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铮

作品数:14 被引量:212H指数:10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0篇自杀
  • 9篇抑郁
  • 9篇抑郁症
  • 7篇抑郁症患者
  • 7篇症状
  • 7篇自杀未遂
  • 5篇焦虑
  • 4篇双相
  • 4篇双相障碍
  • 4篇焦虑症
  • 4篇焦虑症状
  • 3篇自杀风险
  • 3篇精神病
  • 3篇精神病性
  • 3篇精神病性症状
  • 3篇伴焦虑症状
  • 2篇忧郁
  • 1篇心理
  • 1篇心理障碍
  • 1篇心理障碍患者

机构

  • 14篇同济大学附属...
  • 12篇哈尔滨医科大...
  • 1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2篇南京医科大学...
  • 12篇中山大学附属...
  • 12篇浙江大学医学...
  • 12篇北京回龙观医...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1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1篇北京大学第六...
  • 9篇杭州市第七人...
  • 7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大学国际...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南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14篇陆铮
  • 12篇方贻儒
  • 12篇孙静
  • 12篇张晋碚
  • 12篇李惠春
  • 12篇王刚
  • 11篇陈林
  • 11篇杨甫德
  • 11篇司天梅
  • 10篇黄颐
  • 9篇陈致宇
  • 9篇胡建
  • 6篇辛立敏
  • 3篇陈大方
  • 3篇刘艳红
  • 3篇王君
  • 3篇颜峰
  • 2篇李小钧
  • 1篇段艳平
  • 1篇毕晓莹

传媒

  • 5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临床精神医学...
  • 2篇中国心理卫生...
  • 1篇中华精神科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精神病学...
  • 1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5篇2017
  • 3篇2015
  • 2篇2013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目的:探讨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方法:对"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中626例符合伴忧郁特征的抑郁症患者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并将患者分为自杀风险组(300例)和无自杀风险组(326例),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结果:自杀风险组起病年龄明显小于无自杀风险组(t=-4.390,P=0.032),出现抑郁发作频繁(χ~2=8.036,P=0.005)、伴非典型症状(χ~2=4.586,P=0.032)、伴精神病性症状(χ~2=15.580,P<0.001)、症状晨重暮轻(χ~2=4.501,P=0.034)、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χ~2=33.105,P<0.001)的比率明显高于无自杀风险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精神病性症状(OR=2.38,P<0.001)、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51,P<0.001)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相关(P均<0.001)。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因素。
辛立敏陈林杨甫德颜峰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关键词:抑郁症
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提高综合医院医生对心理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门诊3 124例心理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疾病分类及治疗情况。结果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多为中老年,常伴基础疾病,男女性别比为1∶1.7。疾病分类以神经症(占47.7%)和情感障碍(占26.3%)为主;神经症和情感障碍患者中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者占91%。结论神经内科门诊心理障碍患者年龄偏大,常伴随基础疾病,症状涉及多个系统,需要加以辨别;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
张萍毕晓莹陆铮管阳太
关键词:心理障碍神经内科
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6
2015年
目的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728例伴有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i 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其是否有自杀未遂行为。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在性别、年龄、民族等人口学资料及伴精神病性症状、伴不典型特征等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135例(18.5%)有自杀未遂,593例(81.5%)无自杀未遂。有自杀未遂组与无自杀未遂组相比,起病年龄早[(32.3±11.9)vs.(35.3±13.1)],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中位数:2vs2),既往住院次数多(中位数:1vs.0),更多患者出现抑郁发作频繁(14.8%vs.7.4%),更常伴不典型症状(25.9%诋15.0%)和伴自杀意念(78.5%vs.50.3%),应用抗抑郁剂治疗者更多见(81.5%US.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OR=1.18,95%CI:1.02~1.37)、抑郁发作频繁(OR=2.05,95%CI:1.14~3.68)、伴自杀意念(OR=3.55,95%CI:2.28~5.54)与自杀未遂相关联(P〈O.05)。结论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伴自杀意念可能是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辛立敏陈林杨甫德张索远王君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关键词:抑郁症焦虑自杀未遂
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被引量:44
2015年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分析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纳入分析的抑郁症患者共1172例,根据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焦虑模块,分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组728例(62.1%)及不伴焦虑症状组444例(37.9%)。采用M.I.N.I自杀模块评估自杀风险,比较伴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相关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中有自杀风险者331例(45.5%);不伴焦虑症状者中有自杀风险者54例(12.2%)。与不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比较,伴焦虑症状者自杀风险更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7)、伴精神病性症状(OR=2.01)、伴焦虑症状(OR=3.18)、伴忧郁型特征(OR=2.90)与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风险相关。结论:伴焦虑症状抑郁症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自杀风险。发作频繁、伴精神病性症状、伴焦虑症状或伴忧郁型特征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
辛立敏陈林吉振鹏张索远王君刘艳红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关键词:抑郁症焦虑症状自杀风险
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一般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0年9月1日至2011年2月28日,将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172例住院或门诊抑郁症患者连续入组,分为自杀未遂组(989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83例),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非自杀未遂组相比,自杀未遂组起病年龄更早[(32.70±12.20)岁比(35.02±12.54)岁,P=0.021]、既往住院次数更多[(0.66±1.33)次比(0.39±0.97)次,P=0.011]、发作更频繁(13.1%比6.6%,P=0.002)、更常伴有不典型特征(23.0%比13.9%,P=0.002)及自杀观念(79.2%比52.3%,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9)、既往住院次数(OR=1.17)、发作频繁(OR=2.07)、伴有自杀观念(OR=3.45)与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末遂相关(均P<0.05).结论 起病年龄早、既往住院次数多、频繁发作及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独立危险因素.
陈林刘艳红郑启文项玉涛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关键词:抑郁症自杀未遂
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4
2015年
目的探讨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危险因素。方法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the 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对来自全国13个中心的1478例最初诊断为抑郁症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其中190例被诊断为双相障碍Ⅱ型,将这190例误诊患者按照有无自杀风险进行分组,从性别、年龄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及起病年龄、是否伴有自杀观念等临床特征方面探讨被误诊患者自杀风险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有自杀风险组共74例患者,无自杀风险组共116例。有自杀风险组与无自杀风险组相比,年龄更小[(34.45±11.18)vs.(37.23±13.22)],起病年龄更早[(26.20±9.16)vs.(30.37±11.59)],更常伴有自杀观念(82.4%vs.53.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0.969,95%CI:0.945-0.993)、伴有自杀观念(OR=4.129,95%CI:2.030-8.397)与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发生自杀风险相关联(均P〈0.05)。结论年龄小、伴有自杀观念可能是误诊为抑郁症的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自杀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王君陈林吉振鹏张索远辛立敏刘艳红陈大方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关键词:双相障碍抑郁症自杀风险误诊
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45例伴有焦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的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未遂发生率为24.5%。与无自杀未遂组患者相比,自杀未遂组患者既往发病次数和住院次数更多,抑郁发作更频繁,更常伴有不典型特征、自杀观念、精神病性症状、季节性特征(P<0.05),以及更常使用抗抑郁剂治疗(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自杀观念与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相关(P<0.05)。结论伴有自杀观念是伴焦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陈林吉振鹏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李小钧司天梅
关键词:双相障碍自杀未遂焦虑症状
文拉法辛配合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研究文拉法辛配合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社交焦虑障碍(SA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SAD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采用文拉法辛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元认知干预技术治疗。观察2组心理状况、社交焦虑情况以及自我表现情况。结果干预后2组心理状况各项指标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社交场合、操作情境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2组情感体验评分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主动性以及自信心满意度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且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文拉法辛配合元认知干预技术能够有效改善SAD患者心理状况,缓解社交焦虑情况,提高自我表现。
马长林陆铮胡春水李质彬王湖杨晓丽
关键词:文拉法辛社交焦虑障碍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7年
目的:探讨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双相障碍(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2011年"中国BD患者诊断评估服务"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对306例BD患者中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99例(32.4%)患者应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自杀模块分为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B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36例(36.5%)及63例患者入自杀未遂组和对照组;自杀未遂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t=-2.37,P=0.020);发作频繁(χ~2=8.526)、伴有不典型特征(χ~2=6.673)、有自杀观念(χ~2=6.314)、有季节性特征(χ~2=4.956)及有精神障碍家族史(χ~2=6.189)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及自杀观念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OR=1.055,P=0.008,95%CI:1.014~1.098;OR=4.467,P=0.002,95%CI:1.750~11.403)。结论:年龄大及有自杀观念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BD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
陈林吉振鹏杨甫德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李小钧司天梅
关键词:双相障碍自杀未遂精神病性症状
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被引量:28
2019年
目的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危险因素。方法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626例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通过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 International Neuropsychiatric Interview,MINI)5.0中文版自杀模块评估,分为自杀未遂组和无自杀未遂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可能与自杀未遂相关的因素。结果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发生率为19.2%(120/626)。自杀未遂组相较无自杀未遂组的患者,既往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症状、伴自杀观念、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更多患者接受抗抑郁剂治疗(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抑郁发作频繁(OR=2.06,95%CI:1.23~3.47)、伴自杀观念(OR=2.34,95%CI:1.44~3.79)、既往住院次数多(OR=1.21,95%CI:1.04~1.42)、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OR=2.21,95%CI:1.38~3.54)与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相关联(均P<0.05)。结论发作频繁、既往住院次数多、有自杀观念或伴不切实际的罪恶感可能是伴忧郁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辛立敏陈林杨甫德颜峰王刚方贻儒陆铮杨海晨胡建陈致宇黄颐孙静王小平李惠春张晋碚司天梅
关键词:抑郁症自杀未遂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