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晓芹

作品数:29 被引量:92H指数:6
供职机构: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艺术
  • 5篇经济管理
  • 5篇社会学
  • 5篇文化科学
  • 4篇文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6篇壮族
  • 6篇末伦
  • 5篇艺术
  • 4篇吟诗
  • 4篇跨文化
  • 4篇个案
  • 3篇说唱
  • 3篇说唱艺术
  • 3篇宗教
  • 3篇文化
  • 3篇民族
  • 3篇非物质文化
  • 3篇非物质文化遗...
  • 2篇乡村
  • 2篇民间说唱
  • 2篇民间说唱艺术
  • 2篇歌唱
  • 2篇歌圩
  • 1篇地方性知识
  • 1篇电影

机构

  • 25篇广西民族大学
  • 6篇四川大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广西民族学院
  • 1篇百色学院
  • 1篇四川美术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香港大学

作者

  • 28篇陆晓芹
  • 1篇彭兆荣
  • 1篇徐新建
  • 1篇黄玲
  • 1篇吴兴帜
  • 1篇陈丽琴
  • 1篇吕俊彪
  • 1篇范宏贵
  • 1篇郭明军
  • 1篇许晓明
  • 1篇赵明龙
  • 1篇李军

传媒

  • 4篇民族艺术
  • 2篇广西民族学院...
  • 2篇广西教育学院...
  • 2篇百色学院学报
  • 2篇广西民族师范...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歌海
  • 1篇东南亚纵横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民俗研究
  • 1篇贵州大学学报...
  • 1篇广西教育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2013中国...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1篇2001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壮族歌圩研究的回顾与反思被引量:6
2014年
"歌圩"是对流传于广西各地尤其是壮族民间定期聚会对歌习俗的汉语表述。在对歌词文本、歌唱主体研究作一般概述的基础上重点考察"歌圩"习俗研究成果可知,以往的研究主要着眼于"歌圩"称谓、起源和发展、意义与功能、内容与形式、地方性"歌圩"习俗等方面,这在方法上体现了从宏观概论性研究到个案式研究的探索。研究对象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要求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对地方性"歌圩"习俗的个案调查,另一方面则加强跨文化视野下的比较研究。
陆晓芹
关键词:学术史民间歌谣
从说唱艺术、宗教仪式到族群历史——壮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关系研究的新思路被引量:3
2016年
中国壮族与越南岱族和侬族、泰国泰族和佬族、老挝佬族等东南亚相关民族具有语言文化同源关系已是基本共识,但由于历史久远,地域范围广,文献资料缺乏,其历史关系研究难以引向深入。将壮族布侬支系和越南侬族的"末伦"(Modlaenz)、壮族布岱支系和越南岱族的天琴弹唱、老挝和泰国东北部佬族的Molam等说唱艺术并举,可以看到它们分别产生于宗教传统Mod、Pod、Mo。将它们并置比较还可以发现,它们的名称相近,内涵和功能相似,应是壮族与东南亚相关民族共同的宗教传统,Mod、Pod、Mo或与此相近的称谓应是其共同称谓,"末伦"(Modlaenz)、Molam也很可能是这些民族共有的口头传统。
陆晓芹
关键词:宗教仪式
跨文化比较视野下的壮族“末伦”艺术被引量:1
2015年
"末伦"是流传于中国德保、靖西、那坡等县壮族的一种民间曲艺,源于当地民间宗教传统"末"。在跨文化的视野下,将其与越南侬族的"末伦"、壮族布傣人和越南岱族天琴艺术、泰国东北部和老挝佬族的Molam艺术并举,以宗教信仰为原点考察它们之间的关联,可以看到:它们均源于壮泰族群原生的宗教传统,但在各自的发展历程中,呈现了不同的形态。这种原生宗教,其读音应该与"末"或Mo大体相近,"末伦"、Molam等称谓是用以指谓源于这种宗教传统、以"伦"或Lam的方式来唱诵的口头传统。由此切入考察这些艺术形式,具有艺术史、宗教史与民族史的意义。
陆晓芹
关键词:末伦跨文化
论基础研究在布洛陀文化保护开发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布洛陀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长期的综合性工作,学者以其学术活动参与其中。他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搜集、整理、出版、研究各类"布洛陀"文本,构建布洛陀文化知识共同体,二是参与田阳敢壮山布洛陀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工作、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在未来的工作中,仍需加强对布洛陀文化的基础研究。
陆晓芹
关键词:壮族布洛陀文化
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纪实被引量:7
2016年
2016年5月16日"跨境民族文化遗产论坛"以及百色学院跨境民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挂牌仪式在百色学院举行。来自厦门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西社科院、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及百色学院的三十多位专家,围绕跨境民族、文化遗产以及跨境民族文化的核心话题,分别从研究对象、学理建构、研究方法、田野经验、研究困境等不同切入点,做了非常生动、深入又具有启发与反思意义的发言。论坛一致认为,中心的成立与国家"一带一路"紧密呼应,将"跨境民族"和"文化遗产"这两个民族学、人类学的重要话题结合起来探讨,必将产生新的研究空间和学术话语。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梳理和探究中国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的族群交往、文化实践和家园遗产,将会促进中国-东盟国家的人文交流与学术合作,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理解与和谐发展。
范宏贵彭兆荣黄玲赵明龙吕俊彪吴兴帜许晓明陈丽琴陆晓芹李军蓝媛媛
关键词:跨境民族文化遗产人类学
“歌圩”是什么——文人学者视野中的“歌圩”概念与民间表述被引量:25
2005年
“歌圩”是历代汉族文人用以标识岭南相关民间习俗的一个符码,具有先在的遮蔽性,但以往的研究多把其作为研究原点,导致了“歌圩”之名与实际存在的民间传统之间互相疏离的现象。强调民间表述和地方性知识体系,是我们深入理解民间文化传统的有效途径。
陆晓芹
关键词:壮族歌圩地方性知识
本土范畴:多元审美的话语意义被引量:7
2019年
汉语世界在近代以后不断引进西方美学的理论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在交流互动中提升本土人们的知己知彼、相互映照。但迄今为止这样的映照还存在局限,比如在对审美范畴的划分及阐释上就还大多停留在"优美""崇高""荒诞"以及由此对应而派生的"虚静""空灵""逍遥"等属于性质、情态的类型之中。如若将视野扩展,则还应关注多元文化语境中与丰富多样的审美实践相关联的其他范畴。以我们在此言及的多民族审美案例而论,值得阐发的审美范畴至少就包括了关系和过程。把"养"(心)、"暖"(屋)和"闹"(场)当作审美实践中的特殊范畴——关系范畴、过程范畴,其目的在于从理性思辨的角度提升乡土实践的理论价值,强调把对地方、民间及多民族文学、艺术与文化的研究提升到话语建设层面,努力创建兼容民间范畴、乡土实践、审美生活及至生命美学等多重表述的开放体系。
徐新建陆晓芹郭明军
关键词:审美范畴
“壮族山歌进课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年
本文阐述广西"壮族山歌进课堂"的现状,分析壮族山歌文学性重于音乐性的歌诗传统特质以及当前"壮族山歌进课堂"活动所存在的偏重音乐性而忽略文学性的问题,对此提出音乐课上的壮族山歌教学应强调其音乐的多元性且适当强调文学性,将壮族山歌纳入语文课堂开展壮族母语歌谣文学教育的对策建议。
陆晓芹
歌唱传统的田野研究——以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的“吟诗”(■a㎡θei^1)为个案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结合作者在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对壮族民间聚会对歌传统“吟诗”进行田野研究的经历,从确定研究单位、调查路径、民族志写作等方面总结其中的得失,为歌唱传统的研究提供一种可能路径。
陆晓芹
关键词:田野研究民族志壮族
共同体美学视域下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叙事空间的转换——以韩万峰的“城市三部曲”为例
2022年
韩万峰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创作中率先尝试将叙事空间从乡村转移至城市,他的“城市三部曲”(《屋顶上的马奶节》《西兰姑娘》《父母的城市生活》)都偏向共同体美学风格。透过“城市三部曲”可以看到他以现实主义的当下性叙事为主要手法,聚焦少数民族的发展轨迹,在城市中追求更高层次的民族性特征。
岑奕璇陆晓芹
关键词: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