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李萍

作品数:21 被引量:77H指数:5
供职机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属高等学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4篇身份
  • 2篇性别
  • 2篇身份认同
  • 2篇视觉
  • 2篇黑暗之心
  • 2篇《藻海无边》
  • 2篇安托瓦内特
  • 2篇《黑暗之心》
  • 1篇当代女性
  • 1篇第二次世界大...
  • 1篇新文化
  • 1篇性恶
  • 1篇叙事
  • 1篇叙事技巧
  • 1篇延宕
  • 1篇伊利
  • 1篇英国殖民地
  • 1篇欲望
  • 1篇人性
  • 1篇人性恶

机构

  • 6篇北京第二外国...
  • 6篇北京第二外国...
  • 4篇北京外国语大...
  • 1篇苏州大学

作者

  • 11篇陈李萍
  • 2篇陶家俊
  • 1篇张中载
  • 1篇徐文

传媒

  • 2篇外语教学
  • 2篇江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安外国语学...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国外文学
  • 1篇外国文学
  • 1篇当代外国文学
  • 1篇宁夏社会科学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恶的延宕——《黑暗之心》叙事技巧的“陌生化”被引量:5
2006年
本文旨在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解读《黑暗之心》的叙事技巧。通过分析小说叙事结构的陌生化、叙事角度的陌生化和叙事语言的陌生化,文章探讨康拉德如何在《黑暗之心》中使用双重叙事结构、视角转换与视点转换及晦涩、迂回的叙事语言“延宕”主题的呈现。文章着手于小说的形式技巧,着眼于其人性层面的主题。
陈李萍
关键词:延宕人性恶
从同一到差异——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的三重嬗变?被引量:8
2012年
本文试图梳理启蒙运动以来的女性身份认同理论话语,从以下三个重要的裂变点把握该理论话语内部出现的断裂、转变、延续、更新等话语裂变现象: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与19世纪英国女性的觉醒;法国当代女性身份认同的两种政治主张——波伏娃与伊利格蕾;苏珊.弗里德曼与后现代身份认同的差异性。上述梳理揭示了女性身份认同从同一到差异的演变及其不断差异化与多元化的嬗变趋势。
陈李萍
关键词:理论话语
从美国禅宗诗到“残缺苹果”的视觉符号——美国新文化潮流中的禅宗美学被引量:2
2014年
通过史蒂夫·乔布斯的苹果公司"残缺苹果"的图像符号与禅宗美学因素的关联,溯源到"垮掉派"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禅宗思想接受、对寒山诗的阐释以及再创作,反思中国禅宗美学对美国"新文化"的艺术审美和科技美学创意的历史作用,阐明了禅宗美学中"残缺"的审美观念对美国诗歌与科技文明审美理念的潜在塑形与视觉冲击功能。重在申明东西方文明历史交流与融合是推动艺术与科技美学观念创新的内在动力。
徐文陈李萍
关键词:禅宗美学
身份认同的张力--论夏洛蒂·勃朗特的阶级与性别身份认同被引量:5
2014年
19世纪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阶级与性别身份认同对深入解读其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了解维多利亚早期英国中产阶级女性身份意义深远。本文运用传记批评方法切入夏洛蒂·勃朗特所处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结合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及叙事学相关理论探讨夏洛蒂·勃朗特阶级与性别身份认同的含混性与复杂性以及该认同在其作品中的投射,揭示夏洛蒂·勃朗特阶级与性别认同的内在张力,同时挖掘隐匿在19世纪父权制文学标准和社会规范背后英国女作家独特的身份话语策略。
陈李萍陶家俊
关键词:夏洛蒂·勃朗特阶级性别身份认同
波伏娃之后——当代女性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性批判被引量:8
2011年
以性别视角切入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追求。波伏娃旨在阐明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伊利格蕾的女性主体性理论暗示了主体身份建构中从现代同一的文化身份认同到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的转向,克里斯蒂娃强调多重异质性主体的语言建构。女性主体性理论家们不断从阶级、性别、身体、知识、书写、言说、语言、种族等角度拓展女性主体性理论的讨论维度,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导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维度,她们的理论也成为管窥西方社会演变及西方哲学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陈李萍
关键词:女性主体性波伏娃克里斯蒂娃
监视与反监视——《维莱特》中露西·斯诺身份认同的视觉张力被引量:2
2013年
在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维莱特》中,"监视"一词遍布文本始末。以此为切入点,本文聚焦《维莱特》中监视与反监视的权力对决,解读主人公露西·斯诺如何借助反监视话语策略构建主体身份的过程。在集中探讨露西与贝克夫人、露西与保罗以及露西与约翰医师之间的监视与反监视权力对决之后,本文认为,露西借助冷眼旁观、女性凝视、自我赋权等反监视话语策略对抗各种监视,消解内含其中的规训权力,在社会阶层中不断上升,构建自己作为独立女性的主体身份。
陈李萍
关键词:身份认同
克里奥尔“他者”的声音——吉恩·里斯的异质性文化身份及其批评理论被引量:1
2013年
本·阿格一向反对划定一片对文化研究的认知领地,因为这片领地变化太快:今天用来印刷利奥塔理论的初级读本的纸张,几年后就可能被回收利用,用来出版波德里亚的著作或是尚未被发现的很可能是昙花一现的新理论家的著作。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文化研究的所谓前沿的流动性与不确定性。本期这组笔谈之所以冠之以"前沿问题",是因为其中既有对时下流行的互联网的文化研究,也有对"中国声音""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思考,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带来更多"前沿问题"的出现和生成。
陈李萍
关键词:文化身份克里奥英国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声音
后殖民视野中主/奴范式的文学表征——论《黑暗之心》与《蝇王》的双层结构及其裂变被引量:7
2010年
本文立足后殖民视野,通过分析主/奴范式在英国文学经典作品《黑暗之心》与《蝇王》中的双层结构及其裂变,反思西方殖民话语中居主导地位的主/奴范式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表征,并借此反思黑格尔哲学中的主/奴辩证思想。《黑暗之心》中主/奴范式在表层结构上呈现为白人殖民者与非洲黑人土著之间充满血腥暴力的主/奴认同关系,在深层结构上却隐匿地表征了作为主人和施暴者的白人殖民者的心理创伤。《蝇王》中主/奴范式在表层结构上裂变为作为主人和施暴者的白人殖民者与作为奴隶和受虐者的被殖民者这一二元对立关系中后者的缺场,在深层结构上却表征了白人施暴者欲望的内爆。
陈李萍陶家俊
欲望景观下的性别表演——论达芙妮·杜穆里埃的双性恋认同被引量:5
2013年
本文从贯穿达芙妮·杜穆里埃生命的三条主线——作家与父亲的关系、她的生理性别所承载的生活自我与被压抑的男性认同("匣子里的男孩")之争、作家的书写自我在作品中的投射——着手解读达芙妮的双性恋性别认同,挖掘出隐匿在爱德华时代社会规范之下女作家通过身体、欲望与作品所呈现的隐性书写。纵观达芙妮·杜穆里埃的一生,她在双性恋认同下的性别表演不断挑战着生物性别和社会规范对女性性别认同的恒定描述,揭示出性别身份的虚幻本质及其被重构的可能性。同时,达芙妮·杜穆里埃的性别与性态认同对深入解读其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陈李萍张中载
白皮肤、白面具——《藻海无边》中的身份认同障碍被引量:26
2013年
本文聚焦《藻海无边》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认同障碍,通过解读安托瓦内特既无法与白人认同亦无法与黑人认同的身份困境,以及罗切斯特在加勒比殖民地经历的认同障碍,揭示白皮肤之下克里奥尔身份与宗主国白人男性殖民者身份的虚幻本质。文章指出,吉恩·里斯在《藻海无边》中的重写实践不仅暴露了隐藏于西方现代殖民权力/知识话语内部身份障碍的结构性因素——主/奴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同时呼应了主/奴辩证哲学的后现代转向。
陈李萍
关键词:《藻海无边》安托瓦内特罗切斯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