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波
- 作品数:16 被引量:216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球更多>>
- 新大陆国家形成的生态学基础:一般和局部模型的构建
- 2008年
- 1965年丹麦经济学家埃斯特·博塞罗普出版了《农业起源的条件》一书,对马尔萨斯经典的人口/资源平衡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短缺会刺激人类在经济上作出变革。她认为栽培和强化农业是社会面对人口压力所促成的进步。博塞罗普的理论受到了学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作者马克·科恩于1977年出版了《史前期的粮食危机》一书,对博塞罗普的理论作了全面的论证和阐述,并首创骨骼古病理学和营养分析的方法来检验农业起源前存在人口压力的假设,最终使古病理学研究成为当代考古学一个前沿探索领域。人口压力理论也激励了卡内罗等学者提出冲突论来解释国家起源的动力机制,并使科恩将其延伸到国家起源动因的阐释上。科恩认为,更新世末和全新世初的人口压力和野生资源短缺,迫使人类社会发展出农业来应对粮食危机,而随后发生的早期国家和集权政府起源也是同一过程的合理结果。当农业人口增长接近土地载能的时候,人类社会就发展出国家机构来应付这种危机。虽然文章从生态学基础来讨论早期国家的起源,但是并没有落入一种环境决定论的窠臼。由于国家起源的一个最基本条件是大量的人口聚集,因此促使人口聚集的生态环境条件是必须考虑的先决条件。科恩在文章中提出,既要肯定国家起源动因应该有通则性的认识,但是也需要对局部状况作具体的分析。因为世界上几大文明中心的环境差异很大,因此这些早期国家的诞生很可能是不同区域中的社会在应对特定环境条件时所做的相似反应,从而表现为具体过程差异较大,但在集权政府形成上有一种趋同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早期国家起源的通则性认识和具体个案的特殊性分析都不可偏废。
- 马克·科恩(M.N.Cohen)陈洪波陈淳
- 关键词:生态学新大陆文化演变
- 史语所的实践与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1928-1949
- 本文首先回顾了1928年之前中国考古学的发展状况,探讨了以史语所考古为代表的中国科学考古学诞生之前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进而分析了史语所科学考古思想宗旨的起源和具体内容。说明史语所学术的指导思想在于在中国推行新学术,这是...
- 陈洪波
- 关键词:史语所
- 文献传递
- 从玉器纹饰看良渚文化宗教信仰中的两类因素被引量:11
- 2006年
- 良渚文化的玉器纹饰可分为两类因素和三个主题。两类因素,即以鸟纹为代表的自然崇拜因素和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祖先崇拜因素,体现出两种主次不同的崇拜形式,在纹饰上它们表现为两种基本主题,同时它们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更高层次的完整的崇拜主题形式。两类因素各自有着不同的源流。鸟祖崇拜在华东地区的新石器文化中具有悠久的传统,尤其在大汶口文化中得到充分发展,在良渚文化中仍有一定的表现。而以直系祖先崇拜为主要内涵的神权宗教,通过对氏族宗教的融合,在良渚文化中发展到极致,其以兽面纹为代表的宗教内涵和艺术传统对商周青铜文化有重大影响。
- 陈洪波
- 关键词:良渚文化宗教信仰
- “哥德堡”号走私鸦片的反思
- 2007年
- “哥德堡”号商船的主人瑞典东印度公司,虽然号称从未向中国贩运过鸦片,但其实是中国贩运鸦片的始作俑者。清廷对国内社会各阶层普遍吸食鸦片现象控制不力,从而变相助长了西方列强的鸦片倾销行为,加速了晚清封建社会的崩溃。
- 陈洪波
- 关键词:哥德堡号鸦片
- 国家起源的理论被引量:10
- 2007年
- 千百年来,国家起源一直是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从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霍布斯、卢梭、弗格森、孔德到摩尔根、马恩和列宁,都有过经典性的系统论述。时至今日,在新资料、新方法、新技术的支持下,在吸收过去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国家起源更成为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三大课题(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和国家文明起源)之一,并且产生了很多既有实证性又有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卡内罗在这篇经典文章中,对当今各种理论流派做了比较详细的概括总结。就他自身而言,是持强制论或者说战争论的观点,认为战争是国家兴起的主要动力。他甚至认为,世界各地的历史学和考古学证据都毫无二致地证明战争是早期国家形成的根本原因,战争以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在国家兴起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当然,他也认为,战争并非国家起源的唯一因素。尽管战争可能是国家兴起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充分条件。国家的兴起还需要一些特殊条件,经过一些具体的过程,例如自然的限制、社会的限制、资源的集中、政治的演化等等。卡内罗的战争论虽然是一家之言,但由于它对历史的继承和现实的尊重而有巨大的合理性,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文明起源研究有重大影响,而且今后仍然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本文写作于1970年,从时间上看观点已显陈旧,但是作为国家起源理论的一种重要流派,仍然值得介绍和回顾。
- 罗伯特·L·卡内罗陈虹陈洪波陈淳
- 关键词:执行法律公元前村落自治政治
- 考古学中的聚落形态被引量:13
- 2007年
- 西方考古学中聚落考古的概念自上世纪80年代由张光直首先引入中国,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在这20多年中,聚落考古学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发展,大家对聚落考古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已经比较熟悉,在实践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可以说,聚落考古学当前已经与地层学、类型学一样成为了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欧文·劳斯这篇与张光直的名篇同名的文章都是发表于1972年。在那个年代,西方考古学中的聚落考古研究正是方兴未艾。虽然同为全面介绍聚落考古学的论文,但劳斯在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与张光直却有很大的不同。张光直主要侧重聚落考古在社会关系研究方面的作用,与威利和特里格一样认为聚落考古就是运用考古资料进行社会关系的研究。而劳斯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看待聚落形态概念在考古研究中的作用,受系统论的影响较大。将这篇文章与以往介绍到国内的聚落考古方面的文献结合阅读,会对西方聚落考古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劳斯认为一个人群的生活系由三个系统所组成,即生态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反映了对环境的适应和资源的利用,文化系统系指人们的日常行为,社会系统则是指各类组织性的群体、机构和制度。在针对过去人类生活的全部问题中,聚落形态的概念(本文作者用的是残存聚落形态,指出了聚落形态作为考古遗存和研究对象的特点,认为它是由人类行为点的网络和每个点位的行为组合所构成)在与此三个系统有关的研究中特别有用。运用聚落形态方法,不仅可以研究文化的社会关系方面,也可以研究文化的生态和行为方面。在实践中,可以从这三类系统所拥有的亚系统入手,寻找证据以重建以上三类系统,复原人类的生活。他将聚落形态分为三个类型,即分散型、集中型和共生型。其中最有启发�
- 欧文·劳斯(Irving Rouse)潘艳陈洪波陈淳
- 关键词:考古学研究聚落形态文化系统考古学家社会结构
- 玛雅低地的聚落形态
- 2007年
- 聚落考古是当代考古学的基本方法之一,戈登·R.·威利就是这一方法的鼻祖。他自1950年代在秘鲁维鲁河谷的开拓性工作被公认为聚落考古的一座里程碑。之后,威利又做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为这种方法的成熟和完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玛雅低地的聚落形态研究就是威利的经典案例之一。在这篇文章中威利主要探讨了通过玛雅低地聚落形态研究其政治、经济问题的一些方法与途径,并结合玛雅象形文字资料,得出了对古代玛雅社会一些迥然不同于以往的新认识,并由此深刻反思了聚落考古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本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对于今天方兴未艾的中国聚落考古研究有着深刻的启示:聚落考古对于文明起源与农业起源这些战略性课题的研究有何重大意义?如何全面看待聚落考古方法本身?如何使调查资料与其它资料结合?,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思考和借鉴的问题。
- 戈登·R.·威利(Gordon R.Willey)陈洪波陈淳
- 关键词:聚落形态农业活动史前农业考古
- 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被引量:3
- 2006年
- 农业起源是国际学术界的重大课题之一,而中国的稻作起源研究由于其丰富的材料在这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东亚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一文是加拿大著名植物考古学家加里·克劳福德和沈辰博士综合中国、日本和韩国近年来稻作考古方面的发现和研究成果所作的述评,在高度评价东亚稻作起源研究成就并赞同某些观点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首先,作者赞同中国水稻的本土起源说,认为可能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一种热带型粳稻。中国考古发现中未见籼稻,籼稻系起源于南亚地区。但是,对于当前所发现一些最早的水稻遗存(如玉蟾岩、彭头山、贾湖,甚至河姆渡)是否为驯化种,作者却持基本否定态度,认为仍然属于野生种,甚至没有足够的考古证据证明是人为采集利用的结果,直到较晚期的龙虬庄,水稻遗存才有了明显的人工干预迹象。农业起源是一个数千年的漫长过程,而非一种突发的事件,这也是国际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另外,作者还对中国学者对野生稻的生物分类方法提出了意见,认为目前的分类方法不够细致,还应该作进一步的划分。作者比较重视稻作起源中的技术手段,对日本学者的DNA方法表示赞赏,认为它解决了如粳、籼不同起源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最后,作者还提到要重视起源问题的文化和生态背景,强调了多学科系统协作的重大意义。
- 加里.克劳福德沈辰陈洪波
- 关键词:稻作起源驯化PEI出土遗址
- 考古学研究中的系统论被引量:6
- 2006年
- 本文发表于1975年,其时新考古学作为一种划时代的思潮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考古学家们为新的研究目标,从其它学科中引进了许多新的思想和方法,系统论作为其中最重要的理论方法之一,开始取代文化历史考古学中的关键学术概念和分析单位——考古学文化(当然,系统论作为人类思想领域的最新成果,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都产生了重要和深刻的影响,而决非仅限于考古学)。并成为考古学理论方法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系统论的精髓在于将考古学从立足于器物静态的分析和分类以及编史学的研究,转向对这些器物制作和使用的人类行为和适应环境等多变量互动系统关系的阐释。考古学文化不再被看作是分析的基本单位和关键概念,而是需要从物质遗存产生的背景和各种因果关系来了解文化的产生和演变,并对考古学研究的概念、方法以及探讨和力求解决的问题做根本的调整。这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放弃过去那些无法解决或意义不大的问题,将精力集中到更加便于观察和更加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本文通过对沃森、勒布朗和雷德曼、克拉克和弗兰纳里等学者有关成果的叙述,详细介绍了系统论引入考古学的起因、过程和发展,从概念的革新和建模方式等方面,阐述了系统论对考古学研究革命性的影响,以及在人类学、民族学等考古学相关领域内所引起的变革。可以说,现代考古学理论相对于经典考古学所取得的突破性的成就,很多方面都是引入系统论思维的结果。阅读本文,虽然作者写作的对象是西方学者,中国读者由于对许多背景知识不是很了解,在翻译和阅读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困难,但是仔细领会其中一些要点,还是能够帮助我们对系统论的意义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 弗雷德·T·普洛格(Fred T.Plog)陈虹陈淳陈洪波
- 关键词:考古学研究系统论建模技术民族学家阿什比理论家
- 鲁豫皖古文化区的聚落分布与环境变迁被引量:14
- 2007年
- 史前时期的鲁豫皖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其地质基础是黄河古冲积扇上的"第二湖沼带"。"第二湖沼带"对于鲁豫皖区史前聚落的空间分布文化面貌和经济类型等的形成至关重要。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到岳石文化时期,鲁豫皖区遗址聚落密集区自南而北逐渐转移,体现了适宜居住区或资源分布区的变迁过程。
- 陈洪波
- 关键词:环境考古聚落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