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丽静

作品数:5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镜检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地佐辛
  • 1篇毒性
  • 1篇旋转体位
  • 1篇血清
  • 1篇血清胃蛋白酶...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毒性
  • 1篇真菌性食管炎
  • 1篇症状
  • 1篇筛查方法
  • 1篇食管
  • 1篇食管炎
  • 1篇首发
  • 1篇首发症
  • 1篇首发症状
  • 1篇体位
  • 1篇清洁肠道

机构

  • 5篇南宁市第一人...
  • 3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5篇赵丽静
  • 3篇唐少波
  • 2篇莫非浩
  • 2篇张平
  • 1篇梁玉梅
  • 1篇李莹
  • 1篇王文圣
  • 1篇连滨静
  • 1篇刘晓琴
  • 1篇张伟伟
  • 1篇张宇澄
  • 1篇张燕燕
  • 1篇陈泳梅
  • 1篇黄冬梅
  • 1篇何振惠
  • 1篇周瑞仁
  • 1篇李新萍
  • 1篇宋坚
  • 1篇陈虹光
  • 1篇赖桂凤

传媒

  • 2篇微创医学
  • 1篇胃肠病学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以真菌性食管炎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患者临床特点及内镜分析
2014年
目的探讨以真菌性食管炎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特征。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胃镜检查诊断为真菌性食管炎的165例患者进行门诊随诊、病史调查及进一步追踪检查。结果 165例患者中证实以真菌性食管炎为首发症状的艾滋病23例,其中真菌性食管炎Ⅰ级4例,Ⅱ级13例,Ⅲ级6例,临床表现以胸骨后灼热感、疼痛感不适为主。结论内镜及实验室检测确诊真菌性食管炎患者,排除食管病变、抗生素激素滥用等病因后,应警惕艾滋病可能,以期早发现、早防治,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
赵丽静唐少波张平刘晓琴黄冬梅梁玉梅
关键词:真菌性食管炎艾滋病内镜检查
不同剂量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在无痛超声胃镜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在超声胃镜检查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90例拟接受超声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低剂量组给予地佐辛25μg/kg;中剂量组给予地佐辛50μg/kg;高剂量组给予地佐辛75μg/kg。记录3组患者麻醉前(T0)、睫毛反射消失时(T_1)、胃镜置入后1 min(T_2)及苏醒时(T_3)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患者意识消失时间、苏醒时间及丙泊酚用量;术中呛咳、体动、呼吸抑制和呕吐误吸的发生情况。结果在T_1时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的MA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_1、T_2时点,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两组与低剂量组组的SPO_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意识消失时间与苏醒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用量方面,中剂量组、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1),高剂量组低于中剂量组(P<0.01);三组患者术中呼吸抑制、呕吐误吸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术中呛咳、体动的发生率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地佐辛联合丙泊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无痛超声胃镜检查,其中地佐辛75μg/kg术中不良反应少,丙泊酚用量少,是无痛超声胃镜检查中较适合的药物剂量。
陈虹光周瑞仁赵丽静
关键词:地佐辛丙泊酚
旋转体位导泻法清洁肠道在结肠镜检查的临床研究
赖桂凤张燕燕李新萍莫非浩何振惠赵丽静陈泳梅宋坚覃莉黄春喜
课题来源与背景:该课题为南宁市科学技术局科技攻关科研项目(合同编号:ZC2010003C)。肠道检查是发现和确认大肠肿瘤的唯一直接手段,也是对高危人群进行肿瘤筛查的方法之一,无痛电子结肠镜检查术是诊断肠道病变直接的方法,...
关键词: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大肠肿瘤
非甾体抗炎药引起小肠黏膜损伤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3年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具有解热、镇痛、抗炎作用。随着NSAIDs的广泛应用,其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报道日趋增多。目前NSAIDs对小肠黏膜损伤的机制未完全阐明。本文就NSAIDs引起小肠黏膜损伤的机制及其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张宇澄张平连滨静李莹唐少波莫非浩赵丽静
关键词:消炎药非甾类小肠药物毒性
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在胃癌临床诊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较高的病死率严重损害到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随着医学技术发展,早期胃癌经治疗后,5年生存率达90%以上,甚至可治愈,而晚期胃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不及5%,故早期诊断和治疗对胃癌的预后极为重要[1].目前对胃癌诊断的主要方法是通过电子胃镜检查加病理活检,称为胃癌诊断的“金标准”.但是电子胃镜检查是一项侵入性检查,需要专业的医师进行操作,且该检查会令受检者感到不适及花费昂贵,故不适合大规模人群的胃癌普查及随访工作.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人体胃蛋白酶原的变化与胃疾病的关系,并逐步在临床中应用.鉴于胃蛋白酶原的检测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普查和筛查有推广意义,笔者将近年来该技术在临床诊断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应用作一回顾,综述如下.
王文圣唐少波张伟伟赵丽静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胃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