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玲玲

作品数:59 被引量:192H指数:9
供职机构: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中国科学院海洋环流与波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天文地球
  • 11篇文化科学
  • 2篇建筑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6篇中尺度
  • 6篇中尺度涡
  • 5篇年际
  • 5篇年际变化
  • 5篇教学
  • 4篇陆架
  • 4篇近岸
  • 4篇海表
  • 3篇热带
  • 3篇温度锋
  • 3篇夏季
  • 3篇课程
  • 3篇海表温度
  • 3篇海面
  • 3篇海洋科学
  • 3篇海洋科学专业
  • 3篇风应力
  • 2篇动力参数
  • 2篇沿岸
  • 2篇叶绿素A

机构

  • 55篇广东海洋大学
  • 8篇中国海洋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5篇马里兰大学
  • 4篇南方海洋科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国家海洋信息...
  • 2篇国家海洋技术...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厦门大学
  • 2篇国家卫星海洋...
  • 2篇中国极地研究...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国立台湾师范...

作者

  • 59篇谢玲玲
  • 10篇李敏
  • 6篇郑全安
  • 5篇张书文
  • 5篇陈法锦
  • 4篇杨庆轩
  • 4篇王露
  • 4篇曹瑞雪
  • 3篇周磊
  • 3篇田纪伟
  • 3篇李敏
  • 3篇侯庆华
  • 3篇赵辉
  • 3篇石雨鑫
  • 3篇李强
  • 2篇胡建宇
  • 2篇侯一筠
  • 2篇雷桂斌
  • 2篇张艳伟
  • 2篇朱凤芹

传媒

  • 9篇海洋学报
  • 9篇广东海洋大学...
  • 6篇海洋科学进展
  • 5篇热带海洋学报
  • 4篇海洋与湖沼
  • 3篇海洋技术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海洋学研究
  • 2篇大学教育
  • 1篇海洋科学
  • 1篇中国科技信息
  • 1篇海洋预报
  • 1篇科教文汇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科技视界
  • 1篇西部素质教育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4篇2024
  • 11篇2023
  • 5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8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09
  • 2篇2008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冬春季湖光岩玛珥湖水文特征的观测分析
2018年
【目的】分析湖光岩玛珥湖流场、温度、密度、浮性频率的三维空间结构、时间演变及其与风场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1-4月,用三维超声风速仪、安德拉海流计、ADCP、CTD等进行每月一次的观测,对现场风速,流速、温盐等实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层平均流速为0.05 m/s,其中,表层的平均流速在1-2月为0.03 m/s,在3-4月较大,为0.08 m/s。流向以南向或东南向为主,与观测风向大致吻合。垂向上,次表层流速较小,为0.02 m/s,近底层流速有增大的趋势。1-2月观测表层温度为18.5~21.5℃,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跃层主要出现在2~5 m,温度梯度为0.2℃/m。3-4月温度升高到19~26℃,温跃层加深,出现在6~10 m,温度梯度最大达到0.8℃/m。水深2 m处,近岸水浅站位表现为高温低密,12 m处部分深水站位呈现高温。
王丽菊李君益谢玲玲陈法锦王露石雨鑫郑曼立
关键词:湖光岩玛珥湖水文特征流速分布
热带风暴“天鹰”对南海西部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南海是著名的寡营养盐低生产力区,同时也是热带气旋频发的海域,强的热带气旋通常会给海洋上层带来强烈的扰动,可能引起营养盐的卷入并引起海洋上层浮游植物的急剧增加。由于移动速度较快的弱台风及热带气旋对深水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通常较为有限,以往相关的研究通常关注强度较强、移动较慢的台风对深水海区生态系统的影响。文章研究了一个强度较弱、移动较快的跨陆架区热带风暴"天鹰"对陆架区浮游植物的影响,通过对比强风事件前后风场及背景环境要素的变化特征,探讨了这种弱热带气旋事件对陆架区海洋浮游植物的可能贡献。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7月"天鹰"形成前南海西北部夏季叶绿素浓度通常较低(<0.12mg·m 3),气旋过境后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显著增加(>0.14mg·m3),平均大约增加33%。这种叶绿素浓度短期迅速增加与同期风场的变化有关。对强风事件期间垂向温度、声学多普勒海流剖面(ADCP)数据以及营养盐水平分布的分析表明,短暂的强风事件在营养盐跃层较浅的陆架区能导致较强的卷吸混合及惯性振荡流,诱发生源物质由下至上的输送,以及风暴引起的强降水在有利流向作用下将营养物质由近到远的输运,导致海南岛东南部海域浮游植物的迅速增加。
赵辉张书文侯一筠谢玲玲曹瑞雪
关键词:叶绿素南海西北部浮游植物
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特征变化及机制分析
2024年
基于1949—2021年中国气象局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和登陆热带气旋数据集,对秋季登陆广东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s)的时空特征和可能机制进行分析,并与夏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73年共76个TCs秋季登陆广东,占登陆总数的28.5%,以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占主,且平均最大强度强于夏季。相比夏季,秋TCs更大比例(72.4%)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生成经纬度偏南、偏东;秋TCs的年均破坏潜力指标(power dissipation index,PDI)可达0.4×10^(7)m^(3)·s^(-2),与夏季相当;秋TCs登陆后比夏季更快消亡,移速更慢,PDI较小。秋TCs登陆数量长期变化呈下降趋势且下降速率与夏季相当,登陆强度上升且上升速率为夏季1.8倍,移速减缓速率为夏季2.5倍,PDI下降速率明显弱于夏季。不同于夏季登陆TCs在拉尼娜年增多,秋TCs更易在厄尔尼诺年登陆广东;登陆广东秋TCs数与上一年冬春季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指数相关系数达到0.3,并对后一年ENSO具有指示作用。秋TCs登陆频数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指数显著相关,1977—1996和1997—2016暖冷两个位相期,相关系数分别为−0.51和0.68。对比有无秋TCs的环境场,发现南海北部海温暖异常时,其西北侧激发的气旋性引导气流利于TCs登陆广东。
韩鼎妍李敏胡睿谢玲玲
关键词:年际变化ENSO
南海中尺度涡研究进展被引量:35
2017年
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d),海洋中水平直径在10~500km、持续时间由数天至数月之间的水平旋转水体通称为中尺度涡。南海中尺度涡最早发现于1956年,60a来的观测与研究表明,南海是中尺度涡多发、频发海区。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大致经历了早期发现、将中尺度涡当作单体运动现象研究、统计分析和当作群体运动现象研究等阶段,本文概要评述南海中尺度涡研究发展史和近年最新研究进展。经过60a的观测与研究,南海中尺度涡的宏观特征,包括三维结构和运动学,已大致清楚。南海中尺度涡全年皆可发生,主要分布在水深大于1 000m的深海盆,其中吕宋海峡以西和海盆西边界最为集中,气旋式冷涡和反气旋式暖涡发生概率大致相同。南海中尺度涡海面半径大多分布在50~150km,半径随水深减小,平均水平尺度比太平洋的涡旋要小。涡旋个数逐月变化,但季节规律不明显;年际变化幅度约20%,但与ENSO无明显对应关系;年平均个数的统计结果不一,最少11个·a^(-1),最多49个·a^(-1)。南海中尺度涡旋转流场从表层一直延伸到海底,流矢量表层(100m)最大(可达40cm·s^(-1)),随水深减小,2 000m仍可达3.5~5.0cm·s^(-1),但相对涡旋中心不对称,涡轴线向西倾斜。南海中尺度涡以2.0~9.0cm·s^(-1)的速度向西传播,低速区分布在深海盆东边界和西南部分海域。海面涡度平均值在5.4×10^(-6)~20×10^(-6) s^(-1)区间,高于太平洋平均值。近期研究把南海中尺度涡视为群体运动现象,先后提出长寿涡列、驻波模态和罗斯贝标准模等新概念。关于南海中尺度涡的发生机制,前人多认为黑潮和南海局地为起源。最新观点认为以罗斯贝波和中尺度涡为表现形式的太平洋中尺度扰动直接进入南海,并与海盆固有振荡模态发生共振,从而构成太平洋起源。而南海中尺度涡耗散过程、中尺度涡与其他海洋过
郑全安谢玲玲郑志文胡建宇
关键词:中尺度涡
粤西陆架温度锋三维结构与季节变化机制分析
2023年
基于2018–2019年现场高分辨率温度观测和1993–2021年的CMEMS再分析海表温度(SST)和风场数据,分析粤西陆架海温盐锋的三维结构、季节变化和影响机制。多年SST数据显示,海表温度锋冬季最强、出现概率和覆盖宽度最大,量值分别为0.049℃/km、75%和66 km。春季和夏季次之,而秋季则几乎完全消失。冬季锋面平均离岸50 km,夏季则向岸靠近为23.1 km。2018年春季、夏季和2019年夏季的现场观测进一步给出锋面在次表层的三维结构,结果显示春、夏季20m等深线以浅处均有锋面存在,该锋面是沿岸高温海水与离岸低温海水辐聚而成,随着深度的增加锋面强度减小,覆盖范围向岸收缩。20m以深水域锋面在次表层中强于表层,随深度增加而增强并向岸偏移。相关性和信息流分析发现,海表面风应力旋度和沿岸风是影响粤西陆架海表温度锋面的重要因素。该温度锋存在年际变化,PDO负位相时的La Niña年锋面强度出现极大值,而PDO正位相时的El Niño年则对应极小值。
谭可易谢玲玲李明明李敏李敏
关键词:信息流
基于海洋技术专业的物理海洋学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被引量:3
2019年
改进物理海洋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海洋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于我校海洋技术学科的发展和海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海洋技术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方面提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并以海水运动方程部分章节为例,设计物理海洋学的教学方案,探索具有海洋技术专业特色的教学实践,提高《物理海洋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促进我校海洋技术学科的发展。
于杰李敏谢玲玲
关键词:海洋技术物理海洋学教学改革教学设计
浅谈海洋科学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与方案被引量:2
2019年
随着国家对涉海学科和海洋工业方面投入的迅速增长,全国各个大学分别开始设置海洋科学本科专业。海洋科学本科教育有两个培养目标:为研究生阶段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本科生就业率。为了满足国家对海洋人才的需求,在明确这两个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本科课程结合短期培训、暑期班以及小型科研项目,可以全面提高本科生教育水平。
张洋谢玲玲
关键词:课程设置
湛江湾三维温盐特征季节变化观测分析
2021年
利用2017年1−12月的现场观测数据,分析了湛江湾温盐的三维空间结构及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2017年湛江湾各站位年平均温度为23~27℃、盐度为19~27、位势密度为11~17 kg/m^(3)、浮性频率(N^(2))为7×10^(−5)~5×10^(−3)s^(−2)。浮性频率的垂向结构及水平分布与温度分布类似,而位势密度则与盐度的变化趋势几乎一致;(2)温度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冬夏温差最大达15℃,而盐度季节变化则不大。相较于季节引起的变化,涨落潮对温度以及盐度影响较小。温度跃层夏季最强,10 m处温度最大梯度可达到0.7℃/m,春秋季温跃层抬升至5 m附近,冬季水体上下混合均匀。夏季和秋季存在明显的盐跃层,盐度梯度最大可达到1.1 m^(−1)。跃层上下温盐的季节变化规律一致;(3)水平分布上,从湾顶区、湾颈区、大堤区、浅滩区到湾口区,温度递减,盐度递增,湾顶区和湾口区平均温度差为2.3℃,盐度差为2.7。温盐图分析显示,不同季节水体呈现为不同的温盐条带,湾口区基本为低温、高盐水体,而湾顶区基本为高温、低盐水体,其他区域水体介于上述两者之间。
黄润琪谢玲玲李敏李敏
南海北部冬季陆架波特征
2023年
【目的】统计南海北部冬季沿岸传播的陆架波信号,分析其振幅、传播相速度、发生数量的年际变化以及波动对沿岸风的响应。【方法】基于1976—1997年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个验潮站的水位数据,利用小波分析等方法判断剔潮水位数据中的陆架波信号,并计算其传播相速度。【结果与结论】陆架波冬半年月平均信号数量约为1.34个,波动周期约为60~380 h,坎门、厦门、汕尾、中国香港、闸坡5站陆架波信号的平均振幅依次为0.424、0.425、0.313、0.297、0.314 m。陆架波信号发生数量的变化与厄尔尼诺事件能较好对应。陆架波向南传播过程中在5个站位的频率基本不变,坎门-厦门站之间的传播相速度为11.0~17.3 m/s,厦门-闸坡站的传播相速度为5.7~22.5 m/s,信号的传播性质与陆架波频散关系吻合。由陆架波信号与沿岸风的超前滞后关系得知,南海北部陆架波主要以自由波形式沿岸传播。
周晨李君益郑全安谢玲玲
关键词:南海北部寒潮
2013年夏季琼东海域营养盐与叶绿素a的周日波动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2013年8月琼东海域两个连续站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近岸站位和陆架站位的营养盐和叶绿素a浓度周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垂直分布上,近岸站位S1与陆架站位S2的温跃层减弱了营养盐的向上输运;在时间变化上,S1站底层硅酸盐、硝酸盐和磷酸盐浓度具有半日波动的特点,而S2站的营养盐则不具有周日波动的现象,这说明近岸站位的营养盐受到潮汐作用的影响更显著。S1站的叶绿素a分层不明显,夜间的低值可能体现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S2站位的叶绿素a分层明显,夜间没体现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总体上,琼东海域近岸站位S1和陆架区站位S2叶绿素a和营养盐周日波动都受到温跃层、潮汐、生物作用和光照的影响,但S1站受潮汐作用影响更显著,且S1站叶绿素a浓度还受到浮游动物摄食作用影响。由于叶绿素a和营养盐受到多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使得两者相关性不显著。
陈法锦曾珍孟亚飞朱庆梅谢玲玲张书文陈清香陈建芳
关键词:营养盐叶绿素A周日变化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