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清华

作品数:20 被引量:99H指数:7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护理
  • 9篇腰椎
  • 9篇术后
  • 7篇手术
  • 5篇围手术
  • 5篇围手术期
  • 5篇内固定
  • 5篇颈椎
  • 5篇静脉
  • 4篇血栓
  • 4篇手术期护理
  • 4篇术期护理
  • 4篇围手术期护理
  • 4篇内固定术
  • 4篇内固定术后
  • 4篇静脉血
  • 4篇静脉血栓
  • 4篇脊柱
  • 4篇固定术
  • 4篇固定术后

机构

  • 20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20篇马清华
  • 6篇赵金彩
  • 4篇安永慧
  • 4篇苏丹
  • 3篇申勇
  • 3篇雷涛
  • 2篇邢莉民
  • 2篇何丽英
  • 2篇刘俊英
  • 2篇王林峰
  • 2篇丁文元
  • 2篇王峰
  • 2篇张金巧
  • 2篇王朝霞
  • 2篇张运清
  • 2篇丁俊琴
  • 2篇孙秀梅
  • 2篇王瑞玲
  • 2篇赵莉
  • 2篇井永敏

传媒

  • 7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护士进修杂志
  • 1篇中华风湿病学...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年份

  • 3篇2020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椎间盘突出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特点与治疗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伴有颈椎间盘突出(cervical disc herniation,CDH)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前路手术疗效。[方法]2011年1月~2014年1月,应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OPLL患者78例,其中19例伴有CDH,比较伴有与不伴有CDH患者的资料。14例CDH位于骨化韧带节段范围内,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5例CDH位于骨化韧带的相邻节段,行椎体次全切除并椎间隙减压的"混合式"手术。随访观察患者的神经功能、椎管狭窄率、脊髓扁平率、颈椎曲度等变化。[结果]与普通OPLL患者相比,伴有CDH者病程较短,多在诱因下起病或加重,突出的椎间盘是重要压迫因素。19例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JOA评分由术前9.16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13.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神经功能恢复率为61.55%。颈椎曲度由术前的9.34°提高至随访时的15.19°,椎管狭窄率从术前的38.95%下降至术后的8.47%,脊髓扁平率从术前的0.26恢复至随访时的0.49,术前术后相比上述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C5神经根麻痹,均经保守治疗痊愈。[结论]颈椎间盘突出可造成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临床症状的突然出现或加重,根据椎间盘突出与骨化物的位置关系,选择前路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雷涛高显达苗德超王峰马清华张迪申勇
关键词:颈椎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症椎间盘突出椎体次全切除
间歇充气加压系统联合体位干预对胸腰椎骨折术后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3
2020年
目的观察胸腰椎骨折术后实施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体位干预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0月因胸腰椎骨折在该院行内固定术治疗的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干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体位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措施。分别在术前、术后测定患者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和凝血功能各指标水平,记录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术后下肢疼痛度情况。结果术后1 d、3 d、5 d时,观察组患者髂外静脉、股静脉及腘静脉的平均血流速度(Vm)、血流量(Q)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3d、5d时,观察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只有D-D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5),且下降程度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在术后下肢疼痛程度及住院时间上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为6.66%,对照组的发生率为20.00%,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腰椎骨折术后,对患者实施间歇充气加压泵联合体位干预的方法,可明显提高下肢静脉血液流动性,改善凝血功能,明显降低下肢血栓形成的风险。
马清华苏丹王瑞玲
关键词:体位干预脊柱手术血流动力学
益生菌+水溶性膳食纤维对腰椎内固定术后卧床患者腹胀程度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探讨益生菌+水溶性膳食纤维对腰椎内固定术后卧床患者腹胀程度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2例腰椎内固定术后卧床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6例.对照组患者术后进行常规饮食指导,试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
马清华
颈椎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手术脑脊液漏的预防和处理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颈椎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过程中,预防和处理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行前路手术治疗的47例颈椎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骨化厚度〉5mm,椎管狭窄率〉50%)患者资料,其中15例患者术中出现硬膜缺损,男11例,女4例;年龄40~68岁,平均55.6岁。术前认真分析CT影像,行针对性的减压准备;术中应用直接切除、间接漂浮等技巧减少硬膜损伤,采用缝线修补、肌肉覆盖等方法处理硬膜缺损;术后给予卧床、引流等措施治疗CSFL。结果术后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4.8个月。10例患者伤口愈合,术后未发生CSFL;5例患者确诊出现CSFL,其中4例经加压包扎、引流等治疗4-6d后脑脊液漏出停止;1例形成脑脊液囊肿,经反复穿刺后3周内囊肿消失。所有患者伤口均完全愈合,无一例发生椎管内及颅内感染、气道阻塞等并发症,且无一例行二次修补或转流手术,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颈前路手术治疗严重后纵韧带骨化过程中,术前分析CT片并行充分减压准备,术中避免硬膜损伤及有效修补缺损,术后给予卧床、引流等措施能有效预防和处理CSFL。
雷涛王林峰申勇曹俊明丁文元马清华
关键词:颈椎硬膜下积液手术后并发症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及护理研究
2010年
井永敏赵莉丁俊琴赵金彩马清华刘俊英何丽英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保守治疗骨质疏松骨折压缩性护理
抬高床尾对腰椎术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抬高床尾对腰椎术后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脊柱外科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的腰椎手术患者773例,按术后护理方式不同,分为抬高床尾护理组482例和传统方法护理组29...
马清华
关键词:腰椎术后护理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被引量:13
2009年
马清华赵金彩安永慧
关键词:颈椎病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围手术期护理
颈髓损伤患者的心理分期及护理对策被引量:2
2006年
马清华赵金彩李宝丽
关键词:心理分期颈髓损伤护理对策伤患者括约肌功能障碍神经功能障碍
JOA评分在下颈椎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08年
下颈椎损伤是发生在C_3~C_7的颈椎损伤。依据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JOA)标准提出量化分型护理的方法,即抓住"生命-神经功能-脊柱稳定性-功能康复"这条主线,将下颈椎损伤患者分为一~四型,针对不同JOA评分分型患者的特点进行护理。结果127例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一例因检查搬动而加重神经的损伤,为脊柱脊髓损伤的后续治疗创造了良好条件。
赵金彩赵莉丁俊琴井永敏何丽英马清华
关键词:颈椎脊髓损伤护理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早期深静脉血栓分级预防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探讨分级预防措施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后预防早期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08月至2015年01月1 549例接受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内固定术患者的病历资料, 术前经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确认均无血栓形成, 充分评估DVT的危险因素, 并按评分结果分为低危组(139例, 8.9%)、中危组(353例, 22.8%)、高危组(805例, 52.0%)及极高危组(252例, 16.3%), 接受分级预防。低危组采用基础预防措施;中危组主要采用物理预防措施;高危和极高危组采用基础+物理预防措施, 并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所有患者均于术后5~10 d行双下肢CDFI评估有无DVT形成, 同时观察、记录硬膜外或切口血肿发生情况;对有或可疑有DVT形成者, 术后3个月复查CDFI明确血栓变化情况。结果 1 057例(68.3%)患者同时具备3个及以上危险因子, 其术后形成DVT具有高危或极高危风险, 仅139例(8.9%)患者为低危人群。共27例发生DVT, 发生率为1.74%;低危组0例, 中危组3例(0.85%), 高危组15例(1.86%), 极高危组9例(3.57%)。2例为腓静脉, 1例为胫后静脉, 余24例均为小腿肌间静脉, 所有DVT发生部位均为下肢远端, 且均无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肺栓塞。1 057例联合应用LMWH的患者均未发生硬膜外或切口血肿。术后3个月复查CDFI, 1例腓静脉和11例小腿肌间静脉DVT患者出现血管再通, 其余患者未见血栓进展。结论 针对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后DVT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级预防, 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早期DVT的发生;基础+物理预防措施联合应用LMWH抗凝治疗, 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能明显降低DVT和PE的发生率。
王峰杜伟雷涛王林峰李嘉孙亚澎丁文元张为马清华申勇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静脉血栓形成肝素低分子量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