颉卫东
- 作品数:56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包头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政治法律更多>>
- 乙状窦后入路小脑桥脑角相关血管的显微解剖
- 2009年
- 目的:通过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CPA的解剖结构及其内结构间的关系,观察CPA区血管走行及测量手术相关数据,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6例(32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对小脑桥脑角涉及的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小脑后下动脉的起源和走行方向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CPA包括三个脑池:桥脑前池、小脑桥脑池,小脑延髓池。(2)血管结构:小脑前下动脉绝大多数发自基底动脉,共30例(93.75%)。内听动脉多起始于小脑前下动脉(共23例占72.5%)。小脑后下动脉(PICA)多数由椎动脉上端发出共25例(78.75%),行于Ⅸ、Ⅹ、Ⅺ神经根上方或中间。结论:小脑桥脑角区血管差异较大,上述的解剖结果为外科手术提供了显微解剖学基础,对于术中面神经,位听神经定位,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面神经,位听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 姜永强王芳李树志颉卫东朱红伍周志强
- 关键词:小脑桥脑角听神经瘤显微外科解剖乙状窦后入路
- 远外侧入路骨性标志及相关神经血管的显微解剖研究
- 2012年
- 目的为了充分了解中下斜坡和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探明颅骨表面标志与其周围重要结构的对应关系,为安全、合理地运用远外侧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依据。方法通过对10例(20侧)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带颈尸体头颅(不分性别)和干性颅骨10例(20侧)(不分性别)进行解剖、测量拍摄获取相关资料。结果①枕髁、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环椎、枕骨大孔、乳突是枕下远外侧入路的重要骨性标志;②枕下三角和头外侧直肌、二腹肌是保护深部重要血管、神经的重要肌学标志;③舌下神经管后缘至枕髁后极距离(9.91±0.93)mm(左),(9.99±0.85)mm(右);舌下神经管下缘至枕裸下极距离(8.77±1.07)mm(左),(8.80±1.l l)mm(右);舌下神经管上缘至颈静脉孔下缘距离(9.48±0.87)mm(左),(9.28±1.04)mm(右);舌下神经管长度(10.68±1.07)mm(左),(10.40±1.03)mm(右);舌下神经管与正中矢状面角度(48.3±4.7°)(左),(47.9±4.5°)(右)。结论远外侧入路可以以最短的距离到达脑干和颈延髓的腹侧和外侧,直接的显露下斜坡和颈延髓的腹侧和外侧,为颅神经和椎动脉提供了良好的显露,易于利用颅神经的自然间隙;避免对脑干和颅神经的牵拉,提高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 史占华孙志刚赵鸿玲颉卫东
- 关键词:远外侧入路骨性标志神经血管显微解剖应用解剖学
- 脊髓髓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 2009年
- 目的:总结近年来我科对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外科治疗的经验、探讨手术技巧并评估其效果。方法:对我科2002-2009年经手术治疗的21例脊髓髓内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肿瘤的病理类型、部位、临床症状及体征、辅助检查、手术切除程度、术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本组室管膜瘤42.9%,星形细胞瘤33.3%,血管母细胞瘤14.2%,脂肪瘤4.8%,神经鞘瘤4.8%;总全切率为71.4%,次全切除率为23.8%,部分切除为4.8%,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神经鞘瘤全切率均达100%,无手术死亡患者。结论:根据髓内肿瘤的MRI甚至DSA的表现,对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与手术方式,通过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肿瘤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特别是对室管膜瘤及血管母细胞瘤大都可做到全切。对脊髓髓内肿瘤宜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 董佰卓颉卫东吕俊生孙志刚
- 关键词:髓内肿瘤显微外科
- 重型颅脑损伤对心电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与心电图(ECG)异常改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后24h内首次ECG诊断结果异常者(既往健康,否认有心脏病及高血压病史)。结果 ECG异常发生率较高有:窦性心动过缓,ST段降低,T波低平、双向、倒置,Q-T间期延长,U波明显,T波高耸,左室高电压等。2周内复查ECG65%恢复正常。结论发生颅脑损伤后脑实质特定部位损害,颅内压增高等多种原因,导致ECG可出现暂时性异常改变,随着脑部情况改善,血肿的清除,异常的ECG可恢复正常。
- 尤明丽颉卫东
- 关键词:颅脑损伤心电图
- 亚低温对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和S-100蛋白含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研究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7例,分为亚低温组和常温组,亚低温组与伤后24h内行亚低温治疗,控制直肠温度33~35℃,持续3~5d,各组患者分别于伤后1d,3d,部分患者5d和7d外周静脉采血标本,另以健康者20例作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含量。结果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中NSE和S-100含量分别为(13.87±2.57)mg/L和(0.34±0.12)μg/L,与正常组(6.51±2.31)mg/L和(0.17±0.07)μg/L相比明显增高,持续3~5d,伤后明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亚低温组治疗期间及复温后血清中含量低于常温组(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血清S-100和NSE升高,亚低温治疗能降低它们的含量,改善患者的预后。
- 黄劲超周志强颉卫东
-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蛋白
- 急性颅脑损伤后垂体前叶激素和血糖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变化与颅脑损伤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9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酶联免疫定量分析法动态检测伤后1,3,5,7,14,30d血清催乳素(PRL)、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30例正常人作对照组,损伤程度采用GCS评分评估,预后采用GOS评分评估。结果观察组血清PRL、FSH、LH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TSH较对照组略降低(P>0.05);观察组血清PRL、FSH、LH水平伤后升高(72h内尤为明显),后逐渐降低,血清TSH的水平伤后略降低,后逐渐回升;GCS评分较低者垂体前叶激素变化幅度较大;预后恶劣的颅脑损伤患者垂体前叶激素变化幅度较大。结论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垂体前叶激素PRL、FSH及LH水平明显升高,变化程度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
- 周斌颉卫东吕俊生曾一
- 关键词:颅脑损伤垂体前叶激素血糖预后
- 重型颅脑损伤致急性弥漫性脑肿胀26例
- 1998年
- 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弥漫性脑肿胀,文献报道死亡率达80%以上。我院自1990~1996年共收治26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8~69岁。其中车祸20例,摔伤2例,钝器伤4例。持续婚迷22例,4例有中间清醒期。GCS3~...
- 颉卫东胡景元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脑肿胀急性弥漫性硬脑膜下血肿大脑半球
-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超急性期T波改变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以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来就诊的心肌梗死患者,首次ECG检查以高尖T波为主要特征.
结果:11例患者入院后连续ECG检查从发病到充分发展...
- 尤明丽颉卫东
- 关键词:心肌梗死高尖T波ECG检查
- 文献传递
- 心肌梗死超急性期T波改变的临床意义
-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超急性期T波改变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以胸痛、胸闷, 气短等症状来就诊的心肌梗死患者,首次ECG检查以高尖T波为主要特征。结果:11例患者入院后连续ECG检查从发病到充分发展期图形出现为2-25小...
- 尤明丽颉卫东
- 关键词:心肌梗死高尖T波
- 文献传递
- 脑室内尿激酶灌注治疗严重脑室出血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脑室内尿激酶灌注治疗严重脑室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2例自发性脑室出血采用脑室引流及尿激酶灌注治疗,常规脑室额角进行穿刺,脑室内注入5ml溶1万单位尿激酶的生理盐水,2~3次/d。灌注后夹闭引流管2~4小时后再开放,连用3~4天。引流管放置3~7,平均5天。如脑室引流液逐渐澄清,临床症状稳定,可闭管观察24小时,临床症状无恶化,拔除引流管。结果:12例中治愈7例,好转3例,死亡2例。治疗有效率83.3%,病死率16.6%。未发现再出血与颅内感染。结论:我们认为脑室引流、尿激酶灌注治疗自发性脑室出血,具有高效、安全、操作简单的优点。保证引流通畅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 颉卫东尤明丽
- 关键词:脑室引流尿激酶脑室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