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雍洪军

作品数:30 被引量:16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6篇农业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玉米
  • 8篇基因
  • 7篇配合力
  • 6篇自交
  • 6篇自交系
  • 5篇玉米自交系
  • 5篇杂种
  • 4篇玉米群体
  • 4篇育种
  • 4篇杂种优势
  • 3篇等位
  • 3篇性状
  • 3篇一般配合力
  • 3篇杂交
  • 3篇杂交种
  • 3篇耐旱
  • 2篇单体型
  • 2篇蛋白
  • 2篇等位变异
  • 2篇调控植物

机构

  • 28篇中国农业科学...
  • 6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东北农业大学
  • 2篇山西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河西学院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北京工商大学
  • 1篇河南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八一农...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宁夏农林科学...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恩施土家族苗...
  • 1篇承德市农林科...

作者

  • 30篇雍洪军
  • 26篇李新海
  • 25篇张德贵
  • 24篇李明顺
  • 17篇张世煌
  • 16篇郝转芳
  • 16篇翁建峰
  • 6篇张晓聪
  • 6篇周志强
  • 5篇刘昌林
  • 5篇王楠
  • 4篇白丽
  • 4篇吕香玲
  • 4篇王建军
  • 3篇荣廷昭
  • 3篇张焕欣
  • 3篇潘光堂
  • 2篇谢传晓
  • 2篇宋新元
  • 2篇王振华

传媒

  • 7篇玉米科学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2篇遗传
  • 2篇作物杂志
  • 2篇作物学报
  • 2篇核农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旱相关蛋白在调控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抗旱相关蛋白在调控植物抗旱性中的应用。本发明公开的应用中,抗旱相关蛋白为如下A1)或A2)或A3):A1)氨基酸序列为序列1的蛋白质;A2)在序列1的氨基酸序列中经过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
李新海郝转芳王楠翁建峰李明顺张德贵雍洪军吕香玲张世煌
文献传递
12个外来玉米群体与我国主要种质配合力效应和杂种优势分析被引量:15
2012年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和美国玉米带种质含有丰富的遗传变异,是拓展我国玉米种质基础的重要来源。本文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中综5号、中综6号和中综7号综合种为测验种,与12个外来群体配制36个组合。以郑单958为对照,2009—2010年分别在北京顺义、山东济南和河南新乡进行产量及相关性状测定。利用Miranda Filho-Geraldi模型,评价外来群体主要性状配合力效应及杂种优势表现。结果表明,Pob43、La Posta、Pob21、Pob32、Pob49、Pob501等群体的产量及相关性状GCA表现优良。群体Pob49、Pob501与我国PA种质,Pob32、BS29与我国PB种质,Pob43、La Posta与我国D群四平头种质的遗传关系较近。因此,在改良外来群体适应性的基础上,可以我国A、B和D类群种质为核心,将群体Pob21、Pob49、Pob501与A群种质,Pob32与B群种质,Pob43、La Posta与D群的四平头种质构建复合种质并进行改良,逐步拓宽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遗传基础。
王建军雍洪军张晓聪李明顺张德贵白丽高志强张世煌李新海
关键词:玉米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
利用SSR荧光标记分析我国糯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糯玉米起源于中国或东南亚,是玉米属玉米种的一个亚种。玉米地方品种是我国重要的玉米种质资源,它们往往对地方环境的适应性强,具有一些特异的适应性状。在目前我国收集的糯玉米地方种质资源中,79.55%的来源于西南地区,但是这些...
雍洪军
关键词:糯玉米SSR荧光标记
文献传递
利用SSR荧光标记分析90个糯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被引量:28
2009年
采取混合取样策略,利用荧光SSR技术对来源于我国7个省(自治区)的90份糯玉米地方品种和6个标准测验种自交系基因组的31个简单序列重复(SSR)位点进行了分析。在90个糯玉米地方品种中,共检测出216个等位变异,每个位点检测出2~12个,平均6.97个,多态性信息量(PIC,polymorphic information content)为0.67,标记指数(MI,marker index)为4.92。可初步将90份糯玉米地方品种划为3个类群,其中,广西和贵州的糯玉米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相对更丰富。
雍洪军张世煌张德贵李明顺李新海郝转芳刘晓鑫白丽谢传晓
关键词:糯玉米SSR荧光标记
1970s~2000s玉米主栽品种灌浆与脱水速率研究被引量:24
2015年
1970s推广玉米单交种,标志着我国利用玉米杂种优势育种从选育双交种转向选育单交种为主的阶段。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的灌浆与脱水速率随着年代的更替所呈现的变化规律尚未引起关注。试验于2013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进行,以1970s^2000s大面积推广的14份单交种为试验材料,对不同年代玉米单交种各个时期的子粒、苞叶、穗轴含水量进行分析,计算和分析子粒、穗轴和苞叶的脱水速率及子粒灌浆速率。结果表明,2000年以后审定的新品种子粒灌浆速率快于以前的老品种;新品种的子粒百粒干重高于老品种;新品种的穗轴、苞叶和子粒的含水量均高于老品种。穗轴脱水速率则老品种明显快于新品种;子粒、苞叶脱水速率在不同年代品种之间并无明显差异。
刘艳秋李明顺李新海雍洪军颜娜周志强张晓星夏仁培张德贵郝转芳翁建峰白丽史振声张世煌
关键词:玉米灌浆速率脱水速率
灰斑病抗性相关蛋白ZmPMT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灰斑病抗性相关蛋白ZmPMT1,来自于玉米自交系齐319记为ZmPMT1<Sup>qi319</Sup>为如下(a1)或(a2),来自于玉米自交系掖478记为ZmPMT1<Sup>ye478</Sup>为如下...
翁建峰程子祥吕香玲李新海王建军路明宋新元李明顺周志强郝转芳张德贵雍洪军韩洁楠
不同种质渗入对2个玉米复合群体的改良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为进一步提高玉米复合群体改良效率,本研究采用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中群15、中群16、W9706和四144为测验种,与4个综合种配制16个测交组合。以郑单958为对照,采用不完全区组设计,在河南新乡和山东济南鉴定并分析不同种质渗入玉米复合群体后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不同种质渗入后,中群15和中群16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通过分析农艺性状和配合力表现,综合种CP15-2抽丝期短、株高较低、收获时含水量低、产量高等,抽丝期和产量一般配合力也表现优良;CP15-2×中群15抽丝期、收获时含水量、产量均优于原始群体中群15,其产量特殊配合力和中亲优势较低;CP15-2是渗入中群15的优良新种质,可用于改良其生育期、收获时含水量和产量性状。
杨致远唐娟赵鑫哲张丰屹刘文娟李明顺张德贵李新海雍洪军兰海
关键词:玉米农艺性状配合力
20个玉米群体的遗传关系研究及育种价值评估
导入外来种质是增加遗传变异、拓宽玉米种质基础的有效途径。我国已引进了一批优良热带、亚热带和美国温带种质,研究这些种质与国内种质的遗传关系,是应用外来种质改良国内种质的基础。本研究利用20个CIMMYT、美国及国内群体为材...
雍洪军
关键词:玉米群体一般配合力杂种优势群
文献传递
8个群体在我国东北区玉米育种应用中的潜力分析
2014年
为了评价8个玉米群体在我国东北区的育种应用潜力,采用增广NCII遗传交配设计,以分别代表我国主要种质类群的群体中综5号、中群11和中群12为测验种,与8个玉米群体组配24个杂交组合,连同11个群体在吉林公主岭和辽宁沈阳进行田间联合鉴定,测量产量、抽丝期、穗位高和倒折率。研究表明,吉综A、豫综5号、中综3号、中综4号等4个群体性状表现较好,一般配合力效应较高,在东北区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中综5号×吉综A、中群12×豫综5号、中综5号×中综3号、中群12×中综4号等组合特殊配合力和中亲优势值相对较低,且组合产量相对较高,抽丝期、株高和穗位高适中,较抗倒折。建议将豫综5号和中综4号与A群种质、吉综A和中综3号与D群种质创建复合种质,逐步改良,扩宽我国东北区玉米种质基础。
雍洪军王黎明李明顺张德贵潘光堂张世煌李新海荣廷昭
关键词:玉米配合力杂种优势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穗部性状对种植密度的响应被引量:1
2023年
以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4个不同时期大面积推广的玉米杂交种为材料,探究不同年代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的变化特征及对种植密度的响应,为耐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选取1980s-2010s推广面积较大的12个玉米杂交种,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设置6万株/hm^(2)和12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4行区,3次重复,2017-2018年在辽宁省沈阳市和吉林省公主岭市进行鉴定,收获后调查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等穗部性状。结果表明,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年代更替,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穗粗、秃尖长和百粒重均下降,穗长、穗行数和行粒数未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秃尖长变化尤为显著,1980s-2010s期间平均每10年降幅0.24 cm(高种植密度)、0.19 cm(低种植密度)。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相同年代杂交种果穗均变短、穗变细、秃尖变长、行粒数减少,其中2000s新品种的穗长和2010s新品种的穗粗降幅最小,2010s新品种的秃尖增幅最小(1.04%),表明2000s后选育的玉米品种更耐密。在未来玉米耐密育种过程中,应在维持较高百粒重的同时,加强穗长、穗粗、秃尖等性状的协同改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张宇星杨致远张丰屹李一赵鑫哲唐娟史磊刘晶赵海岩李明顺张德贵李新海雍洪军金峰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穗部性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