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建平
- 作品数:6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用于水煤气变换的透氢膜反应器研究现状被引量:2
- 2011年
- 综述了以Pd膜和微孔SiO2膜透氢膜材料为膜反应器核心部件在水煤气变换制氢气中的应用研究。由于Pd膜和微孔SiO2膜对氢气有很好的选择性渗透,能够有效地提高膜反应器中的水煤气变换反应时CO的转化率。通过调整反应条件使得反应能够超过平衡转化率,在一定条件下CO甚至能够完全转化。
- 何俊段小勇闫建平李群艳韦奇
- 关键词:PD膜反应器水煤气变换
- 钴掺杂二氧化硅膜的制备、表征及氢气分离性能
- 微孔二氧化硅膜具有耐高温、化学稳定性高、机械强度大、孔径可调控、气体渗透性高等优点,在气体分离方面成为当今膜分离技术和能源化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研究表明,在湿热环境下水蒸气吸附在膜的表面会使SiO2膜继续发生缩合反应造...
- 闫建平
- 关键词:钴二氧化硅膜氢气分离膜分离技术微孔结构
- 苯基修饰微孔SiO_2膜的氢气分离和水煤气变换反应性能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正硅酸乙酯与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共水解缩聚反应制备苯基修饰SiO2膜,研究膜材料的氢气渗透和分离性能,并将其作为膜反应器的关键材料应用于水煤气变换反应.结果表明,氢气在苯基修饰SiO2膜中的渗透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遵循活化扩散机理,300℃下H2渗透率达到4.67×10-7 mol/(m2.s.Pa),理想分离系数H2/CO、H2/CO2和H2/SF6分别达到10.54、10.50、21.16.在300℃,反应物H2O/CO摩尔比为2∶1的条件下进行水煤气变换反应,膜反应器的CO的转化率比传统固定床反应的CO的转化率高约12%,其原因是苯基修饰的SiO2膜对H2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 何俊韦奇段小勇闫建平李群艳聂祚仁
- 关键词:苯基气体分离
- 表面修饰的有机-无机杂化微孔SiO_2膜的制备及氢气分离性能被引量:7
- 2011年
- 采用苯基三乙氧基硅烷(PTES)和1,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ESE)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了苯基修饰的有机-无机杂化SiO2膜材料.通过N2吸附、视频光学接触角测量、热重分析和红外光谱对膜材料的孔结构和疏水性能进行了表征,并深入研究了膜材料的氢气渗透和分离性能.结果表明,修饰后的膜材料具有微孔结构,孔径集中分布在0.4~0.6 nm.在温度为40℃,湿度为70%~80%的水热环境下陈化30 d后,膜材料仍保持微孔结构.苯基修饰后膜材料具有疏水性,当n(PTES)/n(BTESE)=0.6时,膜材料对水的接触角达到(125±0.4)°.氢气在膜材料中的输运遵循活化扩散机理,300℃时,膜材料的H2渗透率达到8.71×10-7mol.m-2.Pa-1.s-1,H2/CO2的理想分离系数达到5.53.
- 段小勇韦奇何俊闫建平李群艳聂祚仁
- 关键词:苯基孔结构氢气分离
- 钴掺杂二氧化硅膜的制备、表征及氢气分离性能被引量:5
- 2011年
- 采用正硅酸乙酯(TEOS)和Co(NO3)2.6H2O为前驱体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钴微孔二氧化硅膜,研究钴在二氧化硅膜材料中的存在状态、膜材料孔结构以及膜材料的气体渗透和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钴元素以Si-O-Co的形式存在于SiO2骨架之中,掺杂Co 10%的微孔SiO2膜具有典型的微孔结构,其孔体积为0.119 cm3·g-1,平均孔径在0.52 nm左右且孔径主要分布在0.4~0.55 nm之间。氢气在膜材料中的输运低温下遵循Knudsen扩散机理,高于100℃时遵循活化扩散机理,300℃时膜材料的H2渗透率达到6.41×10-7 mol.m-2.s-1.Pa-1,H2/CO2分离系数达到6.61,高于Knudsen扩散的理想分离系数。
- 闫建平韦奇段小勇何俊李群艳聂祚仁
- 关键词:钴微孔二氧化硅膜氢气分离
- 焙烧条件对Ce离子价态影响的XPS研究被引量:16
- 2010年
- 在均相沉淀法制备含铈化合物的过程中,利用XRD和IR尤其是XPS研究了含Ce化合物在不同焙烧温度条件下产物的结构、铈离子的价态变化、化合物表面性质及其内核电子构型。XRD结果表明,焙烧温度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铈基化合物,导致产物中Ce离子价态的变化,IR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单纯均相沉淀法得到的产物为三价的斜方晶系的单晶Ce_2O(CO_3)_2·H_2O(Ⅲ)微粒;将三价的Ce_2O(CO_3)_2·H_2O加热到200℃,产物转化成高价态六价化合物CeO(CO_3)_2·H_2O(Ⅵ);加热温度再升高到250℃,产物转化为稳定的四价化合物CeO_2(Ⅳ)。XPS通过对3种不同价态化合物的O(1s),Ce(3d),Ce(4d)峰进行精细扫描,研究了产物的表面性质及其内部电子构型,比较结果证实了不同价态铈化合物的形成是由于内核价电子构型的差异引起的。
- 梅燕闫建平聂祚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