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志欣

作品数:10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香港保健协会科研基金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干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缘细胞
  • 2篇肿瘤
  • 2篇肿瘤干细胞
  • 2篇高校
  • 2篇边缘细胞
  • 1篇蛋白反应
  • 1篇蛋白质代谢
  • 1篇多药
  • 1篇新人
  • 1篇学科
  • 1篇亚群
  • 1篇研究生教育
  • 1篇育人
  • 1篇育人路径
  • 1篇折叠
  • 1篇质粒
  • 1篇融汇

机构

  • 9篇苏州大学
  • 3篇苏州中药研究...

作者

  • 10篇陈志欣
  • 6篇顾振纶
  • 4篇秦正红
  • 3篇曹志飞
  • 2篇郭次仪
  • 2篇李嫄渊
  • 2篇周文轩
  • 2篇魏敏
  • 2篇李恒
  • 1篇陈琳
  • 1篇张琦
  • 1篇蒋小岗
  • 1篇刘春风
  • 1篇李新平
  • 1篇韩蓉
  • 1篇张慧灵
  • 1篇曹建平
  • 1篇林芳
  • 1篇张祖斌

传媒

  • 1篇中国药理学通...
  • 1篇肿瘤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苏州大学学报...
  • 1篇神经科学通报
  • 1篇Neuros...
  • 1篇科教导刊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未折叠蛋白反应及其在生理功能与疾病中的作用
2005年
未折叠或错误折叠的蛋白质在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中聚集促使细胞做出适应性反应,包括上调位于内质网的各种酶和分子伴侣,这被称为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未折叠蛋白反应存在于所有的真核细胞中,是人们了解最多的细胞器间信号传导系统模型。未折叠蛋白反应信号传导的基本机制最先在酵母中被阐明,在哺乳动物中有类似机制但表现得更为复杂。目前已经知道哺乳动物中有三条途径涉及UPR信号传导,分别是IRE1-XBP1路径,ATF6路径和PERK-elF2α磷酸化-ATF4路径。UPR在细胞生理病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疾病如神经退行性疾病、糖尿病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与蛋白折叠错误及由此引起的UPR有关。这些疾病也被称为错误折叠蛋白疾病。
陈志欣顾振纶秦正红
关键词: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蛋白质代谢神经退行性疾病
亨廷顿舞蹈病一家系四例被引量:4
2006年
林芳陈志欣刘春风顾振纶秦正红
关键词:亨廷顿舞蹈病家系不自主运动无感觉障碍反应迟钝先证者
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学检验领域,尤其是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针对现有培养装置对培养皿的稳定性较低,且在拿取和放置培养皿时操作步骤较为繁琐的问题,现提出如下方案,其包括恒温培养箱、若干个放置板和若干个限位组件,若干个放置板均滑动...
钱书帆陈琳蒋晓乐李嫄渊陈志欣曹建平张琦
探索“双一流”高校科研育人路径塑造未来自主创新领军人才
2024年
高校是新时代新型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和重要力量,应该瞄准国家战略需求,深挖科研育人内涵,结合自身办学特色进行科教融合改革探索,聚力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本研究尝试从强化价值观引领、社会责任和科研伦理教育,着力构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平台,实施导师制和科研团队制度,加强开放型学生自主创新科研基地建设,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五个方面探讨实现“双一流”高校科研育人的可能路径,以期为“双一流”高校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魏敏陈志欣李恒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模式下生命科学专业学生的发展方向分析
2023年
以苏州大学苏州医学院生命科学专业联合培养的本科生、研究生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高校和研究所联合培养模式提高了学生群体之间的互相交流,促进本科教学课程的建设发展,提升了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但也凸显出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交叉学科培养环境和科研实践机会,高校和研究所之间的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搭建跨机构合作平台,提升高校和研究所对联合培养的认知度;引入实际需求,推动生命科学领域产学研融合培养创新意识;发挥国际资源优势,加强学术资源共享和国际交流项目等对策。
李恒陈志欣李嫄渊魏敏
关键词: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
Analgesic effects of receptin, a chemically modified cobratoxin from Thai-land cobra venom被引量:8
2006年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analgesia induced by receptin (REC), a chemically modified cobratoxin (CTX, a long-chain postsynaptic α-neurotoxin from Thailand cobra venom), and the effects of atropine and naloxone on antinociceptive activity of REC in rodent pain models. Methods REC was administered intraperitoneally (5 mg/kg, 7.07 mg/kg, or 10 mg/kg, i.p.) or intra-cerebral venticularly (62.5 μg/kg, i.c.v.). The antinociceptive action was determined using the hotlate test, the acetic acid writhing test and tail flick assay in mice and rats. The involvement of cholinergic and the opioid peptidergic systems in REC-induced analgesia were examined by pretreatment of animals with atropine (Atr; 0.5 mg/kg, i.m. or 10 mg/kg, i.p.) or naloxone (Nal; 3 mg/kg, i.p.). The effect of REC on motor activity was tested using the Animex test in mice. Results REC (5 mg/kg, 7.07 mg/kg or 10 mg/kg, i.p.) exhibited a dose-dependent analgesic action in mice as determined with hot-plate test and acetic acid writhing test. The significant analgesia of REC was seen 2 h to 3 h after its administration. In the rat-tail flick assay, the administration of REC at 62.5 μg/kg (1/160 of systemic dose; i.c.v.)produced marked analgesic effects. Atropine at 0.5 mg/kg (i.m.), 10 mg/kg (i.p.) or naloxone at 3 mg/kg (i.p.) failed to block the analgesic effects of REC. REC at the highest effective dose of 10 mg/kg did not change the spontaneous mobility of mic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REC has analgesic effect. This activity appears to be mediated through the 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though central nervous system may contribute to REC's analgesic effects. The central cholinergic system and opioid peptidergic system appear not to be involved in the antinociceptive action of REC.
张慧灵韩蓉陈志欣顾振纶Paul F.ReidLaurence N.Raymond秦正红
关键词:ANALGESIAATROPINENALOXONE
肿瘤干细胞鉴定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08年
有学者认为肿瘤是由少数能促发癌变的肿瘤干细胞和占绝大多数的普通肿瘤细胞组成的,从而提出了肿瘤干细胞假说。肿瘤干细胞被认为是恶性肿瘤转移复发的原因。因此,鉴定出肿瘤干细胞并研究其耐药、耐放射机制,将为治愈肿瘤提供新的希望。本文综述了肿瘤干细胞分选方法的最新进展。
陈志欣顾振纶曹志飞秦正红周文轩郭次仪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细胞分离
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边缘细胞亚群的初步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检测和分选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中的边缘细胞,并对其表面标志进行初步分析。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选SPCA1中的边缘细胞和主群细胞,并用细胞免疫化学和激光共聚焦检测ABCG2和CD133在SPCA1中的表达。结果边缘细胞亚群占SPCA1细胞的0.7%,维拉帕米阻断后减少至0.0%。细胞免疫化学结果显示ABCG2和CD133在SPCA1的边缘细胞中高表达,而在未分选的SPCA1细胞和主群细胞中则低表达。结论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中存在边缘细胞,提示肺癌干细胞的存在。
曹志飞陈志欣张祖斌蒋小岗顾振纶周文轩郭次仪
关键词:边缘细胞肿瘤干细胞CD133ABCG2
边缘细胞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07年
边缘细胞(side population cel1s)是一类可以特异性地将Hoechst33342染料快速泵出细胞外的细胞,广泛分布于多种正常组织、肿瘤组织和细胞系中,被作为一种通用的干细胞表型标记。近年来对边缘细胞的研究和应用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该文就边缘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分子机制、分选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曹志飞李新平陈志欣顾振纶周文轩郭次仪
关键词:边缘细胞多药耐药性干细胞
GFP-亨廷顿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及对溶酶体酶的影响
目的:构建GFP-亨廷顿蛋白表达质粒,观察所构建质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表达,研究外源性亨廷顿蛋白对细胞溶酶体酶的影响。 方法:构建GFP一亨廷顿蛋白表达质粒:pcDNA3-GFP-Htt969.18(代表野生型...
陈志欣
关键词:亨廷顿蛋白聚合酶链式反应哺乳动物溶酶体酶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