
  • 2篇佟玲
  • 2篇王文娥
  • 1篇胡晓
  • 1篇王素芬
  • 1篇杨元合
  • 1篇叶勇
  • 1篇王平
  • 1篇马光文
  • 1篇贾仲君
  • 1篇杜斌
  • 1篇赵晨
  • 1篇杨雪菲

传媒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灌溉排水学报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水利经济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微生物学报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草业学报
  • 1篇水力发电学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节水灌溉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排灌机械工程...
  • 1篇华北水利水电...
  • 1篇中国农业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垄作免耕对水稻根系特性和氮磷钾养分累积的影响被引量:10
2019年
依托稻田免耕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垄作免耕对Y两优6号水稻根系特性、氮、磷、钾养分累积和产量的变化。研究主要涉及冬水田(中稻-冬水田)、垄作免耕(中稻-油菜)和水旱平作(中稻-油菜)对水稻4个生育时期(分蘖期、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和根系特性,以及水稻根、茎、叶和穗的氮、磷、钾浓度及累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免耕的实际产量达8750.8 kg·hm-2,显著高于水旱平作与冬水田(P<0.05)。在拔节期,垄作免耕水稻根系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及比根长均显著高于水旱平作(P<0.05)。在抽穗期,垄作免耕根表面积最高达1.74 cm 2·cm-3,分别比冬水田和水旱平作提高了3.37%和6.71%;且垄作免耕水稻茎秆氮、磷、钾累积量分别较水旱平作提高了49.26%、33.20%和59.70%。相较于常规平作,垄作免耕水稻抽穗期茎叶的磷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茎叶中氮、磷、钾累积量显著增加(P<0.05);氮、磷、钾养分累积速率显著提高(P<0.05),说明在养分累积的关键时期,垄作免耕能显著提高氮、磷、钾的吸收、分配和累积。在成熟期,垄作免耕水稻籽粒中氮累积量比冬水田和水旱平作显著提高了24.80%和14.30%。在分蘖-抽穗期,垄作免耕水稻的N∶K最低、K∶P最高,表明垄作免耕能显著提高水稻生长前中期对钾的吸收利用和分配。综上,垄作免耕不仅可以增加水稻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在抽穗期显著提高水稻对氮、磷、钾的累积,整个生育期对钾的吸收利用明显优于水旱平作和冬水田,为水稻高产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万琪慧马黎华蒋先军
关键词:养分吸收根系特性耕作模式水稻
基础与实践并行的水资源规划课程构建与尝试被引量:1
2014年
"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是水文及水资源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认识和正确理解水资源系统的一般规律,能够初步掌握水资源规划、开发与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基于基础与实践并行的教育理念对该课程进行一般构建与两种形式的课程形式设计.教学效果表明:算例的自我设计与计算进一步巩固了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微博行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参与热情方面有明显效果.该课程的构建设计与形式设计是针对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
马黎华粟晓玲叶琰
关键词:水资源规划与管理COMPONENTDISPLAY
重庆紫色水稻土中“全程”和“半程”氨氧化微生物的垂直分异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系统评估全程氨氧化细菌(complete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Comammox bacteria)、半程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在典型水稻土剖面的垂直分异规律。2015年发现的"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 Nitrospira)可将氨分子一步氧化为硝酸盐,实现硝化作用。而经典的"半程"氨氧化细菌(AOB)或古菌(AOA)将氨分子氧化为亚硝酸盐后,再由系统发育完全不同的硝化细菌将其氧化为硝酸盐。全程氨氧化细菌实现了一步硝化全过程,根本改变了学术界对2类微生物分步硝化的经典认知,但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方法】选择重庆北碚地区2017年典型水稻土并采集5、10、20和40 cm不同深度土壤(剖面采样点的上下误差不超过1cm),提取水稻土总DNA后,利用标靶功能基因amo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半程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在水稻土不同深度的数量变异规律。【结果】半程氨氧化细菌AOB和古菌AOA均随土壤深度增加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全程氨氧化细菌的两大类微生物则表现出相反的规律,Comammox Clade A的丰度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而显著增加(P<0.05),但Clade B并未有类似规律。Clade A在水稻土不同层次的土层中均比Clade B高出1个数量级,在5 cm和40 cm处的最低和最高值分别为3.42×10~7、8.46×10~7 copies/g。AOA与AOB的丰度大致相当,5cm剖面处数量最高分别为1.23×10~7、1.83×10~5copies/g,但其平均丰度远低于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与AOA、AOB amoA功能基因拷贝数之比为10–2000。【结论】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 bacteria)广泛分布于水稻土不同土层中,且数量远高于"半程"氨氧化细菌和古菌,意味着Comammox可能在水稻土硝化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万琪慧王书玲赵伟烨马黎华贾仲君蒋先军
关键词:氮循环硝化作用
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的数据驱动模拟及缺水风险研究
石羊河流域地处我国典型的西北干旱内陆区,区域内降水稀少,蒸发强烈。该流域是甘肃省河西内陆河流域中人口最多、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最高、用水矛盾突出、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制约性较强的地区。近年来区域内经济迅速发展,农业规模持续...
马黎华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用水结构神经网络集成风险分析
文献传递
基于HYDRUS对稻田不同阶段土壤水分的模拟与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为探寻稻田不同阶段土壤水分状况下的差异性,基于重庆丘陵区紫色土常规轮作水稻土壤水分的连续监测数据,利用HYDRUS-1D模型对稻田淹水、排水落干和收获后3个不同干湿阶段(阶段Ⅰ,Ⅱ,Ⅲ)的土壤水力参数和土壤含水量开展验证模拟分析.研究表明:①根据R^(2)与RMSE的误差分析结果,HYDRUS可以实现对不同阶段稻田土壤水分变化的有效模拟.②根据土壤水量平衡分析,阶段Ⅰ的稻田土壤水分以水分补充的形式为主;阶段Ⅱ和Ⅲ的土壤水分以水分损失为主,底层渗漏量分别占总水分损失量的52%和95%.③根据HYDRUS的模拟结果,降雨直接影响土壤上下边界流的变化;阶段Ⅱ的实际作物蒸腾量和实际地表蒸发量低于阶段Ⅰ的,阶段Ⅲ稻田土壤的地表实际蒸发量与日照时数的关系更密切.
马黎华胡笑涛蒋先军王文娥
关键词:稻田土壤含水量水量平衡
基于时间序列的区域农业供水灰色建模
本文基于时间序列的灰色建模原理,以典型区域的农业供水资料(1999-2006年)为基础,建立了区域农业供水的GM(1,1)传统模型、序列算子模型和新陈代谢模型,通过模型预测精度检验,新陈代谢模型预测效果优于GM(1,1)...
王素芬马黎华
关键词:时间序列GM(1,1)模型农业供水
文献传递
农作区净灌溉需水量模拟及不确定性分析被引量:19
2012年
净灌溉需水量是估算农业灌溉用水量的参考依据。该文以西北干旱内陆区石羊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古浪县,凉州区,民勤县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农业净灌溉需水量宏观驱动力因子(1959-2005)的基础上,以关键因子作为输入项,区域农业净灌溉量为输出项,分别建立农业净灌溉需水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集成模型。并对不同模型的模拟效果进行比较;通过对时间序列的离散化蒙特卡洛(MC)设计,采用不确定性评价指数(d-factor)对3种模型模拟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神经网络BP模型相比,神经网络集成模型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并能合理地指示影响因素与净灌溉需水量的不确定性变化。
马黎华康绍忠粟晓玲佟玲
关键词:灌溉蒙特卡洛模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关中地区用水量的预测被引量:13
2009年
未来用水量的预测对制定区域宏观经济发展规划、水资源规划以及水资源合理配置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在1986-2005年的用水量演变分析基础上,选取出城镇人口、灌溉面积、GDP、耕地面积、降水量和ET06个驱动力因素,建立了基于驱动力因子的用水量预测的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并对关中地区2006-2020年的用水量进行预测。
杨雪菲粟晓玲马黎华
关键词:用水量预测BP模型
番茄果实及茎秆微变化对分根区交替灌溉的响应被引量:13
2014年
研究日光温室番茄果实直径以及茎秆直径微变化在不同天气状况的变化规律以及其与分根区交替灌溉(alternate partial rootzone irrigation,APRI)以及固定部分根区滴灌(fixed root-zone drip irrigation,FDI)条件下不同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可为根据茎秆直径和果实直径微变化指导部分根区灌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利用LPS-05MD植物生理监测系统对日光温室APRI和FDI处理下盛果期的果实直径与茎秆直径的微变化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晴天番茄果实直径以及茎秆直径微变化幅度较阴天显著(P<0.05)。在盛果期,番茄果实直径日增长量(maximum daily increase of fruit diameter,MDIFD)与土壤水分含量关系不密切(R2=0.30,P=0.164),然而MDIFD随着日平均太阳辐射强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大(R2=0.64,P=0.018);盛果期APRI和FDI处理下茎秆直径日最大收缩量(maximum daily stem shrinkage,MDS)与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R2=0.38,P<0.0001);APRI处理MDS与ET0比值(MDS/ET0)随着根区平均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并且MDS/ET0与干燥侧(R2=0.59,P<0.01)以及湿润侧土壤含水量(R2=0.88,P<0.001)均呈现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P<0.01),且以湿润侧的关系极显著(P<0.001);FDI处理下,MDS与ET0比值(MDS/ET0)随着湿润侧根区平均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显著线性增加(R2=0.61,P<0.001),而MDS/ET0与干燥侧土壤含水量无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2=0.02,P=0.64)。该研究揭示了APRI以及FDI处理下日光温室条件下果实直径和茎秆直径微变化的机制,可为该灌溉方式下科学灌溉制度的建立提供依据。
胡笑涛王振昌马黎华
关键词:含水量灌溉分根区交替灌溉番茄
交替沟灌玉米灌浆期茎流影响因子敏感性分析与模型适用性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不同处理玉米茎流进行精准预测,为推算玉米蒸腾耗水量以及制定合理的灌水方案提供新思路。【方法】试验研究对象为夏玉米,品种为西农985。试验设置3个处理,分别为交替沟灌高水处理(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AFI1)、交替沟灌低水处理(alternate furrow irrigation,AFI2)和常规沟灌处理(conventional furrow irrigation,CFI)。AFI1、AFI2每次灌水量为CFI灌水量的2/3和1/2。利用通径系数与互信息分析不同处理的影响因素与玉米茎流相关关系,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理论建立了玉米茎流速率估算模型,以主成分回归模型为对比,对两个模型预测精度和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1)不同处理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有所差异,影响CFI、AFI1玉米茎流的主要因素是气象因子,影响AFI2处理玉米茎流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水分;(2)不同土层含水量对各处理茎流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研究发现10—20 cm和20—30 cm土层含水量与玉米茎流相关程度最高。利用不确定性分析法进一步分析得出,常规处理与高水处理水平下,与茎液流变化关系最密切的土壤含水层为20—30 cm,其次是10—20 cm,低水处理水平下,最敏感的土层为10—20 cm,其次是20—30 cm;(3)根据模型误差分析与模型不确定性分析,神经网络模型RMSE、d-factor值较小,R2值达到了0.9以上,说明神经网络模型预测精度更高,模型更稳定。【结论】与传统方法相比,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茎流进行预测,对指导玉米灌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杜斌胡笑涛王文娥马黎华周始威
关键词:交替沟灌人工神经网络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