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彬
- 作品数:7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更多>>
- 政治无意识和语言无意识——詹明信的意识形态阅读和保罗·德·曼的修辞阅读
- 2013年
- 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和索绪尔语言学都对价值系统展开了探讨,其间不乏相关的隐喻式类比,即货币作为语言的隐喻,这为马克思主义和解构主义之间展开语码转换提供了逻辑先在的必要条件。《资本论》本身就是文学批判作品,德.曼的文学理论就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两者都具有共同的批判精神。詹明信将政治无意思作为解读文本的主导符码,而德.曼则以"修辞阅读"帝国主义式地占领一切,两者都看到了语言文本存在的意识形态因素。两者主要的分歧是,詹明信充分考量社会语境的作用,而德.曼的修辞阅读与语言自恋不无关系,有滑入尼采"虚无主义"的嫌疑。这也是语言无意思和政治无意思两者之间不可通约的最主要特点。
- 袁文彬
- 关键词:政治无意识意识形态
- 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三副面孔——语言生产·欲望政治·生物权力被引量:1
- 2019年
- 卢卡奇开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道路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智性动力,葛兰西、阿尔杜塞、普兰查斯、拉克劳和墨菲等将隐喻式的"基础-建筑"诠释为符号学意义上的语言生产模式。而法兰克福学派的赖希、马尔库塞和弗洛姆则将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起来,展开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欲望政治研究。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命,语言与生命须臾不可分离,后马克思主义者如阿甘本、哈特和奈格里等则将语言生产模式和欲望生产模式推进到生物生产模式,即考察后现代语境下人类社会的生命权力,甚至人体内部的生物权力。无论是语言生产还是欲望政治都是生命权力的外在表现形式,对身体从外到内或从身体到生命,即从生命权力到生物权力的范式转换,才是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的终极关怀。
- 袁文彬
-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
- 从语言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以詹明信的马克思主义语言批判为例被引量:3
- 2010年
- 导论从柏拉图、康德到黑格尔的哲学问题关注的是形式问题,柏拉图启动"理念世界"、康德提出"先天范畴",黑格尔更是诉诸于"绝对精神",而语言学家在语言学领域则诉诸于‘语言系统”(langue)。语言/文学是形式而非物质/内容。
- 王哲袁文彬
- 关键词:语言批判意识形态批判马克思主义詹明信语言学家哲学问题
- 走向日常生活批判的操演理论被引量:3
- 2018年
- 性别操演理论是朱迪斯·巴特勒的核心思想,它集中论述了性与性别的相关问题。21世纪初,操演理论显示了政治转向,从对性别身份问题研究转向了关注身处政治困境中的"他者",从单一主体性别身份解构延伸到对"他者"生存策略的解构。在此转向基础之上,本文欲从普遍的"人"的诉求为出发点,探讨操演理论对日常生活的批判和救赎。
- 袁文彬颜雨婷
- 日常语言批判和现代性批判的异形同构——列斐伏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
- 2017年
- 列斐伏尔的语言批判起到其思想发展历程上的过渡作用,前承日常生活批判,后启空间批判。人类哲学史就是一部遗忘日常生活的历史;人类语言史也是一部遗忘人类日常语言的历史。列氏因此提倡乔伊斯、马拉美等炼金术式的诗性存在之语言哲学,而反对维特根斯坦、索绪尔意义上逻辑/结构之语言转向,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因此被列氏斥之为恐怖主义社会的基础,它制造了现代社会由符号构成的仿像与拟像这一虚假意识,使得意义交流的日常空间成了詹明信所言的没有深度感和历史感的平面化的零度空间。列氏并没有悲观失望,正是在日常生活的废墟中,他看到了拯救希望,在此意义上,他和本雅明所追求的"纯语言"、埃柯所谓的"完美语言"有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语言批判和现代性批评在此合二为一、异形同构。列氏的话语"解放叙事"启迪了德波的景观社会、德赛图的日常实践批判和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 袁文彬
- 关键词: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语言批判现代性批判
- 启蒙运动之后的德国浪漫主义被引量:1
- 2009年
- 为加强中西文化研究中的对话与互动,增进对对方学科的了解,扩大研究视野,提升理论水平,深圳大学文学院与外国语学院于2009年5月举办了首届联合学术论坛,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浪漫主义与当下文学"。回顾浪漫主义的发展历程,对照当下的生活与文学,或许人们应该再反思一下,浪漫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它是否可能与时俱进,产生新的内涵?中国是否有过浪漫主义或者说有过什么样的浪漫主义?中国的当下有没有浪漫主义?浪漫主义与今天的人类、今天的国人的生活有何关系?人类还有没有可能再出现潮流性的浪漫主义?这里编辑的一组文章,就是这次论坛中四位博士教师的发言。我们期待这组文章能引起人们对浪漫主义问题的重新关注。
- 袁文彬
-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启蒙运动学术论坛文化研究
- 追寻《米格尔街》中失落的世界
- 2013年
-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创作的第一部作品,揭示了奈保尔的原初身份之谜。小说中展示了生活在米格尔街上的人们无法回到父辈们生活的故土,亦无法融入殖民地的语境。在新老殖民主义用武力的硬实力控制身体和用文化的软实力控制精神的双重压迫下,他们变成了游走在纵横交错的帝国主义霸权话语体系中空洞的能指,他们追寻的世界也就如同索绪尔语言学意义上从能指到能指的无穷游戏。因此,他们生活悲剧的罪魁祸首便是隐性的帝国话语体系。对于生活在殖民地的女性而言,她们只能重复自己的悲壮故事。殖民地人们反抗霸权话语体系的最好方式便是"语言抵抗",他们用"卡里普索"小调作为语言抵抗的最好工具,从"街头暴力"转向"文本暴力"。奈保尔的"双重叙事"彻底揭示了殖民地人们悲惨命运的根源。
- 袁文彬
- 关键词:双重叙事