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波
- 作品数:8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湖北教育学院中文系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社会学历史地理更多>>
- 从《诗经·周颂》到汉代祭祀诗看秦汉之际的文化嬗变被引量:3
- 1997年
- 当人类走出原始蒙昧,进入理性时代以后,便逐渐意识到自己精神家园建设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如何升华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使人性臻于完善而最终脱离动物性,是先哲们曾苦苦探索思考的重大课题。与西哲柏拉图要将艺术逐出“理想国”的思路相反,中国的先哲们则极为重视艺术对人性的熏陶、教化作用。孔子认为人的成长应该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荀子则更一步分析:“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无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导,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导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諰。”(《荀子·乐论》)艺术是人性的必然展示。
- 陈洪波
- 关键词:《诗经·周颂》文化嬗变祭祀诗秦汉之际《安世房中歌》祭祖诗
- 论《史记》中的智者人格
- 2000年
- 智者人格是特定时代形成的人格模式,其人格构成往往以坎坷、挫磨曲折的人生经历为前提,以洞察、敏锐、超越为基本素质,以事功目标的执着追求为目的.在社会转型时期表现出冲决传统价值的巨大能量.但在新的社会形态完成之后的稳定发展阶段,则必然会消失其光芒,为新的社会形态所形成的新型人格所取代.《史记》中所创造的苏秦、范睢、张良等即是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智者人格,并为后世创立了一种新的人格典范.
- 陈洪波
- 关键词:《史记》智者人格
- 中国古代议理散文中的人格审美意象被引量:2
- 1993年
- 一现行文学史文体分类一般是按照小说、诗歌、戏剧、散文四分法划分的,散文一类几乎包容了三类以外的一切文体,故而本身又可分为许多小类,如议理、史传、山水、小品等。古代散文内容的庞杂,使其作为一种文体的特殊审美感知方式不易确认,造成了研究的困难。故而人们在实际从事研究的时候,往往是将史传类散文向小说类叙事文学的审美性质靠拢,而山水散文、抒情小赋、小品文则向散文诗一类的审美性质靠拢。只有议理散文难以处理,人们或将其中的寓言。
- 陈洪波
- 关键词:人格理想抒情小赋山水散文古代散文文体分类感知方式
- 论汉大赋“以奇为美”的审美特质──兼及汉大赋的兴盛与衰亡原因被引量:3
- 1994年
- 陈洪波
- 关键词:汉大赋审美特质《七发》《子虚赋》审美心态艺术观照
- 由反抗到认同——论汉乐府怨愤诗的文化心态
- 1998年
- 以往许多研究论著对汉代乐府诗的思想价值大多是予以充分肯定的。如认为“它们广泛地反映了两汉人民的痛苦生活”,“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等等。诚然,论者注意到了汉乐府诗那悲怆的风格所蕴含的精神苦痛,但若简单地将这种苦痛归结为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抒写,则必然会使这一个时代的怨愤诗丧失个性,丧失与特定时代的联系,也就很难说历代怨愤诗存在“史”的前后联系了。 我们认为,对汉诗的研究,以至对整个汉代文学的研究,应该紧紧抓住先秦至汉的沧海桑田般的巨大社会变革这一时代特征以及由此派生的社会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为深入的理解汉代诗歌的文化价值。从文化史的角度看,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的社会变革,决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王朝更替、江山易姓;甚至也不仅仅是一种类型的统治阶级代替另一种类型的统治阶级。而更应看到。
- 陈洪波
- 关键词:汉乐府诗怨愤文化心态恐惧感
- 化怨为群——论《诗经》怨愤诗的文化特质
- 2000年
- 社会存在不平现象,即有不平之诗。怨愤不平的情绪是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感受和批判,对于历史发展而言,不平无疑是一种动力,但对于具体的社会形态、社会存在而言,它又极可能成为稳定和谐的一种潜在威胁。如何正确处理,对待特定时期的不平情绪,便成了统治者不可回避的课题,也是思想家们思考的重要课题。孔子对于《诗经》的认识、评价和高度重视,实际上是以《诗经》的表达不平的方式以及所表达的怨愤不平情绪的性质作为对怨愤不平情绪引导、处理的楷模,从而形成特定的文化价值来对人们进行教化,以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
- 陈洪波
- 关键词:《诗经》社会群体文化特质爱情诗社会形态
- 吹尽狂沙始到金──试析先秦两汉田猎题材的审美意蕴
- 1997年
- 陈洪波
- 关键词:先秦两汉审美特质汉大赋审美内涵《弹歌》
- 奇文郁起 其离骚哉——论屈骚的审美特质
- 2006年
- 屈骚作为“衣被辞人,非一代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现象,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屈骚的审美特质,分析了屈原的美学精神,并深入探讨了这种精神形成之原因。
- 陈洪波
- 关键词:屈骚美学精神自我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