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裴新梧

作品数:48 被引量:282H指数:10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10篇专利
  • 3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基因
  • 12篇野生
  • 12篇野生稻
  • 10篇普通野生稻
  • 8篇转基因
  • 6篇植物
  • 6篇水稻
  • 6篇拟南芥
  • 6篇胡麻
  • 5篇小麦
  • 4篇新品系
  • 4篇育种
  • 4篇失水率
  • 4篇特异表达
  • 4篇品系
  • 4篇启动子
  • 4篇转基因拟南芥
  • 4篇香蕉
  • 4篇抗旱
  • 4篇抗逆

机构

  • 39篇中国农业科学...
  • 14篇海南大学
  • 7篇甘肃省农业科...
  • 6篇兰州大学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甘肃农业职业...
  • 1篇河海大学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 1篇全国农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华中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酒泉职业技术...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46篇裴新梧
  • 18篇龙艳
  • 11篇袁潜华
  • 6篇贾士荣
  • 5篇王亚馥
  • 4篇王志兴
  • 4篇倪建福
  • 4篇胡凝
  • 3篇张建平
  • 3篇周文麟
  • 3篇姚克敏
  • 3篇王利民
  • 3篇崔凯荣
  • 3篇江晓东
  • 3篇张永强
  • 3篇张静文
  • 2篇何美丹
  • 2篇徐立新
  • 2篇胡继超
  • 2篇孔英珍

传媒

  • 9篇生物技术通报
  • 5篇中国农业科技...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油料作物...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 1篇甘肃农业科技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作物学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热带生物学报
  • 1篇生物技术进展
  • 1篇新观点新学说...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8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1
  • 1篇2000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快速有效油用亚麻转基因体系的建立
2021年
油用亚麻(俗称胡麻)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也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油用亚麻的需求逐渐提升。建立一种快速高效便捷的油用亚麻遗传转化体系对油用亚麻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以油用亚麻子叶节作为遗传转化的外植体,以草铵膦作为转基因植株筛选剂,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油用亚麻,通过对各生长时期生长调节剂的配比筛选,优化出一套转化体系。该体系与传统的以下胚轴为外植体的转化方法相比,成苗时间能缩短至两个月,且阳性植株鉴定方法简便高效。该体系的开发为加快油用亚麻的分子育种与基因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迟会张天豹刘彩月李亮裴新梧袁潜华龙艳
关键词:油用亚麻转基因农杆菌介导法子叶节植物生长调节剂
蛋白质CkWRKY33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蛋白质CkWRKY33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蛋白质CkWRKY33的氨基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实验证明,向野生型拟南芥Columbia‑0亚型中导入CkWRKY33基因,得到转基因拟南芥;与野生型...
龙艳裴新梧梁凤萍
文献传递
普通野生稻miR160f的克隆和功能分析被引量:2
2014年
MicroRNAs是一类在调节基因转录后表达中起重要作用的非编码RNA。miR160通过调节生长素响应因子(ARF)参与根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从而影响根的发育。克隆了普通野生稻mi R160f基因,并将其转入拟南芥中鉴定功能。结果表明,过表达mi R160f的拟南芥莲座叶的数量减少,抽薹时间缩短,开花的时间提前。qPCR检测显示miR160f的靶基因ARF10、ARF16及ARF17在过表达拟南芥植株中的表达下调,而ARF10和ARF16蛋白的缺失或减少会导致根冠细胞分化受阻、分裂失控,并导致根尖干细胞群的异位扩大,因此可以表明miR160不仅影响根的发育,还可能与水稻的开花时间相关。
杨松楠王姣陈宗祥田新杰张静文龙艳裴新梧袁潜华
关键词:花期普通野生稻拟南芥
胡麻株高QTL定位与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胡麻(Linum usitatissimum L.)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具有较强的耐旱、耐寒、耐贫瘠的特性,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和华北地区。胡麻油富含α-亚麻酸,具有降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抗炎抗癌和改善记忆力等保健...
龙艳张天豹宋夏夏裴新梧
关键词:胡麻株高QTL定位基因功能
文献传递
花粉管通道转基因和细胞离体培养筛选耐盐小麦的研究
利用花粉管通道,将C<,4>作物高梁DNA导入小麦选育出高产、抗锈、耐盐碱的小麦新品系89122.在省级区试中,表现优良,连续三年在白银、景泰等盐碱地示范种植.对该新 品系与原供体高梁和受体小麦陇春13同时进行RAPD扩...
裴新梧
关键词:小麦花粉管通道法随机扩增DNA多态性耐盐碱可溶性蛋白质
水稻籼、粳花粉源基因飘流的竞争性
2018年
基因飘流是水稻(Oryza sativa L.)转基因安全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研究花粉竞争对基因飘流的影响对于建立并完善转基因飘流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分别以籼、粳型转基因水稻和籼、粳常规水稻为花粉供体,不育系为花粉受体,研究籼、粳型双供体在基因飘流中的竞争性。结果表明,同种亚种双供体的基因飘流率与花粉源数量成正相关关系,且基因飘流率与供体花粉数量关系符合S曲线。基因飘流是花粉数量竞争和遗传竞争的综合结果。
赵建发何光亮何美丹柯智翟楠鑫符亚小宁裴新梧袁潜华
关键词:转基因水稻BAR基因
海南山栏稻抗旱基因转录组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山栏稻是海南独有的地方旱稻,具有丰富的抗旱基因资源。本研究以海南山栏稻品种白沙糯为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在模拟干旱胁迫后其转录组水平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山栏稻白沙糯干旱胁迫后有2791个基因差异表达,差异表达基因中有184个转录因子在干旱胁迫后显著上调,包含了Znf、AP2/ERF、MYB、NAC、bZIP等抗旱转录因子,其中Znf家族转录因子所占数量最多。表达分析显示一些未注释的基因,如Os01g0910800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逐渐上升且倍数明显。该研究获得的转录组数据和数字基因表达谱,为山栏稻抗旱机理的研究提供了信息资源,并为进一步解析山栏稻的抗旱机理奠定基础。
翟楠鑫迟会夏玥琳刘彩月裴新梧袁潜华
关键词:旱稻转录组测序抗旱基因
花粉源尺寸对水稻花粉扩散的影响
2018年
以花粉为介导的基因飘流是水稻转基因逃逸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掌握花粉扩散规律对于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设计了5m×5m(TR1)、10m×10m(TR2)和15m×15m(TR3)三种花粉源尺寸,通过观测单位面积的有效穗数、每穗的开花颖花数和单个颖花的花粉量以及主风向上的花粉沉降量,计算了花粉源强和有效源强比,就花粉源尺寸对花粉源强、花粉沉降量和有效源强比以及花粉扩散距离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花粉源尺寸不影响单位面积的花粉源强,只改变总源强的大小。TR1、TR2和TR3的总源强比例为1:4:9。(2)花粉源尺寸不改变主风向上花粉沉降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在花粉源区,花粉沉降量先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后缓慢下降;在下风区,花粉沉降量与距离的关系可用负指数形式表达。(3)花粉源尺寸越大,各个距离上的花粉沉降量就越多,花粉扩散距离也相应增加。但是,这种效应会随着花粉源尺寸的增大而逐渐减弱。(4)所有处理的有效源强比为27.9%~33.4%,意味着所有花粉中仅30%左右可以扩散到源区以外可能产生基因飘流。然而,随着花粉源尺寸的增大,有效源强比逐渐减小。(5)风对不同花粉源尺寸处理的影响类似。大风增加了有效源强比和花粉扩散距离,而风向主要影响有效源强比。需要注意的是,风对大尺寸花粉源的影响更显著。
张洁王勇群胡凝江晓东刘子贺裴新梧
关键词:水稻
香蕉抗真菌病基因工程策略被引量:6
2006年
影响香蕉生产的真菌病害有枯萎病、黄叶斑病、黑叶斑病等,尤其是枯萎病4号小种,危害严重,造成毁灭性损失,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药剂,迫切需要培育抗枯萎病的香蕉品种,但是栽培香蕉多为三倍体,难以通过有性杂交的方式改良。抗病基因工程是提高香蕉抗枯萎病能力的途径之一,随着香蕉转基因技术体系的建立和逐步完善,香蕉抗病基因资源的挖掘及植物抗病新基因的不断克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创造抗病新种质、培育抗病香蕉品种将成为可能。
裴新梧贾士荣
关键词:香蕉抗病基因工程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研究十年回顾被引量:20
2014年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中心之一。随着中国转基因水稻研发的快速发展,需要研究水稻转基因飘流可能对环境和食品安全带来的潜在风险。基因飘流及其数据是对转基因水稻进行科学评估和监管的重要参数。为此,从2002年开始组建了研究团队,对转基因水稻的基因飘流进行了为期1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的结果主要包括:(1)阐明了水稻基因飘流的基本规律,揭示了影响水稻基因飘流的生物学和气象学主控因子。沿水稻开花期的主流风向,采用长方形田间试验设计,分别在三亚、广州和杭州3个点2-3个生长季,研究了纯合转bar基因花粉供体L201或B2(姐妹系,抗除草剂Basta)向19个非转基因受体(包括不育系、常规稻品种、杂交稻F1和普通野生稻)在不同距离上的基因飘流率,明确了转基因向不育系的飘流率最高,向普通栽培稻品种的基因飘流率最低(相邻种植时小于1%或0.1%),向普通野生稻的基因飘流率介于不育系和常规稻之间,向不育系的最大基因飘流率比向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要大1-3个数量级;基因飘流率随距离增加呈负指数曲线衰减,且存在急剧降低的"拐点","拐点"的距离与试验点水稻开花期的风速密切相关,广州和杭州为1-2 m,三亚约为5 m;采用圆形、以花粉供体为中心的田间试验设计,以异交结实率很高的不育系博A作受体,清晰地解析了风向与基因飘流率的数值关系,主流和次主流风向下游4个扇区的基因飘流事件累计达90%-96%,而逆风向和侧逆风向4个扇区仅为4%-10%。综上所述,水稻转基因飘流率与常规育成品种间的异交率(一般在1%以下)基本相同,在数量级上转基因并未增加新的风险。(2)建立了以气象资料为参数的水稻花粉扩散和基因飘流普适模型,计算和预测了中国南方稻区17省、市的最大基因飘流阈值距离(maximum threshold distances,MTDs)。受东
贾士荣袁潜华王丰姚克敏裴新梧胡凝王志兴王旭静柳武革钱前
关键词:普通野生稻RICESATIVAWILDRICE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