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阎晓玲

作品数:126 被引量:160H指数:6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建筑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0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3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4篇细胞
  • 42篇肿瘤
  • 30篇细胞瘤
  • 18篇脑膜
  • 17篇垂体
  • 16篇星形
  • 16篇星形细胞
  • 16篇组织学
  • 16篇免疫
  • 14篇星形细胞瘤
  • 14篇组织学形态
  • 14篇胶质
  • 13篇脑膜瘤
  • 12篇组织化学
  • 12篇免疫组织
  • 12篇免疫组织化学
  • 10篇神经系
  • 10篇神经系统
  • 10篇中枢神经
  • 8篇肿瘤细胞

机构

  • 124篇天津市环湖医...
  • 12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天津市第三中...
  • 1篇天津市海河医...
  • 1篇天津市人民医...
  • 1篇天津市神经病...

作者

  • 125篇阎晓玲
  • 18篇秦进喜
  • 17篇唐帆
  • 15篇孔繁明
  • 14篇张学斌
  • 8篇金树梅
  • 6篇张文治
  • 5篇王新平
  • 4篇韩彤
  • 4篇苏心
  • 4篇黄楹
  • 3篇刘力
  • 3篇姚鑫
  • 3篇雷静
  • 3篇王世民
  • 3篇李涛
  • 3篇崔世民
  • 3篇刘梅丽
  • 3篇王新平
  • 2篇徐小林

传媒

  • 98篇中国现代神经...
  • 4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神经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天津医药
  • 1篇现代神经疾病...
  • 1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神经肿瘤...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22
  • 6篇2020
  • 10篇2019
  • 12篇2018
  • 16篇2017
  • 12篇2016
  • 14篇2015
  • 11篇2014
  • 11篇2013
  • 9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5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1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9例儿童脑膜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儿童脑膜瘤的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儿童脑膜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手术治疗的29例儿童(≤18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按照WHO(2007)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组织分型标准进行病理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及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病理学类型共10类,其中良性组(WHOⅠ级)22例,非良性组(WHOⅡ和Ⅲ级)7例。两组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P〉0.05)。免疫组化分析:非良性组和良性组PR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8.6%(2/7)、77.3%(16/22),两组间PR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1);非良性组和良性组Ki-67增殖指数分别为(17.11±7.11)%、(3.96±4.28)%,两组间Ki-67增殖指数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02)。肿瘤全切除(SimpsonⅠ~Ⅲ级)26例,次全切除(SimpsonⅣ级)3例。随访18例,时间1~5年,复发6例,死亡1例。结论儿童脑膜瘤在性别比例、病理类型和免疫组化等方面与成人存在不同。深入了解儿童脑膜瘤的特点,有助于完善儿童脑膜瘤的治疗方法。
钟帅姚鑫张学斌唐帆阎晓玲
关键词:脑膜瘤儿童免疫组织化学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尾静脉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被引量:5
2012年
背景:尾静脉移植干细胞穿过血脑屏障到达宿主脑损伤区域内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尾静脉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获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并以BrdU标记。Sprague-Dawley大鼠以改良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移植A组在造模后第7天、移植B组在造模后第14天通过尾静脉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模型组不做处理。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7,14,28,35,42,49,56d,2个移植组mNSS评分低于模型组(P<0.05)。移植后7,14,28,35,42,49d,移植A组mNSS评分低于B组(P<0.05)。模型组在造模后第35天、移植A组在第42天、移植B组在第49天时mNSS评分进入平台期。②2个移植组大鼠脑组织未见到CD11b、MPO单染阳性细胞,可见Brdu+Nestin、Brdu+MAP-2、Brdu+GFAP、Brdu+FⅧ,Brdu+VEGF双染阳性细胞。结果表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尾静脉途径移植可以在宿主脑内存活,通过生成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样细胞、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并分泌神经营养因子等因素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且未发现明显免疫排斥反应及异常分化细胞,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张培培刘慧纯阎晓玲王世民孔繁明张文治
关键词:尾静脉细胞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脑缺血
内淋巴囊肿瘤被引量:1
2019年
内淋巴囊肿瘤(ELST)是临床罕见的颞骨内淋巴源性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低度恶性,约有10%与Von Hippel—Lindau病(简称VHL病)相关。肿瘤组织由乳头状和囊性结构组成(图1);肿瘤细胞常呈单层排列、也可以呈双层,细胞呈扁平状、细长、矮立方状或柱状,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呈嗜酸性淡染或透明;肿瘤细胞呈小腺体样和滤泡样排列,部分含高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的胶样分泌物,类似甲状腺样组织;未见核分裂象和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质表达细胞角蛋白(CK)和波形蛋白(Vim,图2),不表达甲状腺球蛋白(TG)和CD10。
阎晓玲
关键词:内淋巴囊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甲状腺球蛋白细胞角蛋白低度恶性VHL病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
2014年
透明细胞型脑膜瘤好发于脊髓和颅后窝,是临床少见的脑膜瘤亚燃。肿瘤组织由多角形、胞质透明、富禽糖味的肿瘤细胞组成,血管周围和间质胶原纤维丰富(图1,2);“旋涡”状结构常呈灶性分布但不明显,砂砾体鲜她。
阎晓玲
间变性脑膜瘤
2014年
间变性脑膜瘤属于WHOⅢ级,共组织学特点与非典型脑膜瘤相比,呈现明显的恶性特点,表现为癌样、恶性黑色素瘤样或高级别肉瘤样改变(图1);核分裂象多见(≥20/10个高倍视野)。
阎晓玲
关键词:间变性脑膜瘤
神经细胞瘤
2020年
2017年WHO内分泌器官肿瘤分类将下丘脑-垂体区域的脑室外神经细胞瘤(WHOⅡ级)定义为鞍区神经细胞瘤。发病率不详,已报道的发病年龄为23~56岁,临床均表现为与垂体功能障碍无关的视野缺损。组织学形态,肿瘤组织由纤维和血管间质内形态一致伴神经元分化的圆形细胞组成(图1),胞核染色质呈"椒-盐"状;肿瘤细胞呈单一片状排列,其间被神经毡背景分隔;可见神经节或神经节样细胞。
阎晓玲
关键词:神经细胞瘤视野缺损组织学形态核染色质肿瘤分类圆形细胞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被引量:1
2016年
原发性中枢之刘经系统淋巴瘤是源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外恶性淋巴瘤,无明确的中枢神经系统以外淋瘤,其中约60%为幕上肿瘤。组织学形态观察,边缘学形态观察,边缘可见典型血管中心浸润(图1a),即恶性淋巴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血管周围“袖管”样结构,
阎晓玲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原发性
bFGF预诱导的BMSCs移植对tMCAO大鼠治疗效果的实验研究
2020年
目的研究bFGF诱导的BMSCs移植到纹状体对tMCAO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作用。方法将BMSCs进行体外分离、纯化,扩大培养后用bFGF进行预诱导和BrdU标记。对成年雄性Wistar大鼠进行tMCAO手术,7天后进行同侧纹状体移植。实验动物随机分为5组,包括3个对照组:1、假手术组(n=7):正常大鼠纹状体植入预诱导的BMSCs;2、卒中对照组(n=7):MCAO模型;3、假移植组(n=7):MCAO手术后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移植;2个实验组:4、MCAO手术后纹状体移植bFGF预诱导的BMSCs(n=10);5、MCAO手术后纹状体接受BMSCs移植(n=10)。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7、14、21、28天对大鼠进行行为学神经功能评分,于移植后28天处死动物取材,电镜观察,同时进行BDNF染色。结果移植后28天。(1)与假移植组相比,实验组神经功能评分较显著改善,且4组优于5组。(2)1、4、5组均可见BrdU阳性细胞,其中第4组最显著。(3)与假移植组相比,实验组BDNF分泌显著增加,且4组高于5组。(4)移植细胞大部分存活,与周围宿主细胞形成紧密连接,且部分细胞具备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特征,以4组尤为明显。结论移植后BMSCs可以存活,促进大鼠神经功能恢复。与单纯BMSCs移植相比,接受bFGF预诱导BMSCs移植的MACO大鼠神经功能恢复更为显著。
李晨华王新平阎晓玲苏心曾宪珠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大脑中动脉梗塞
Endocan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观察Endocan在胶质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和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的相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分析183例胶质瘤和32例正常脑组织中Endocan、VEGF、MVD、Ki-67的表达.同时收集51例新鲜胶质瘤标本,采用RT-PCR方法检测Endocan mRNA的表达水平.比较Endocan、VEGF与胶质瘤病理级别、MVD、Ki-67的关系及其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1)Endocan、VEGF的表达水平随病理级别的增高而增多(P <0.01);(2) Endocan、VEGF的表达与CD34标染的MVD呈显著正相关(r=0.55、0.64,P<0.01);(3)Endocan、VEGF的表达与Ki-67呈显著正相关(r=0.43、0.58,P<0.01);(4)在低级别(WHO Ⅰ、Ⅱ级)和高级别(WHO Ⅲ、Ⅳ级)胶质瘤中,Endocan 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胶质瘤中Endocan表达水平越高,则胶质瘤的恶性程度、MVD及增殖活性越高.
刘桂景姚鑫张学斌金树梅唐帆阎晓玲
关键词:胶质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诊断被引量:2
2003年
目的 :分析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I影像学特征。材料和方法 :对 2 5例经手术及组织病理证实的颅内恶性淋巴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5例中单发病灶 18例 ,多发病灶 6例 ,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 1例。平扫检查 2 5例在T1WI呈稍低或低信号 ,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 2 0例中 17例病灶呈明显团块状增强 ,2例病灶轻度增强 ,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 3例 (单纯室管膜下及蛛网膜下腔弥漫性浸润 1例 )呈线样及小结节样增强 ,增强程度较均一。结论 :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的MR信号强度及增强方式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刘梅丽崔世民刘红军秦进喜韩彤李涛刘力雷静阎晓玲孔繁明
关键词:颅内肿瘤原发恶性淋巴瘤MRI影像诊断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