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涛

作品数:7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膀胱
  • 2篇预后
  • 2篇输尿管
  • 2篇尿管
  • 2篇肿瘤
  • 2篇细胞瘤
  • 2篇病理
  • 1篇性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侵犯
  • 1篇移行细胞
  • 1篇移行细胞癌
  • 1篇占位
  • 1篇占位性
  • 1篇占位性病变
  • 1篇诊治
  • 1篇肾上腺
  • 1篇肾上腺皮质
  • 1篇肾上腺皮质腺

机构

  • 7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市泌尿外...

作者

  • 7篇吴长利
  • 7篇陈涛
  • 6篇胡海龙
  • 2篇孙光
  • 2篇谢林国
  • 2篇梅荣
  • 2篇赵文鲁
  • 2篇王仁杰
  • 2篇张羽
  • 2篇邢晨
  • 2篇徐浩
  • 2篇沙楠
  • 1篇陈昌盛
  • 1篇吴波
  • 1篇孙伟粽
  • 1篇杨宇明
  • 1篇李刚
  • 1篇郭宗华
  • 1篇郭战军
  • 1篇汤洋

传媒

  • 4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泌尿外科...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年份

  • 2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马蹄肾合并嗜酸细胞瘤一例报告被引量:1
2014年
患者,男,61岁。因左侧腹股沟坠痛1周,查体发现马蹄肾合并左肾占位5d于2012年9月24日人院。查体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B超检查:双肾下极向中线靠拢,于主动脉前融合,左肾中上部可见5.0cm×3.6cm中等回声结构,提示为马蹄肾合并左。肾占位性病变。
胡海龙王仁杰杨宇明陈涛孙伟粽梅荣赵文鲁吴长利
关键词:马蹄肾嗜酸细胞瘤肾占位性病变左侧腹股沟B超检查肾下极
肾上腺皮质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 总结肾上腺皮质腺癌(ACC)的诊治经验,提高肾上腺皮质癌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5例AC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和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B超示肾上腺实质性中等回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见点状血流反射;CT均示肿瘤边缘模糊,CT值32 ~ 65 HU,强化不均匀;MRI示肿瘤边界欠清,T2加权片上2例呈高信号,1例呈高低混杂信号,病灶中心坏死区无明显强化.5例均行开放性手术完全切除肿物,术后应用米托坦2例、放疗1例;术后随访6 ~ 36个月,平均生存23个月.结论 B超、CT等检查有利于ACC的早期诊断,手术切除是治疗ACC的有效方法.
赵文鲁胡海龙王仁杰梅荣陈涛吴长利
关键词:肾上腺肿瘤肾上腺皮质腺癌预后
后腹腔镜重复肾重复输尿管切除16例报告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重复肾切除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2005年6月~2010年10月行后腹腔镜下重复肾切除术17例,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2~72岁,平均40.4岁。1 7例均位于肾上极。2例因体检发现肾积水就诊;12例因腰痛伴发热就诊;3例因尿失禁就诊。17例患者均术前行磁共振尿路水成像(MRU)、IVU或CT片确诊重复肾,16例重复肾位于左侧,1例患者为右侧重复肾伴积水左侧肾缺如,行右肾穿刺造瘘术。结果:16例手术时间80~200 min,平均110 min。出血量40~400 ml,平均70.5 ml。术中转开放手术1例;术中损伤正常肾盂肾盏2例。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1~3.5天,平均2天,术后住院时间6~8天,平均7天。术前平均血尿素氮(5.8±1.1)mmol/L,血肌酐(70.4±26.5)μmol/L。术后随访3个月,平均血尿素氮(6.0±1.0)mmol/L,血肌酐(81.8±1 9.2)μmol/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前原有症状消失,术后3~24个月B超复查均未见重复肾。结论:后腹腔镜重复肾切除术安全可靠,疗效良好,患者恢复速度快。
吴波孙光吴长利陈涛郭战军
关键词:后腹腔镜重复肾重复输尿管
淋巴血管侵犯在输尿管癌患者中的临床病理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淋巴血管侵犯在输尿管癌患者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出现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2年12月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的输尿管癌患者,且术后病理结果为尿路上皮癌伴有LVI阳性的患者29例,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和病理类型按照1∶2原则匹配58例LVI阴性的输尿管癌患者为阴性对照组。应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采用Kaplan-Meier法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及肿瘤无复发生存期,采用Log-rank检验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LVI阳性组患者平均随访36.76个月,随访期间死亡11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3.0%、68.2%、49.2%;LVI阴性组患者平均随访41.60个月,随访期间死亡7例,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8.2%、91.9%、81.8%。两组患者术后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5,P=0.003);LVI阳性组患者术后出现肿瘤复发17例(58.62%),LVI阴性组患者术后出现肿瘤复发12例(20.69%),两组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52,P〈0.01)。结论:输尿管癌患者行根治性肾输尿管切除术后标本中LVI阳性是能够预测疾病的不良预后,其对于输尿管癌预后的判断及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邢晨沙楠徐浩张羽谢林国陈涛吴长利胡海龙
关键词:输尿管癌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及其意义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合并糖尿病患者的预后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经病理检查回报为NMIBC的200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41例)和非糖尿病组(159例)。所有患者均为首发尿路上皮癌。运用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各临床病理特点对患者无复发生存期(recurrence-free survival,RF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并用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运用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糖尿病与NMIBC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影响其RFS和PFS的预后因素。结果:200例NMIBC患者平均随访14.2(4-40)个月,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34.1%(14/41)和28.3%(45/159),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2.0个月(4-38个月)和14.7个月(5-40个月),肿瘤进展率分别为9.8%(4/41)和6.9%(11/159),糖尿病组较非糖尿病组肿瘤复发率高(χ^2=4.875,P=0.027),无复发生存时间短(P〈0.001),而进展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0)。Cox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糖尿病(P〈0.001,HR=2.731)、肿瘤大小(P=0.012,HR=2.344)和NMIBC更高的复发风险相关,而灌注药物(P〈0.001,HR=0.110)会显著降低NMIBC的复发风险。结论:糖尿病是NMIBC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患有糖尿病的NMBIC患者术后复发率更高。
沙楠胡海龙谢林国陈涛汤洋邢晨徐浩张羽吴长利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糖尿病预后
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附13例报告)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提高对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13例患者中,高血压患者6例,其中5例在排尿时典型发作;间歇性肉眼血尿4例。术前确诊5例。13例均行手术治疗,9例行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行膀胱部分切除和输尿管再植术,1例行TURBT术,1例行TURBT后中转开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术。13例均经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膀胱嗜铬细胞瘤,其中9例患者获得3~11年随访,1例患者术后6年死于肝转移。结论:与排尿有关的阵发性高血压发作,头痛头晕为膀胱嗜铬细胞瘤的典型表现,可应用B超、CT、MRI、^(123)I-MIBG作定位诊断,尿VMA和儿茶酚胺作定性诊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应严格随访。
陈涛吴长利胡海龙孙光郭宗华李刚
关键词:膀胱肿瘤嗜铬细胞瘤病理学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E2F3、C-myc和Bcl-2的表达及其与膀胱癌相关性研究
2012年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组织及正常膀胱黏膜组织中E2F3基因及其下游相关基因C-myc和Bcl-2的表达情况,同时分析E2F3、C-myc和Bcl-2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及3个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揭示BTCC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检测不同病理分期及组织分级的BTCC标本和正常膀胱黏膜中E2F3、C-myc与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2F3 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TCC组织中E2F3、C-myc与Bcl-2蛋白的表达之间的关系及三者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E2F3表达阳性率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与正常膀胱黏膜中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与肿瘤分级和分期密切相关(P<0.01)。肿瘤组织中E2F3 mRNA阳性表达而正常黏膜中E2F3 mRNA呈阴性表达。C-myc及Bcl-2在移行细胞癌组及正常膀胱黏膜中的表达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移行细胞癌组C-myc表达与病理分级、组织分期有关(P<0.01),Bcl-2的表达率只与病理分级相关(P<0.01)。结论:E2F3与膀胱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其不仅是膀胱癌的诊断与预后指标,而且为膀胱癌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E2F3与靶基因C-myc和Bcl-2的表达密切相关,E2F3可能通过与C-myc及Bcl-2协同作用共同参与了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
陈昌盛吴长利胡海龙孙岩陈涛
关键词:膀胱移行细胞癌E2F3C-MYCBCL-2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