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国战

作品数:20 被引量:151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文化科学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学
  • 2篇经济管理
  • 2篇艺术

主题

  • 5篇大众
  • 4篇大众文化
  • 3篇身份
  • 3篇身份焦虑
  • 2篇信任
  • 2篇谣言
  • 2篇中国大众文化
  • 2篇社会
  • 2篇穷人
  • 2篇主义
  • 2篇文化批评
  • 2篇文艺
  • 2篇消费社会
  • 2篇互联
  • 2篇互联网
  • 2篇记忆
  • 2篇交往
  • 2篇公共生活
  • 2篇阿伦特
  • 2篇传媒

机构

  • 19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20篇陈国战

传媒

  • 4篇中国图书评论
  • 2篇文艺研究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文化研究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阴山学刊
  • 1篇广州大学学报...
  • 1篇粤海风
  • 1篇传承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 1篇教育传媒研究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07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众传媒的兴起与公共生活的衰落——以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为中心的考察
2012年
在西方研究公共生活的理论家中,汉娜.阿伦特、尤尔根.哈贝马斯和理查德.桑内特三人鼎足而立,虽然他们对现代社会公共生活衰落的时间、原因及表现等问题的认识各有不同,但却一致认为,大众传媒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阿伦特认为,大众娱乐摧毁了公共生活的产物及其发生于其中的场所;哈贝马斯提出,随着大众传媒商业化程度的加深,公共领域又开始了一个"再封建化"的历程;桑内特则认为,大众传媒虽然给人带来了更多的信息,却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
陈国战
关键词:大众传媒公共生活阿伦特哈贝马斯
“新穷人”的消费美学与身份焦虑被引量:6
2012年
近些年来,消费社会的景观和话语在各种媒体上得以大量生产,许多电视广告、流行杂志、时尚电影等都在不遗余力地为人打造一个消费社会的幻城,它不仅以其光鲜诱人的外表,而且以一整套颇能抚慰人心的生活哲学吁请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加入。
陈国战
关键词:消费社会身份焦虑穷人电视广告社会成员生活哲学
如何面对有污点之人
2012年
话剧《知己》是北京人艺打造的一部新编历史大戏,讲述了清代文人顾贞观和吴兆骞二人由人生知己到各奔东西的过程。清朝初年,江南才子吴兆骞因科场案被判流放宁古塔,视其为人生知己的顾贞观忍辱负重二十余载终于救回吴兆骞。然而,物是人非,此时的吴兆骞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气格高拔。
陈国战
关键词:吴兆骞顾贞观污点为人生北京人艺清朝初年
"新穷人"的消费美学与身份焦虑
2012年
现在的社会,有了新的穷富判断标准。在这个消费社会里,穷人不再单单指失业、没钱、缺乏各种保障的人,那些不爱消费,或者说一旦生活需求满足就终止消费行为的人,成了当今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新穷人”。他们收入不菲,但从存款上看却是名副其实的穷人,原因是他们太过热衷于消费。“新穷人”的消费美学和他们的身份焦虑反映了现代消费社会的深层讯息。
陈国战
关键词:消费社会身份焦虑穷人美学社会群体失业
谣言、信任与公民社会:集体记忆与判断的文化被引量:5
2014年
谣言是公民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谣言促进了社会的稳定。谣言的规模构成了一个倒U型的曲线,适当数量的谣言意味着社会参与、对集体秩序的投入和社会信任;但如果谣言成了主导话语或几近消失了,那就意味着不信任或冷漠(或恐怖)。谣言建构了集体记忆,借助于这些集体记忆,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和共同关切的群体——即一个判断的共同体——得以形成。对于一个运转良好的公共领域来说,这种判断的共同体是至关重要的。
加里·阿兰·费因陈国战
关键词:谣言信任公民社会集体记忆
《炸裂志》:碎裂的历史主体及其当代境遇被引量:4
2015年
阎连科的《炸裂志》向我们呈现出:过去时代那个完整统一的历史主体已经彻底碎裂。这在作品中形象地表现为,孔东德的四个儿子分别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走去,他们的不同命运代表着四种话语力量在我们当前社会中的境遇——老大代表知识分子话语,老二代表发展主义话语,老三代表国家主义话语,而老四则经历了从人性话语向宿命论的撤退。作品还向我们揭示出:在后革命时期,朱颖所代表的历史仇恨并没有因为有意搁置而烟消云散,它既与主导话语相互拆台,相互掣肘,又为历史发展注入一股邪恶的动力,使它向着毁灭开去。
陈国战
关键词:历史主体发展主义互文关系政治批判风雅颂
走出网络传播研究中的迷思
2016年
从整体上看,早期的网络传播研究常常为一种乐观情绪所鼓舞,强调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等,认为这些技术特征将带来更广泛的知情权、更平等的参与机会,
陈国战
关键词:网络传播迷思乐观情绪平等性知情权
新世纪以来中国大众文化中的民族主义被引量:2
2012年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以大众文化为载体得以表露和生产,虽然它在反西方立场、情绪化特征、对抗性品格等方面与90年代一脉相承,但是,它的自信已经主要不是来自辉煌历史或传统文化的优越感,而是由近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和美国的经济"颓势"双向支撑的。在当前这个社会分化加剧的时代,民族主义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和大众社会心理共享的一面旗帜,从而起着社会整合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们二者其实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官方希望把民族主义当成一种社会整合的工具;而大众的民族主义与其说是出自对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认同,不如说它更关心的是为自己的不良情绪寻找一个宣泄口。
陈国战
关键词:民族主义大众文化
阿伦特被艾希曼的伪装欺骗了吗——重审“平庸的恶”引发的争议
2023年
随着《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平庸面具下的大屠杀刽子手》一书的英文版于2014年面世,西方学界关于艾希曼审判的争论再度升温。很多学者认为,该书披露的材料表明:艾希曼是一个死不悔改的反犹分子,并且非常狡猾,阿伦特被他的伪装欺骗了。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阿伦特对大屠杀的整体研究,并综合考察艾希曼的表现,就会发现并非如此。虽然阿伦特认为艾希曼的犯罪并不是出自狂热的反犹动机,这与艾希曼在法庭上的供述相一致,但她并不是轻信了艾希曼的狡辩,而是有自己的判断依据。她认为艾希曼不会思考,也不是说他愚蠢,而是说他不会站在受害者的角度思考自己行为的意义。而她所提出的“平庸的恶”,也不是指艾希曼只会被动地执行命令,而是指他的犯罪不是发自邪恶的内在动机。
陈国战
关键词:大屠杀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回顾与反思
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社会的工业化和商业化而出现的,自其诞生之日起,如何对之做出评价就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一方面,大众文化以世俗化、商业化、批量生产作为自己的鲜明特征,完全颠覆了经典艺术概念的精神性、超功利性、独一性;另一...
陈国战
关键词:大众文化理论文化批评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