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珣

作品数:78 被引量:155H指数:7
供职机构: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6篇专利

领域

  • 56篇农业科学
  • 10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植物
  • 11篇提取物
  • 10篇玉米
  • 10篇内生菌
  • 9篇植物内生
  • 8篇栽培
  • 8篇植物内生菌
  • 7篇代谢产物
  • 7篇杂交
  • 7篇水稻
  • 7篇内生真菌
  • 7篇番茄
  • 6篇性状
  • 6篇金针菇
  • 6篇菌根
  • 6篇醇提
  • 6篇醇提取物
  • 5篇蛹虫草
  • 5篇菌丝
  • 5篇蓝莓

机构

  • 78篇辽宁省农业科...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 3篇哈尔滨工业大...
  • 3篇沈阳市农业科...
  • 1篇吉林农业大学
  • 1篇康平县农业技...
  • 1篇辽宁省果树科...
  • 1篇东北育才学校
  • 1篇葫芦岛农函大...

作者

  • 78篇陈珣
  • 66篇肖军
  • 56篇龚娜
  • 53篇肇莹
  • 36篇杨涛
  • 32篇杨镇
  • 31篇王娜
  • 31篇王红
  • 27篇刘国丽
  • 26篇马晓颖
  • 8篇曹君
  • 7篇任志莹
  • 5篇陶承光
  • 5篇李学龙
  • 5篇肖伟
  • 4篇杨光
  • 4篇王岩
  • 4篇丑静
  • 3篇叶雨盛
  • 3篇陈新华

传媒

  • 11篇辽宁农业科学
  • 8篇北方园艺
  • 4篇江苏农业科学
  • 4篇中国食用菌
  • 3篇长江蔬菜
  • 3篇湖北农业科学
  • 3篇园艺与种苗
  • 2篇吉林农业科学
  • 2篇生物技术通报
  • 2篇浙江农业学报
  • 2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玉米科学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大豆科学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河南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年份

  • 8篇2024
  • 7篇2023
  • 3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9篇2013
  • 7篇2012
  • 9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7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辽宁中熟玉米杂交种产量相关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10年参加辽宁省中熟玉米区域试验的10个玉米杂交组合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为: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空秆率、穗长、秃尖长、穗粗和倒折率。百粒重、行粒数、出籽率、空秆率、穗长等因素与产量的关联度较高,对产量影响较大。百粒重和行粒数是辽宁省中熟玉米杂交种选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在选育中熟玉米品种时,应在保证适当百粒重和果穗长度的前提下,注重选育出籽率高,空秆率低的品种。
刘晶李非李月明陈珣叶雨盛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分析
人参真菌及其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及人参真菌提取物用途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主要是涉及一种从长白山野生人参须根中分离获得的一株内生菌及人工培养条件下的菌丝提取物及其在促进玉米生长、提高抗逆性和提高产量方面的作用。该菌种已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
陶承光杨涛杨镇胡文绣马晓颖王娜肖军王红肇莹陈珣龚娜
水稻盐胁迫的研究概况与展望被引量:2
2012年
盐胁迫是造成水稻减产的重要环境因素之一。本文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从盐胁迫下水稻生理反应、水稻耐盐机理及增强水稻抗盐胁迫的方法等3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水稻耐盐性研究的意义和展望进行了简要探讨。
肖军陈珣肇莹王红王娜龚娜
关键词:水稻盐胁迫生理反应耐盐机理
一种长根菇的自动削根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长根菇的自动削根装置,属于自动削根技术领域,其中,包括自动盒,所述自动盒内部开设有移动槽、放置槽、第一传动槽、第一收集槽、第二收集槽和第二传动槽,所述放置槽内部底端固定连接有双轴电机;其有益效果是,通...
龚娜刘国丽马晓颖陈珣肖军肇莹周泓含
基于LPS炎症模型探究鲍姆纤孔菌(Sanghuangporus baumi)菌丝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免疫调节作用
2023年
鲍姆纤孔菌(Sanghuangporus baumi)是一种药用真菌,具有很高的活性,本文研究在脂多糖(LPS)诱导下鲍姆纤孔菌菌丝多糖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免疫调节作用。以鲍姆纤孔菌菌丝多糖(SJ)为研究对象,利用脂多糖(LPS)诱导的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LPS模型组,SJ处理组(SJ+LPS),采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SJ对巨噬细胞RAW264.7的增殖作用;利用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SJ对巨噬细胞RAW264.7一氧化氮(NO)、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细胞因子分泌量的影响。此外,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Blot)技术,研究SJ对RAW 264.7细胞生成IL-6、TNF-α、IL-1β和iNOS蛋白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SJ处理后巨噬细胞的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0.5%~50%;ELISA法结果表明:200μg/mL组的SJ极显著(P<0.001)抑制在炎症模型下巨噬细胞RAW264.7产NO的能力,比LPS模型组巨噬细胞NO、TNF-α、IL-6和IL-β分泌量分别降低了21.62%、29.99%、35.5%和50.03%。SJ呈剂量依赖的方式极显著(P<0.001)抑制由LPS诱导的促炎介质IL-6、TNF-α、IL-1β和iNOS表达,可减轻LPS引发的炎症反应,且与ELISA法检测到的细胞因子的分泌量变化结果相一致。综上,鲍姆纤孔菌多糖具有良好的免疫调节活性。
马晓颖肖军龚娜刘国丽陈珣杨涛姚澜李长田肇莹
关键词:脂多糖巨噬细胞细胞因子
植物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影响大豆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被引量:1
2013年
植物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为新型、高效、广谱和安全活性物质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为探索不同组合的植物内生菌次生代谢产物对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文章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的方法,分析植物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S1R25D25处理下,大豆的主要产量性状最好,关联度为0.9765,其次为S0.5处理,关联度为0.8310,在S1R25D25处理下,大豆产量性状中百粒重最好,比CK高28.6%。
龚娜杨镇王娜李学龙肖军陈珣杨涛
关键词:灰色关联度分析大豆
水稻转导外源总DNA变异后代盐胁迫下株高及生理指标分析被引量:4
2012年
通过田间筛选的G系列水稻耐盐新品系生理生化指标和形态学指标的测定,进一步鉴定筛选的耐盐水稻的耐盐性。采用沙培法培养水稻幼苗,在水稻幼芽期和两叶一心期进行盐处理,设清水、0.3%NaCl、0.6%NaCl、0.9%NaCl 4个浓度盐溶液浇灌植株。前者,待两叶一心期,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株高;后者,从浇盐水当天开始算起,分别测定第3天和第6天水稻的上述4个指标。结果显示,G16、G20这两个新品系在两个处理下都是随着盐浓度的增加,MDA含量逐渐降低,但在同一浇灌条件下均低于对照G6;Pro含量逐渐升高,但在同一浇灌条件下均高于对照G6;SOD活性先增强后减弱,但在同一浇灌条件下均高于对照G6;随着盐浓度的增加株高逐渐减小,但在同一浇灌条件下均高于对照G6。通过MDA含量、PRO含量、SOD活性和株高的显著变化,由此得出田间筛选出的水稻G16、G20的耐盐性都强于对照G6,从生理角度和形态学角度证实了田间筛选耐盐水稻结果的正确性,也证实了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和株高可以做为水稻耐盐性鉴定的生理生化指标和形态学指标。
肇莹王丽萍肖军王娜龚娜陈珣杨镇王红杨涛
关键词:水稻耐盐株高
植物基因分离的抑制消减杂交PCR被引量:2
2008年
在植物的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生理状态和不同类型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各不相同。因此,比较两种不同类型细胞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是非常必要的。近几年发展起来了一些克隆表达基因的方法(SH,DD,RDA,SSH等)。SSH报道于1996年,该法是以抑制PCR为基础将检测子cDNA标准化与消减杂交相结合所形成的。本文详细阐明了SSH的原理以及操作规则,相对于以上其他方法SSH有一些优点,例如假阳性低,重复性强,灵敏度低和操作繁琐,并对其在植物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任志莹杨立国肖军肇莹陈珣
关键词:基因克隆
金针菇中β-烟酰胺单核苷酸的毛细管电泳测定方法
本发明涉及成分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金针菇中β‑烟酰胺单核苷酸的毛细管电泳测定方法。本发明的测定方法的建立基于对以下条件的筛选和考察研究:样品提取方法、缓冲液种类、缓冲液pH值、操作电压、测定波长、进样时间以及活性剂的添...
肖军马晓颖肇莹陈珣肖健
野生蛹虫草的分离及出草分子检测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为了探讨野生蛹虫草子实体分离的效果和野生菌株子实体的形成与交配型基因的关系,该试验对采集的野生蛹虫草子实体进行分离,并运用PCR技术对分离菌株携带的交配型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11株野生虫草菌株栽培后获得的5株优异资源,形态差异明显;子实体生长形态正常的野生虫草分离株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或者只含有MAT-alpha 1种类型交配型基因,不产生子实体的野生虫草分离株同时含有2种交配型基因。因此通过野生蛹虫草的子实体分离是改变当前蛹虫草资源匮乏的最好途径,同时交配型基因的缺失与蛹虫草出草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肖军夏爽陈珣肇莹
关键词:蛹虫草栽培子实体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