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赛

作品数:5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2篇气旋
  • 2篇热带
  • 2篇热带气旋
  • 2篇个例
  • 1篇电子设备
  • 1篇信息数据
  • 1篇预处理
  • 1篇散射计
  • 1篇数据预处理
  • 1篇台风
  • 1篇气相互作用
  • 1篇气旋活动
  • 1篇强台风
  • 1篇热带气旋活动
  • 1篇热带气旋生成
  • 1篇卫星
  • 1篇介质
  • 1篇近海
  • 1篇海面
  • 1篇海面风

机构

  • 3篇国家海洋环境...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郝赛
  • 2篇毛江玉
  • 1篇赵洪
  • 1篇陈莉
  • 1篇刘克威
  • 1篇吴国雄
  • 1篇王彰贵
  • 1篇万莉颖
  • 1篇秦英豪
  • 1篇宋晓姜
  • 1篇吴萌萌
  • 1篇刘晓燕
  • 1篇张洁
  • 1篇刘凯

传媒

  • 2篇海洋预报
  • 1篇热带气象学报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1522号强台风“彩虹”近海急剧增强特征及机理分析被引量:8
2017年
利用NECP的FNL再分析资料,对1522号强台风"彩虹"在近海急剧增强的特征及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彩虹"强度变化与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的环流配置存在密切的联系,南亚高压由西部型调整为东部型,并且在我国东部沿海台风中心上方形成一个很强的高压中心,有利于高空辐散的增强,同时500 h Pa副热带高压西伸北抬海上水汽输送加强,为"彩虹"的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介于-4~4 m/s弱的200 h Pa和850 h Pa高低层环境风垂直切变是"彩虹"急剧增强的必要条件,并且"彩虹"强度的急剧变化与低层弱的垂直风切变存在显著的滞后相关;台风的暖心结构在台风急剧增强的过程中迅速加强,暖心结构维持较好也是其强度维持的重要因素之一。
刘凯宋晓姜王彰贵郝赛
关键词:近海
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个例诊断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NCEP气候预报系统再分析资料(CFSR)和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西太平洋第5号热带风暴"蒲公英"的形成过程进行诊断,揭示南海海气相互作用对其初始涡旋生成的影响。分析表明,"蒲公英"的初始涡旋最早于8月20日00时出现在吕宋岛以东的对流层低层。西太平洋偏东风受到吕宋岛地形强迫可能是初始扰动形成的原因之一。在初始涡旋生成阶段,南海海域盛行较强的东南风,因风应力造成的Ekman输送导致南海中东部较暖海水流向吕宋岛附近,使得局地海温升高,自海洋向大气输送的感热通量增大。异常感热加热使其上空低层气压下降,近地层出现上升运动。但根据热力适应理论,感热加热随高度减小制造的低层负涡度不利于初始涡旋在异常感热加热区上空向高空进一步发展,可是在感热加热区东侧因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强迫出上升运动。该上升运动引起的凝结潜热释放,使得最大加热中心出现在对流层中层。于是,在对流层中低层非绝热加热随高度增加,制造正的相对涡度,使得初始涡旋在感热加热区的东侧生成,继而在对流层中低层增强。因此在初始涡旋增强阶段,凝结潜热加热及其对涡度的制造起主要作用。
郝赛毛江玉吴国雄
关键词:热带气旋生成海气相互作用
HY-2C卫星散射计海面风场产品的检验评估
2024年
基于中国近海浮标的逐小时海面风矢量实测数据、ASCAT散射计风场数据以及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第五代全球再分析数据(ERA5)的逐小时风场数据,使用统计分析方法对HY-2C卫星散射计海面风场数据产品进行检验评估,检验使用的是2~24 m/s风速区间内的数据。结果表明:使用11个浮标共计3351个样本数据作为真值进行检验,风速和风向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1 m/s和20.7°;使用8304963个ASCAT样本数据进行检验,风速和风向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6 m/s和11.5°;使用ERA5风场数据进行全球区域检验,风速和风向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5 m/s和12.0°;使用ERA5风场数据进行西北太平洋区域检验,风速和风向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19 m/s和15.5°。由此可见,HY-2C卫星散射计海面风场产品质量的可信度较高,能够较好地满足业务化应用的精度要求。
刘晓燕郝赛郝赛刘宇昕张洁
西北太平洋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季节变化的差异及可能原因被引量:10
2015年
利用1945~2011年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资料,研究了南海(5°N^25°N,110°E^120°E)与西北太平洋(5°N^25°N,120°E^180°)热带气旋生成位置、生成频数、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季节变化差异及其成因。从热带气旋路径穿越经度带频数的角度,探讨了ENSO对气旋活动年际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显著地受季风调控。在南海冬季风作用下,1~4月热带气旋生成于10°N以南且频数较少、强度较弱,这主要是低层气旋式相对涡度和弱东风切变区偏南造成的。相反,受夏季风影响,6~9月是热带气旋生成最多、最频繁的季节,大都生成于南海北部17°N附近。在5月(10月)的季节转换期,生成位置大幅度北进(南撤)且生成频数显著增加(减少),取决于风速垂直切变及中层的相对湿度的急剧转变。11、12月两海域热带气旋生成于10°N以南主要归因于其上空中层大气相对湿度较北部偏大。在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季节变化没有南海显著,只在7月有一次明显的变化,7~10月是热带气旋活动的"盛期"。在强度上,西北太平洋大部分区域全年均为弱东风切变,因此热带气旋以台风为主且持续时间长;但南海多为热带风暴。ENSO事件使得不同季节热带气旋生成区域和气旋路径地理位置发生显著变化。在El Nio事件期间,穿越南海所在经度带路径频数为负距平,而西北太平洋经度带为正距平;在La Nia事件期间,情况相反。
郝赛毛江玉
关键词:热带气旋活动ENSO
大气海洋数值预报的检验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大气海洋数值预报的检验系统、方法、电子设备及介质,检验系统包括综合数据处理装置、检验评估装置以及可视化装置;综合数据处理装置,用于对获取的大气海洋初始信息数据进行数据预处理,得到每种数值预报产品数据;检验...
秦英豪莫慧尔万莉颖陈莉于庆龙刘克威吴萌萌郝赛赵洪任诗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