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韦跃龙

作品数:44 被引量:18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2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5篇天文地球
  • 12篇经济管理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5篇旅游
  • 13篇洞穴
  • 10篇地质公园
  • 10篇景观
  • 9篇岩溶
  • 8篇地质遗迹
  • 8篇景观特征
  • 7篇发育
  • 7篇发育特征
  • 6篇地质
  • 5篇旅游洞穴
  • 5篇旅游开发
  • 4篇岩溶景观
  • 4篇织金洞
  • 4篇天坑
  • 4篇旅游资源
  • 3篇地貌
  • 3篇岩溶洞
  • 3篇岩溶洞穴
  • 3篇门关

机构

  • 36篇中国地质科学...
  • 1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44篇韦跃龙
  • 30篇陈伟海
  • 12篇罗劬侃
  • 10篇罗书文
  • 8篇覃建雄
  • 8篇黄保健
  • 8篇李成展
  • 4篇邓亚东
  • 3篇覃星铭
  • 3篇张远海
  • 2篇蒋忠诚
  • 2篇王月粉
  • 2篇潘晓东
  • 2篇杨更
  • 2篇史文强
  • 2篇张晶
  • 2篇翟秀敏
  • 1篇朱德浩
  • 1篇吴山
  • 1篇韩道山

传媒

  • 6篇地球学报
  • 4篇热带地理
  • 3篇桂林工学院学...
  • 3篇广西科学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地理学报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2篇全国第十五届...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地质论评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国岩溶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国土资源信息...
  • 1篇国土资源科普...
  • 1篇重庆师范大学...
  • 1篇全国第十三届...
  • 1篇全国第十四届...

年份

  • 1篇2021
  • 3篇2020
  • 3篇2019
  • 7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 4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贵州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发育特征及评价
贵州织金洞地质公园的遗迹划可分为11大类。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3片相对独立,却又以绮结河为纽带紧密相连的喀斯特地貌单元内,组合构成国内外独特、罕见的织金喀斯特,是贵州高原...
韦跃龙陈伟海何正芳
关键词:地质公园织金洞
四川广元剑门关景区地质遗迹资源及其可持续发展被引量:9
2006年
探讨了剑门关景区地质遗迹资源的分类、特色、开发和保护现状、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能力等,对其地质遗迹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述,以试图改变近年来其旅游业发展速度减慢的状况,为其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韦跃龙覃建雄张凌云
关键词:地质遗迹资源剑门关
重庆奉节天坑地缝景区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奉节天坑地缝景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景区内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天坑、峡谷(含地缝、常态、复合式三种类型)、峰丛洼地、洞穴、象形山、水文遗迹等6大类,它们以下三叠统大冶组和嘉陵江组的碳酸盐岩地层为物质基础,或呈线状,或呈面状,或呈点状,有序分布于奉节天坑地缝喀斯特水文系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天坑及世界上最长的地缝为核心,峰丛、洼(谷)地、峡谷、洞穴、地下河、地表河等为重要补充,形态雄伟、典型、幽美、珍稀的奉节喀斯特景观群。同时在对景区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探讨了奉节喀斯特“横纵分异”式的形成演化过程,并认为它是一个能充分展现天坑、地缝和峡谷喀斯特复杂演化过程和规律的典型代表地,是全球天坑、地缝和峡谷喀斯特地貌演化的杰出范例。
韦跃龙李成展陈伟海吴忠罗劬侃翟秀敏白冰
关键词:天坑地缝
岩溶天坑纵向分带旅游产品开发方式——以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为例被引量:10
2011年
在对乐业大石围天坑群中各个典型天坑单体形态特征和对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其旅游开发现状,提出4个典型天坑不同的旅游产品开发方式,以形成各自不同的核心吸引力:大石围天坑—岩溶山地观光产品体系;黄洞天坑—生态旅游产品体系;穿洞天坑—科普科考旅游产品体系;大曹天坑—探险旅游产品体系。根据不同天坑的旅游产品开发方式和各自的发育特征,将岩溶天坑旅游产品开发方式概括为纵向分带式:顶部,以观光或生态旅游为主;中部,外侧以登山观景体验为主,内侧以极限体验为主;坑底,地质科普游,或地下河、洞穴探险,或森林休闲、环境体验。
韦跃龙陈伟海覃建雄黄保健
关键词:大石围天坑群
贵州织金洞地质公园地质遗迹发育特征及评价
贵州织金洞地质公园的遗迹划可分为11大类。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3片相对独立,却又以绮结河为纽带紧密相连的喀斯特地貌单元内,组合构成国内外独特、罕见的织金喀斯特,是贵州高原...
韦跃龙陈伟海何正芳
关键词:地质公园织金洞
文献传递
岩溶天生桥纵向分层旅游开发方式——以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为例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按发育岩性(可溶岩和非可溶岩),发育规模(如桥高、拱高、跨度等),桥下河谷的发育特征(常年性、季节性河流和干谷),及发育成因(地表和地下),提出天生桥的4大分类方案,简要介绍和概括了近年来中国发现的典型岩溶天生桥的类型、分布格局、发育规模及景观组合和对比特征。然后以重庆黔江蒲花天生桥群为例,初步分析和探讨了它的形成与演化,系统分析和评价了它的资源系统,通过与黔江区、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及国内其它相似景区的对比,概括其资源特色为"一河两桥三窗",并结合其市场条件,将旅游开发主题定格为"桥下游暗河,桥上走天桥,上游漂激流",提出"一心二带一区三环"的功能布局,探讨不同功能区的开发思路,划分出主导、重要和配套3个层次的旅游产品项目,构建连通桥上桥下的三大游览环线,设计出"河-人-桥"三位一体的灯光效果。最后,通过对中国典型岩溶天生桥旅游开发方式的概括、对比和分析,提出岩溶天生桥纵向分层旅游开发方式,并概括出3大分层方式:(1")桥下观光,桥上保护"式;(2)"桥下桥上观光"式;(3)"桥下保护,桥上观光"式。
韦跃龙陈伟海
层序成因动力学参数类型及意义被引量:4
2005年
层序地层学为沉积盆地分析的一个重要手段和方法。层序地层学在沉积盆地分析中的参数包括宏观参数和微观参数。宏观参数特指沉积盆地中同一成因类型或成因相关的层序构成的层序组合体的总体特征,主要包括物质组成、宏观轮廓及叠置序列等。微观参数系指单个层序本身的识别标志,分为层序内部标志和层序界面标志。前者包括层序的几何形态、规模级别、内部构型、成因格架和充填序列等;后者包括界面的物理标识、剖面特征、成因属性和级别类型等。不同的层序参数类型揭示不同的成因背景,反映不同的动态过程和成因动力学意义。通过这些参数类型及其成因意义的研究,可分析层序形成与沉积盆地及板块构造的关系,进而研究层序的形成背景和成因动力学,最终为盆地动力学研究提供基础。
覃建雄韦跃龙
关键词:沉积盆地分析
试论旅游洞穴主题式开发--以广西巴马百么洞为例
本文综述了我国旅游洞穴的开发模式,总结出两种主要的旅游洞穴开发模式,无主题式开发和主题式开发,对各自的开发特点进行了简要总结。同时以广西巴马百么洞为例,对洞穴主题式开发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百么洞“大气、霸气和灵气”的主题...
韦跃龙黄保健陈伟海
关键词:旅游洞穴
文献传递
贵州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喀斯特景观特征及其形成演化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贵州高原西部,园区内喀斯特景观总体可概括为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高峰丛、丘陵、单面山与象形山、水文遗迹等8大类,它们以下三叠统海相碳酸盐岩为物质基础,有序、集中分布于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片相对独立,却又以绮结河为纽带紧密相连的喀斯特区域内,共同构成一个以洞穴、峡谷、天生桥、天坑为核心,形态雄伟、典型、优美、珍稀的高原喀斯特景观群。同时在对公园岩溶景观特征及区域地质背景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探讨了织金喀斯特,及织金洞、绮结河、东风湖三大地貌单元的形成演化过程,并认为它们的发育模式由地下喀斯特逐渐过渡至地表喀斯特,系统完整地纪录了贵州高原喀斯特的演化历程。
韦跃龙陈伟海罗劬侃何正芳谭政权
关键词:织金洞喀斯特景观
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与地质背景及洞穴环境的耦合关系——以广西巴马水晶宫为例被引量:15
2016年
运用岩溶地貌及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成景机制和原理,结合动态耦合的方法和系统的观点,通过"洞穴"这一共同作用的对象,将洞穴的区域地质背景、洞穴外部环境、洞穴内部环境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成景过程进行有机联系,创立某一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成景耦合系统,概括其内涵、特征和意义。同时通过对广西巴马水晶宫区域地质背景、洞穴外部环境、洞穴内部环境等系统分析和研究,全面系统探讨水晶宫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成景耦合过程,并按不同时期区域构造运动的程度及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的形成特征,将该成景耦合过程划分为4个可往复循环的阶段:1区域构造平稳前期—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形成发育阶段;2区域构造平稳中期—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大规模发育阶段;3区域构造平稳后期—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缓慢或停止发育阶段;4区域间歇性构造运动—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崩塌阶段。
韦跃龙陈伟海罗劬侃
关键词:地质背景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